行測邏輯填空技巧:有標志文段

字號:


    掌握方法做事永遠都是事半功倍,國考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下面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測邏輯填空技巧:有標志文段”,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邏輯填空技巧:有標志文段
    行測邏輯填空是很多同學比較發(fā)愁的專項,有的同學感覺邏輯填空正確率較低,對這一部分失去了信心,今天小編和大家來聊一聊邏輯填空中的解釋關系。
    一、含義:上下文呈解釋說明的關系
    如:企業(yè)在創(chuàng)建以后,成長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如果過分追求成長的速度,無異于拔苗助長。
    在這個句子中,過分追求成長的速度和拔苗助長之間就是相互解釋說明的關系,而無異于這樣的詞語就能夠幫助我們判定前后文之間的解釋關系,除了無異于,我們可以把類似的詞語進行總結。
    二、判定標志
    1、常見的詞語類型:
    (1)同義互換詞:也就是說、換句話說、即、無異于、類似、就像、比如、仿佛、和……意思相近等
    (2)歸納總結詞:總之、正是、可見、綜上所述等
    (3)指示代詞:這、這些、它、那些、此、其等
    2、常見的標點類型:
    冒號、破折號
    通過以上的判定標志,我們可以判定出前后文之間的這種解釋關系,判定出該句子是解釋關系后,該如何應用呢?
    三、應用
    1、概括理解句/段義
    為什么要概括句或者段義呢?是為了在句子或者段義中尋找橫線處的呼應點。
    尋找呼應點的互解詞
    例題:科學進步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試錯的過程。雖然有時會因科技欠發(fā)達而付出慘痛代價,但若就此不前,無異于( )。
    A.諱疾忌醫(yī) B.舍本逐末 C.一葉障目 D.因噎廢食
    小編解析:按照解釋關系的做題步驟來做題
    第一步:根據詞義或者段落找判定標志。判定標志:無異于。
    第二步:找呼應點。呼應點:但若就此不前。
    第三步:找呼應點的互解詞,因噎廢食。
    A.諱疾忌醫(yī):比喻掩飾錯誤,不愿意改正,B舍本逐末:比喻本末倒置。C一葉障目:比喻被局部現象所迷惑。D.因噎廢食:比喻怕做錯事而不做。
    因此,選D。
    行測邏輯填空技巧:找差別用語速聯想法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在行測邏輯填空詞語辨析類題目中的一個小方法——“語素聯想法”。
    那么,什么是“語素聯想法”?“聯想”一詞,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那“語素”在現代漢語中,定義是最小的語法單位,同時也是一個最小的音義結合體。什么是音義結合體?比如說:“山”、“人”,這兩個字既有自己的拼音,也有自己的含義,這類字就是一個語素;再比如一些詞語“葡萄”、“沙發(fā)”等,雖然是兩個字,但是拆開以后,就不能完整的表達這個詞語的含義,所以這一類詞語也是一個語素。所以,我們在做邏輯填空“最后一公里”——選項詞語辨析中,就可以很好利用這種方法來辨析兩詞詞語之間的差異。比如“食言”和“失言”,明顯發(fā)現兩個詞語只有一個語素不一樣,那我們來語素聯想一下,“食”,我們想到了吃和食物,而“失”,我們聯想到了失去和失誤。所以,“食言”更多側重于說話不算數,“失言”側重于說錯話,無法挽回。接下來,就通過一道題目,來看看“語素聯想法”的運用。
    例:他多次到這一帶農村地區(qū)_______,研究這里的風土人情。
    A.考查 B.考察 C.檢查 D.視察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詞語辨析。根據題干,“多次到這一帶農村地區(qū)...研究這里的風土人情”可知,他是在進行實地考察和了解。運用“語素聯想法”,A項“考查”,“查”我們能聯想到檢查和考核之意,排除;B項“考察”,“察”聯想到觀察和了解;C項“檢查”,是指查找問題和缺陷,與句意不符,排除;D項“視察”,多指上級到下級檢查工作,不符合語境,排除。故正確答案為B。
    總之,在做邏輯填空題目中,“最后一公里”的詞語辨析,可以巧妙的運用“語素聯想法”打破困局,找到兩詞之間的差別,再結合語意,那么,很多讓考生困擾的難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行測短文閱讀題:主題詞巧突破
    主旨觀點題相信各位考生并不陌生,這類題型是考生在片段閱讀中將遇到的主要題型。那么主旨觀點題到底怎么能做對呢?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它到底想要考察考生哪方面內容?其實這類題型出題考查兩個維度:一個是行文維度,考察考生對于文段整體內容的把握和能否準確概括歸納文段的主旨大意;另一個維度是選項,選項中是否包含主題詞,這一點可以幫助考生排除錯誤和題干無關或關系不夠緊的密選項,從而快速鎖定答案。
    分析發(fā)現兩個維度都是圍繞準確抓住主題詞,具體遇到考題如何去做,今天就帶大家以例題來說明。
    【例】:幾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對烏托邦和理想社會的向往。反烏托邦主題則是將其邏輯進行推演,最終會發(fā)現理想(主要是對制度和技術的崇拜)往往會導致種種無法控制的弊端:極權統(tǒng)治、非人性社會、精神壓抑等。與烏托邦批判“舊”或允諾“新”的熱度相比,反烏托邦的語匯更加冷峻,也更尊重人性的真實。大多數反烏托邦作品都充滿想象力和黑色幽默,其辛辣的諷刺讓我們哭笑不得,然后冷汗涔涔。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揭示烏托邦理想的弊端
    B.介紹反烏托邦作品的特點
    C.描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D.指出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作品的差異
    【答案】B。
    【解析】首先分析行文脈絡,開頭由人們內心深處都對烏托邦式的社會有所向往,引出了主題。接著告訴你理想會帶來種種弊端。接著對比烏托邦和反烏托邦詞匯,反烏托邦更加真實。最后總結說明反烏托邦整個作品是充滿想象力和黑色幽默。所以文段重點在最后反烏托邦作品是什么。題干主題詞反烏托邦可以定位到選項B 。
    可以容易排除的是AC選項,并不包含題干主題詞反烏托邦,這兩項沒有體現;
    易錯的選項是D指出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作品的差異,題干是有對比,但不是作品的對比,是第三句烏托邦和反烏托邦詞匯的對比。所以不準確也是非重點。
    通過例題不難發(fā)現,第一行文中主要論述的主題詞就是“反烏托邦”;第二選項中只有BD出現了主題詞“反烏托邦”,排除了無關選項AC。進一步找答案再去比對內容發(fā)現D不準確從而確定正確答案B.所以說抓好主題詞,難題選項易攻破。
    行測數學運算備考:比較構造法解應用題
    考生在日常備考中對于行測試題的解答都有很多方向的技巧,那么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種實用的技巧,比較構造法解應用題。
    一、什么是比較構造法
    對同一事物可以對同一事物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分配方案,比較兩種方案間的異同,建立方案之間的聯系,構造關系式,這就是比較構造法。
    (那么到底如何利用比較構造法來解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經典例題】:學校第一次買來15個凳子和6把椅子共付318元。若第二次買來同樣的凳子8個和同樣的椅子6把共付234元,求凳子的單價?
    解析:我們會發(fā)現題干中給出兩個不同的買凳子和椅子的方案,且花了不同的總價錢,我們可以列出來比較一下。
    

    通過表格我們會發(fā)現買的椅子數量是一樣的,所以總價所減少的錢數就相當于少買的15-8=7個凳子所省下來的錢數,即:
    7 x 凳子單價=318-234,可求出凳子單價為12元/個。
    (通過對上面這道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比較構造法的大致解題思路。)
    二、解題思路
    1.列出題干中所給的不同方案;
    2.比較方案之間的差異;
    3.根據差異建立聯系求解。
    三、常見應用
    (一)已知兩種不同方案
    例1:給貧困學校送一批圖書,如果每所學校送80本書,則多出了340本;如果每所學校校送90本書,則少60本。問共有多少圖書?
    【解析】①列出方案
    

    ②比較差異
    我們會發(fā)現兩個方案間每所學校得到的書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兩種方案所有學校的圖書需求量是不同的,如果想讓每所學校得到的書從80本變成90本(即每所學校在原有80本書的基礎上多10本),則需要340+60=400本。
    ③求解 因此,學校數量=400÷10=40所。
    ②比較差異
    通過上表可知,如果想讓每天值日的男生人數都多1個人的話,那么需要6個男生,則需要值日的天數為6天
    ③求解因此,班級總人數為(3+2)× 6+6=36人。
    例2:車間領到一批電影票和球票發(fā)放給車間工人,電影票是球票數的2倍。如果每個工人發(fā)3張球票,則富余2張,如果每個工人發(fā)7張電影票,則缺6張。問車間領到多少張球票?
    【中公解析】①列出方案
    

    分析如何構造方案:根據題中所給電影票與球票2:1的比例關系,若讓電影票票數不變,則球票票數根據比例關系換算會變成一個小數,不方便計算,因此我們讓球票票數不變,則根據比例關系,電影票票數應為6張,剩余4張,此時對于電影票的票數就出現了差異,再通過比較差異,進行求解。
    ②比較差異
    通過上表可知,如果每人的電影票要從7張變成6張,則需要從每人手里收回一張,共需要收回6+4=10張,則工人人數為10人。
    ③求解因此,車間領到球票共3×10+2=3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