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簡短

字號:


    作為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對清明節(jié)有哪些了解呢?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簡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簡短(一)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簡短(二)
    清明節(jié)快到了,又到了祭祖掃墓,栽瓜種豆的時候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去掃墓,踏青……
    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個節(jié)日之一,也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四月五、六號。早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人們就用“清明”這個詞來慶賀天下太平。這個時候正是春暖花開的初春時節(jié),是春游踏青的時光。踏青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歷代延續(xù)下來,成為了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之外,還要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jié)還叫寒食節(jié),這一天大家會去掃墓祭奠親人。掃墓的習俗,據(jù)說來自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兒子繼位,就設毒計要害死太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重耳帶著幾位臣子流亡出逃。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他多次救過重耳。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就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封賞??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重耳親自去請,介子推便躲避上了山。重耳為逼他下山,便三面點起了火,只留下一面山路,介子推就是不下來,最后被燒死在山上。為了紀念他,就決定這一天不能用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來祭奠介子推。但怕老弱耐不住寒冷,就組織了春游等戶外活動,為這個悲傷的節(jié)日增加一些歡樂。
    擴展閱讀:
    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節(jié)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jié)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jié)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jié)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jié)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清明節(jié)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清明節(jié)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jié)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jié)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jié)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