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是一部永恒的經(jīng)典,下面是由小編為您整理的“《駱駝祥子》的讀后感2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我相信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時間淘洗過后的最美的貝殼,美在其華麗的本身,也美在其經(jīng)過時間淘洗后的返璞歸真。初讀,你對經(jīng)典一見如故,再讀,又仿佛見她第一次回眸。
我相信,《駱駝祥子》是一部永恒的經(jīng)典,它能讓我忍不住撲哧一笑,也能讓我掩面潸然落淚。它既是一支訴說著炎涼世態(tài)落寞人生的悲歌;又是一曲撫慰了真實人性樸素魂靈的安魂曲。在百感交集中,在作者的復雜情感背后,我覺得這本書訴說的太多太多。但細細想來,也許,這本書就是三個詞的故事。
矛 盾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污濁又美麗,衰老又活潑,雜亂又安閑的帝都——北京”。正像老舍所描繪的那樣,這座城市充滿矛盾。衰老頹廢、污濁破敗是這座城市的外貌,但在那古老的城墻根下、在那深深的胡同中,卻也不乏美麗的靈魂。
就拿本書的主人公來說吧,祥子,是一個勤懇、好體面的、有著駱駝一般吃苦耐勞精神的普通車夫。人們將他稱為“駱駝祥子,一是因為他佝僂的背脊,再一個就是因為他那股倔強又善于忍耐的脾性。在他身上,你甚至可以看到一種“野心”,他渴望通過自己的汗水換來他夢寐以求的好生活——吃穿不愁、充實快樂。暫且撇開他的愿望不說,他對生活的那種積極進取,對生活的毫不服輸,已足以讓人動容;而那性格潑辣卻敢愛敢恨的虎妞以及那個有尊嚴、有責任感的小福子,也讓我感到可愛,感到親切。也許是因為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憐憫吧,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類幾乎所有的美德。
但是,作者給他們每個人安排的命運卻又與它們的善良相互矛盾,他們每個人終究逃不過精神或是肉體上的死亡。
就說我最喜歡的人物——小福子吧。她的美麗,她的勤勞,她的富有責任和尊嚴都是那樣令人喜愛。而生活卻又是如此無情,它將一個富有尊嚴的人逼得只能在妓院中屈辱偷生,將一個美麗的女子摧殘地如秋雨中枯黃而凋零的落葉。而她最放不下的家庭和親人,卻又無情地拋棄和出賣了她,最終讓這個善良的人兒死在了一片小樹林之中,卻也沒有人為她記掛半分。
美麗的消亡比消亡本身更可怖。
精神的死亡比肉體的死亡更加令人痛苦。
造成這一切的究竟是兵匪的暴力,是劉四爺?shù)呢澙?,還是洋大夫的冷漠?
我想也許都是,又也許都不是。
“愚蠢與殘忍是這里的一些現(xiàn)象,所以愚蠢;所以殘忍,卻另有原因?!?BR> 面對這個冷漠的社會,作者也許只能用一句冷淡的評論來控訴,來吶喊。他們是施暴者,也是被施暴者。他們給下層人民帶來了無數(shù)的痛苦,而他們本身也正在被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所左右。病態(tài)的人際關系,讓人們世代相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變得模糊,讓人性變得扭曲和麻木。就如祥子,要不要讓他“善有善報”得到一個好的結局,我覺得,作者似乎也是矛盾著的。我在閱讀中,常常感受到作者其實不忍心讓祥子就此沉淪頹廢,想把他的結局寫得好一些。但是他又不能違背殘酷的現(xiàn)實,只能讓祥子最終走向自暴自棄,成為一具行尸走肉。
我不知道,在這本書中,我應愛誰,恨誰。畢竟人性的本身就意味著矛盾。在一個矛盾的社會里,人們矛盾地活著,也許才是這本書真正的背景。
無 助
其實,我并不厭惡祥子這個人物,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未經(jīng)啟蒙的人來說,他的堅韌已令人欽佩。
在三次失車的過程中,他受到的打擊簡直太多太多。這既是對他身體的傷害,更是對他信念的一次次沖擊,對他希望的一次次冷嘲熱諷。與此同時,這痛苦的經(jīng)歷也讓他發(fā)現(xiàn),生活在社會中的他竟是那樣孤立無援。
“這個銀白的世界,沒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沒有他的去處;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餓著肚子的小鳥,與走投無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嘆?!?BR> 北京城,意味著萬般繁華,而對于祥子而言,卻如同孤島。它像生活在孤島上的人,一次次聲嘶力竭的叫喊給他帶來的只是精神上的折磨。他甚至連流落孤島的人都不如,因為在他吶喊的時候,縱然人來人往,多了的只有冷眼與嘲笑。
這場景不免讓我想到了魯迅的《藥》中的人血饅頭。人們對自己中一員的死是那樣的滿不在乎,甚至沒有半分同情。似乎那個人的死,對于這個社會而言只是讓儈子手的腰包鼓了些,讓人們又有了幾個人血饅頭。同在一個病態(tài)的世界里,祥子也一樣。他的不幸并不是無人知曉,只不過人心太冷太冷。也許,真正讓人絕望的并不是命運中的不幸,而是那人性的冷漠。
當他的生命里終于出現(xiàn)了親人,卻也是因為被逼無奈。待他釋懷了,舒坦了,自己的親人卻又被死神奪走了。他看著她的離去,竟沒有一點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賣掉黃包車,為她添上一具棺材,看她永遠地沉默。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熱烈的心變得冷漠了,一盆盆冷水讓他滾燙的鮮血變得冰冷了。他開始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逐漸變成他所痛恨的那些人——自私、冷血。他被那個社會同化了,失去了自我,轉而成為了那個社會的代名詞,成為了那個社會的一部分。
我想,祥子就是那個社會中的人的縮影,他們被自私與冷血困擾,又用同樣的態(tài)度困擾著別人,這也許就是那個社會的不治之癥。
希 冀
在全書的最后,作者用一場行刑將時間定格。那時的北京正處于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萬物更新,陽光燦爛。而在這樣美麗的日子里,作者卻不談鳥語花香,反倒用鮮血來“點綴”這最美的風景。
囚犯的死是由祥子的出賣造成的。但他的熱血飛濺也讓祥子麻木已久的神經(jīng)微微一顫,讓他有了些許思考。
是的,這思考并不深入,換來這思考的代價也太大太大。但若每個人都開始思考,每個人都有想要改變的些許念頭,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有希冀!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最偉大的犧牲是忍辱,最偉大的忍辱是預備反抗?!笔堑模瑺奚腿倘桦m讓人痛苦,卻不一定讓人絕望。因為在犧牲和忍辱過后,還有預備反抗。我不知道,這“預備反抗”,還將意味著多少“犧牲”和“忍辱”,還將創(chuàng)造出多少“預備反抗”。但我知道,只要在這社會中還有犧牲和忍辱,就還有希望。
“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chǎn)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文章的最后一句,竟是這樣一句吶喊。不再是先前若有若無的態(tài)度,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在這吶喊中,有悲憫,亦有憎恨,但更多的應是那一份小小的希望。我想,作者渴望埋起的并不只是像祥子一樣的人,他真正希望的是將這個污濁不堪的社會徹底埋葬。
在那個把人變成鬼的世界里,這一點點的希冀,就足以驅走黑暗!
在那個幾乎等同于地獄的世界里,這一點點光明,就可以讓人們看清前方的道路!
矛盾、無助與希冀,構成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故事。在這三個詞的背后,是一個巨人對光明的吶喊。這吶喊,不僅僅屬于一個時代,我想它屬于整個世界!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