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利用方程巧解濃度問題

字號:


    公務員行測考試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數(shù)學推理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利用方程巧解濃度問題”,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利用方程巧解濃度問題
    在我們各類公職類的考試當中,行測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行測當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更是很多學生會選擇放棄的部分,那么久導致整體的平均分相對較低,此時就需要我們格外的關(guān)注這些題,在其他人無法做出來題目的時候,如果你可以快速解題,那么你就可以超越其他人處在靠前的位置,而這一類題目其實我們一直會有一個誤區(qū),就是很多人認為做題的時候不要過多的使用方程法,這樣會放慢我們的解題速度,其實不然,在考場上那么緊張的環(huán)境下,往往我們想到的第一個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方程法,那么這個題目我們就不要做了么?肯定不是的。所以這就告訴大家,在考場上,如果你運用方程法能夠快速的解題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那么在眾多題目中,濃度問題運用方程法也是非常多的,那么這類問題到底應該怎么運用方程去解決呢?這就是帶大家研究的內(nèi)容。
    一、基本公式
    

    二、例題精講
    【例1】甲容器中有8%的食鹽水300克,乙容器中有12.5%的食鹽水120克,往甲、乙兩個容器分別倒入等量的水,使得兩個容器的食鹽水濃度一樣,問倒入多少克的水?
    A.300 B.210 C.180 D.150
    【答案】C。解析:根據(jù)題意,兩個容器的食鹽水的濃度是一樣的,那可以根據(jù)濃度一樣找到等量關(guān)系列等式,題中倒入多少水是未知的,所以直接設其為x,則可以直接列出方程為
    

    ,解得x=180,所以此題選擇C選項。
    【例2】現(xiàn)有濃度為12%和24%的鹽水各若干克,將其混合后加入50克水,配置成了濃度為18%的鹽水600克,則原濃度為12%和24%的鹽水質(zhì)量之比為:
    A.6:5 B.1:1 C.5:6 D.4:7
    【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意,若設原濃度為12%的鹽水質(zhì)量為x,濃度為24%的鹽水質(zhì)量為y,那么根據(jù)題中條件可知,加水前后的溶質(zhì)的質(zhì)量是不變的,可以列出來第一個式子為12%x+24%y=18%×600,同時根據(jù)混合前后溶液相差50克,所以可以列出第二個式子為x+y=600-50,聯(lián)立這兩個等式,可以求出來x=200,y=350,所以200:350=4:7,故答案選擇D選項。
    通過上述兩道題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方程法在解題的過程中也是非常簡單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需要用方程去解題呢?其實不是的,通常情況下,對于一些比較容易找到等量關(guān)系的題目,我們會優(yōu)先用方程去解決,因為這樣我們不需要在找等量關(guān)系上浪費太多時間,只要可以快速找到等量關(guān)系,設出來未知數(shù),列等式,就可以很快解決這類問題,希望各位同學可以多加練習,不要放棄,爭取早日可以駕輕就熟地運用這種最簡單的方法。
    行測邏輯判斷技巧:找關(guān)聯(lián)解行測“半真半假”題
    樸素邏輯是行測考試當中必考的一種題型,它也以復雜難繞著稱。不僅在做的時候會耗費我們很多的時間,并且正確率還不高。其實樸素邏輯并沒有那么難,只要大家找好邏輯的突破口,再結(jié)合選項很快就能做出答案。甚至在某些類型的題目當中,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解題的。那么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個樸素邏輯當中的題型——“半真半假”型,如果你在考試中遇到它的話,運用接下來分享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做出題目。
    【半真半假】
    首先我們得認識半真半假型題目。它的特征在于題干呈現(xiàn)的形式往往是有幾個人物,他們每人都會說一句話,然后給出的條件當中會有一句話是“每人都只猜對了一半”。正因為這個一半,我們把它稱作了半真半假型。
    【找關(guān)聯(lián)】
    當我們遇到這種題目的時候,首先要觀察每個人說的每句話,當發(fā)現(xiàn)說話的人數(shù)不等于表達的事物的數(shù)不等于話數(shù),或者話中有否定的句式,或者有相同的表述的話,那我們就去找關(guān)聯(lián)。那么什么叫找關(guān)聯(lián)呢?我們詳細的來說一下“找關(guān)聯(lián)”。
    如:三人在一起猜測晚會節(jié)目的順序。
    甲說:“四班第二個出場,一班第三個出場。”
    乙說:“三班第一個出場,四班第四個出場?!?BR>    丙說:“一班第一個出場,二班第三個出場?!?BR>    這時,甲說的“一班第三個出場”這句話就和丙說的那一整句話有關(guān)聯(lián),因為丙的前半句話有“一班”,后半句話有“第三個出場”。
    找到關(guān)聯(lián)后我們的題目就簡單了,因為我們找到的“有關(guān)聯(lián)”的這個句子(就是甲說的后半句話)一定是假的,明確了為假之后,就可以帶進去找到正確答案了。
    那我們來做個題目練習一下
    【例題】李老師、張老師、王老師在一所寄宿制初中分別教語文、數(shù)學、英語。對他們?nèi)怂痰目颇看嬖谝韵氯N推測:
    (1)李老師教語文,張老師教數(shù)學;
    (2)李老師教數(shù)學,王老師教語文;
    (3)張老師教英語,王老師教語文。
    如果上述三種猜測都只對了一半,則以下選項必然成立的是:
    A.李老師教語文,也可能教數(shù)學
    B.張老師教數(shù)學,也可能教語文
    C.王老師可能教語文,也可能教英語
    D.李老師教英語,張老師教數(shù)學,王老師教語文
    【解析】D 從題干可以看出三人的推測其中有相同的表述,那么我們就應該找關(guān)聯(lián)句,觀察得出,(1)中的“李老師教語文”是一個關(guān)聯(lián)句,因為(2)中的前半句有“李老師”,后半句有“教語文”,那么“李老師教語文”這句話一定為假,帶回到題干得知,正確選項是D。
    【總結(jié)】
    1. 確定是半真半假
    2. 查看人數(shù)物數(shù)話數(shù)是否有不同,查看是否有否定句式,查看是否有相同表述
    3. 如果滿足第2點中的任意一個條件,那么我們就可以找關(guān)聯(lián)句,關(guān)聯(lián)句一定為假
    4. 帶回題干,選出選項
    掌握行測三段論有妙招
    三段論雖然作為近年來行測判斷推理不??嫉念}型,但是在考題出來后還是讓許多學生感覺非常棘手,不僅浪費時間,還很難做對。究其原因一是題型比較復雜,二是涉及到一些相關(guān)推論大家不是很了解。那么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兩個三段論中的推論,幫助大家快速解決三段論的題目。
    在了解推論之前,我們先了解兩個和三段論有點關(guān)系的定義:
    定義一:被“所有非”連接的兩個概念可以互換位置。即:所有A非B等價于所有B非A。
    定義二:被“有些是”連接的連個概念可以互換位置。即:有些A是B等價于有些B是A。
    至于對這兩個定義得出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通過文氏圖來論證,這里就不做過的贅述。接下來就是基于這兩個定義的推論。
    推論一:所有A是B等價于所有非B非A。
    解釋:所有A是B可以轉(zhuǎn)換為所有A非非B,然后再根據(jù)定義一互換A和非B的位置就可以得出這個推論。
    推論二:有些A非B等價于有些非B是A。
    解釋:有些A非B可以轉(zhuǎn)化為有些A是非B,然后再根據(jù)定義二互換A和非B的位置,就可以得出這個推論。
    在了解了這兩個推論后,我們就可以去做一些在三段論當中比較難搞的題目了。
    例題:在本屆運動會上,所有參加自由泳比賽的語和動員都參加了蛙泳比賽,再加入以下哪項陳述,可以推出“有些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沒有參加自由泳的比賽”?
    A.所有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也參加了蛙泳比賽
    B.有些參加蛙泳比賽的運動員參加了蝶泳比賽
    C.有些內(nèi)有參加蛙泳比賽的運動員參加了蝶泳比賽
    D.有些沒有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也沒有參加蛙泳比賽
    【解析】C 根據(jù)題干可知這是已知部分前提和已知結(jié)論的前提型三段論。我們設A是參加蝶泳,B是參加蛙泳,C是參加自由泳可知,結(jié)論的形式為有些A非C,根據(jù)三段論的標準形式可知,我們需要有一個所有B非C的前提,但是,題干給的前提形式是所有C是B,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推論一將其轉(zhuǎn)化為所有非B非C,這樣就滿足一般形式了,此時,我們可以知道,另外一個前提的形式就是有些A是非B。還原內(nèi)容可以知道所要補充的前提為有些參加蝶泳的是沒有參加蛙泳的,再根據(jù)定義一,可以轉(zhuǎn)化為有些沒有參加蛙泳的運動員是參加了蝶泳的,即C選項正確。
    【補充】三段論的四種標準形式:、
    1.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2.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3.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4.有些A是B+所有B非C—>有些A非C
    行測資料分析技巧:間隔倍數(shù)
    在行測資料分析中,有時會考察間隔倍數(shù),由于間隔倍數(shù)的計算往往需要通過先求解間隔增長率再加1,所以很多同學會忘記加1,導致失分。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學習間隔倍數(shù),讓大家將“加1”牢牢記在心里,把丟掉的分撿回來。
    所謂間隔倍數(shù),是指中間隔了一 個統(tǒng)計周期,讓我們求解倍數(shù)。一般而言,題目直接或間接地給出兩個增長率q1和q2,讓我們求解間隔倍數(shù)。 間隔倍數(shù)的公式和普通倍數(shù)相同,都是增長率加1,不同點在于,間隔倍數(shù)中加的增長率是間隔增長率。
    公式:
    間隔倍數(shù)=1+q間=1+q1+q2+q1 xq2
    例題: 2014年1-2月中國西部地區(qū)出口310億美元,同比增26.9%。4個省份由去年同期增長轉(zhuǎn)為下降,西藏、貴州分別由增長7.2倍和2.4倍轉(zhuǎn)為下降79.7%和50.2%。
    2014年1-2月,西藏自治區(qū)出口額約是2012年同期的多少倍?
    A.0.2 B.0.6 C.1.7 D.8.2
    解析:題目中出現(xiàn)2014年1-2 月、2012年同期以及...倍,可判斷出該題求解間隔倍數(shù)。定位材料第二行可知,西藏2014年1-2月增長率q1=-79.7%,2013年1-2月增 長率q2=7.2.
    根據(jù)公式,間隔倍數(shù)=1+q1+q2+q1 Xq2 =1-79.7% +7.2-79.7%x7.2≈1-0.8+7.2-0.8x7.2=1.64。觀察選項,只有C與1.64最接近,故正確答案是C。
    行測指導:資料分析公式大全
    2020省考即將拉開序幕,考生在復習中往往因為知識框架不完整而造成考點遺漏,對于資料分析而言尤其如此。資料分析的考察方式較為靈活,在基本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化,考生往往不得要領(lǐng),因此為各位考生梳理資料分析中的重點公式,為考生完善知識考點體系。
    

    資料分析??脊揭褳楦魑豢忌崂?,小編建議考生對于公式進行必要的推導,這樣才能明確公式的由來,加深記憶,同時還能夠?qū)ψ冃凸竭M行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