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很有收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拖延癥,大抵說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時間充足,但總要拖到最期限為止才做,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
這本書不多250頁左右,一個小時足以看完,但其帶來的感觸以及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會持續(xù)一段相當長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癥為止。
文中提到的一點很有意思,拖延癥,很多時候正是完美主義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義者分兩種,一種是苛求完美,最后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這種人是論外,正常來說,不會很多,于是,剩下的完美主義者,就成了拖延癥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應該做,并且應該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沒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決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時候的拖延癥,都有經過上面的經歷。
這里的矛盾點在于,沒有去做,就先認為自己條件下做不好,但沒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簡單,完美主義者們,都有一個大法寶——自知之明,總是認為自己對自己又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間選項——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下一個問題,完美主義者自認完美,于是對于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會拒絕——很簡單,交給我,完美地給你做出來。于是下一個矛盾產生,別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范圍里面,于是結合前一點,完美主義者手里面,就積攢了大量做不到——但絕對要完美地做出來地事情。
于是拖延癥就產生了。
以上討論僅限于“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義者”,懶鬼論外不做討論。
然后是另一種拖延癥,也更普通大眾化——有沒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干地事情,屬于10分鐘內能解決地問題,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決地最后5分鐘地經歷?或者干脆被拖延過頭。
很多時候,對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們不會太過在意,很簡單,馬上,現在,稍等這種回答地背后,是別人反復地催促——但就是不做,總是認為有時間馬上做好的事情,卻總是不去做,這就是拖延癥。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則,這一類事情會被歸于第四象限,因為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于是不緊急,因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現實中,可能deadline的時候,做事情的條件正好不具備,或者時間被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占用,導致事情沒有完成。
以上就是兩種最典型的拖延癥——工作拖延癥與生活拖延癥的筆記比較有代表性的群體的描述,更詳細的,可以去參考《拖延心理學》然后是下一個討論,如何擺脫拖延癥——這個問題的提問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義者,只有這種人才會關注之后的問題,即使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拖延癥的治療,說起來很容易,規(guī)劃好時間,做事情從小目標做起,但現實是,吹牛誰都會,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說,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義者說,我知道我應該糾正我的拖延癥,但感覺我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我先找個完美的辦法再行動。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