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個思想準(zhǔn)則,大家能夠理解它的意思嗎?下面是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解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意思: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字義:
其:大概、也許。?。褐溉寮业耐萍杭叭?,仁愛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詞,在。人:這里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己:自己的意思。
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用于勸戒之語。
引申: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qiáng)加在別人身上?!凹核挥?,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zhǔn)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鬃铀允侵溉藨?yīng)當(dāng)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yīng)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yīng)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guān)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shí)應(yīng)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人生在世除了關(guān)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guān)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出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訶薩常當(dāng)守護(hù)。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訶薩常應(yīng)守護(hù)?!洞蟪吮檎展饷鞑?zé)o字法門經(jīng)》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薄墩撜Z·顏淵》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xué)生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個人待人接物要嚴(yán)肅認(rèn)真對待,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不論在朝在野都不要去發(fā)牢騷?!敝俟兄x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BR> 讀解:
在《里仁》篇里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時,曾子曾概括“夫子這道,忠恕而已矣?!卑选八〉馈弊鳛椤胺蜃又馈暗囊粋€重要方面
《顏淵》篇里,當(dāng)仲弓向孔子問什么是仁時,孔子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仁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材生子貢。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已?!庇终f。“人心都是肉長的?!边@實(shí)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問題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鐘愛的東西,就不那么愿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會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為自己著想。說到底不是一個私字在作怪。其實(shí),我們也看到,在《公冶長》篇里,子貢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無加諸人?!边@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當(dāng)即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到了的?!笨蛇@里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面說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是連孔門的高足之一子貢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shí)際上是孔門儒學(xué)中的頂上功夫之一,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公冶長》)所說過的:“‘恕’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青天雖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可以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