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感總是使得自己想融入外國人的生活中,那么接下來就和出國留學網(wǎng)一起來看看不能融入澳洲留學的生活原因有哪些?
1.語言不通,交流有困難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人際關(guān)系的橋梁。
最容易理解并能預見到的困難是語言。語言方面的挑戰(zhàn)至少有兩個層面:語言能力本身以及交流的內(nèi)容。首先要具備流利的英文表達能力,再者便是找到同他人對話的共同興趣點。兩者必須共有,但是后者的難度更大。如果做不到無障礙的溝通,就很難彼此了解,建立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也就無從談起。
2.東西方文化差異大,生活理念不同三觀的差異。
這是有由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造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就是中國文化中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跟美國學生交流,話不投機,甚至覺得美國學生的有些話題過于幼稚。這確實是由于生活的軌跡和關(guān)注點不同而導致聊天的興趣點不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美國百姓對體育的熱衷和中國人民對學習和分數(shù)的瘋狂,兩家人只能說兩家話。思維方式差異。人家喜歡直來直去,你偏要拐彎抹角;人家喜歡實事求是,你偏要故弄玄虛;人家喜歡獨立個性,你偏要拉群結(jié)黨。這些思維方式的差異,讓中西方就像兩股道上的車,要么各開各的,要么撞車,形成沖突。
中國的學生往往會帶有歷史包袱:跟他人交流的時候,尤其是談到關(guān)于一些歷史遺留的敏感話題,在還沒有跟對方展開深入的交流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標準”答案。既然你遠道而來求學,最起碼要給自己一次機會,聽聽不同的聲音,其中難免有些觀點是你不喜歡的,也有些是從未接觸過的。學會去聽不同的觀點,難道不是留學的一部分嗎?行為以及習慣的差異。這些就更明顯了。比如排隊插隊,比如AA制還是相互請客,比如公眾場合大聲交談還是竊竊私語,比如進電梯扶不扶門,比如吃飯分餐制還是一個盤子夾來夾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鄉(xiāng)隨俗,不符合人家的行為習慣,你就是異類。
3.外國人有排外情緒
日本政府曾于20世紀90年代宣布,要增加接受外國留學生,至2000年時達到10萬人,但這一目標直到2003年11月才實現(xiàn)。在日本,租房子、求學、求職、就業(yè),都會因為是外國人而遇到麻煩。不少公司公開聲明不接受外國求職者。即便你明明看到某公司的大門外、墻壁上貼著招聘廣告,他們也會婉轉(zhuǎn)謝絕。即使你求職成功,進入了日本公司,你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融入日本同事的親密圈子。他們的社團、研究會、學習會、懇親會不邀請你參加,他們之間談論事情時總是背著你。雖然他們對你彬彬有禮、點頭哈腰,但你很難判斷那職業(yè)性的微笑背后,是否有一顆真誠待人、平等相處的心。即便你把他們當作知己,但時間一長,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把你當成“自己人”。難怪許多外國人都說,要想和日本人交上知心朋友,只有一個字:“難”。
我很多同學包括我,我們都認為外國人的圈子其實不難融入,不難融入的原因主要是外國人的熱情!
大多數(shù)外國人還是包容熱情的!外國人友好熱情,能認可中國留學生的優(yōu)點。中國留學生在他們眼中都很熱愛學習,生活作息很規(guī)律很健康,早睡早起,每天都能按時起來吃早點。而且中國留學生都很節(jié)約,出去聚會吃飯的時候會把吃完剩下的飯菜打包帶走,非常值得學習。中國留學生在他們眼里整體印象都很有活力,很有責任心。令外國人印象很深的就是中國留學生通常都在高強度的學習,學習起來非常忘我,時間意識很強。很多外國人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友好的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會照顧你的感受,會讓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中國留學生倍感溫暖。
任何文化都有精華和糟粕,無論到哪里,都要發(fā)揚好的,摒棄壞的,保持自我獨立人格的同時兼容并蓄,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才能贏得尊重。任何文化有差異但也有共性,共性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無需提醒的自覺,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在哪里,你都是主角。不是你融入別人,而是別人主動融入你。
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在專業(yè)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外國學生多的專業(yè),分組討論中話說的多,投機了,就可以發(fā)展為朋友。要積極參加學校的學生活動,特別是加入各類學生社團是融入當?shù)厣鐣囊粭l捷徑。主動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公益活動是了解當?shù)匚幕挖A得當?shù)厝诵湃蔚暮棉k法。當然,在進入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的時候,首先學會觀察哪些同學以及老師符合你的擇友條件,然后有方向性地去了解,接觸。退萬步來講,你我去求學,到底還是中國人,完全沒必要強求被美國人接受。他們不接受或者不來主動了解你,是他們的損失。不過這種想法絕對不能成為你不主動去接觸他人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