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重陽節(jié)的習俗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我們哦。
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1
佩插茱萸
佩插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一個標志性習俗。
茱萸屬于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有多個種類,與重陽節(jié)有關的茱萸主要指的是吳茱萸,古名越椒。
吳茱萸的特點一是花房艷麗,給人以很強的視覺上的美感;二是香味濃烈,是很好的提神植物;三是吳茱萸的藥用價值,中國傳統醫(yī)藥認為它有治寒驅毒的功效。吳茱萸原名萸,因為原產在先秦吳國,所以叫吳萸。后來為什么又稱為“茱萸”呢?據說這里有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須向強鄰楚國進貢,其中有一年派出使者將本國特產 “吳萸”作為藥材獻給楚王,無知的楚王不識吳萸為何物,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于是大發(fā)雷霆,不容辯解便將吳國使者趕出宮去。
楚王身邊有位朱姓大夫,因與吳國使者素為相好,忙將其接回家中并問其緣故。吳國使者說,吳萸乃吳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癥,因素聞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朱大夫聽罷遂將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復發(fā),腹痛如刀絞,群醫(yī)束手無策。
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并詢問這是什么藥?朱大夫便將去年吳國使者獻藥之事敘述。
楚王聽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后,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了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
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把吳萸改稱吳朱萸。
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2
重陽節(jié)風俗之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
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
“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碧埔院?,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jié)為風箏節(jié),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
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wěn)、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
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3
重陽食糕
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糕”之名,雖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谷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jié),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jié)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為節(jié)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保ā端鍟?五行志上》)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
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又多稱為“花糕”。重陽花糕成為都市、鄉(xiāng)村的應節(jié)食品。
1936年《山陰縣志》記重陽節(jié)俗有:重陽登高,蒸米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兒娛戲?;ǜ庵饕小安诨ǜ狻薄ⅰ凹毣ǜ狻焙汀敖疱X花糕”?!安诨ǜ狻闭承┫悴巳~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 “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糕在漢語中諧音“高”,糕是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
作三聲”(呂原明《歲時雜記》)。糕不僅諧音“高”,而且重陽糕上的諸種飾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稱為食祿糕。糕上的棗、栗、獅子之類飾品,都是中國傳統的祈子象徵物,它們明白地表示著人們在秋收時節(jié)祈求子嗣的愿望。
重陽還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兒回家吃重陽糕,是重陽的另一節(jié)俗,俗諺有“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彼灾仃柸缍宋缫粯樱环Q為“女兒節(jié)”。
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4
飲重陽酒、菊花酒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jié)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創(chuàng)造,另一說是起于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并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之后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
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當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
如《夢梁錄》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倍拍猎凇毒湃正R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梢姵孙嬀栈ň浦膺€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等。
這種習俗后來發(fā)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jié)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重陽節(jié)手抄報內容:重陽節(jié)習俗5
重陽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由來已久。但您是否知道這個習俗的由來呢?關于重陽節(jié)登高的由來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東漢時汝南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囑咐桓景回去搭救鄉(xiāng)親:“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zhàn)勝瘟魔”?;妇盎丶遥楦驵l(xiāng)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瘟魔來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以接近?;妇皳]劍斬瘟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免受災殃。
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宴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
此外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