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在這里為考生們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試案例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試資訊,請關注小編的及時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試案例分析:酒駕回家后又駕車外出發(fā)生交通事故致死
裁判要旨
行為人與他人聚餐時飲用少量酒水,其血液內(nèi)酒精含量低于20mg/100ml,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酒駕行為。其駕車回家后再次駕車外出發(fā)生交通事故身亡的,同桌共飲者即便因先行行為負有提醒、勸阻義務而不作為,如該不作為與飲酒者死亡之間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則不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案情
2016年8月6日李某、周某之子李小某應邀與女朋友顧某及其外公戴某、母親、舅母和表妹等人共進晚餐,席間李小某參與飲酒。散席后李小某駕車回家。當晚20時50分許李小某又獨自駕駛小型轎車前往顧某老家方向,途經(jīng)南通市通州區(qū)示范區(qū)海五線9KM+850M(該路段沒有設置路燈及路樁,前后路段有彎道)由東向西行駛時,所駕車輛與道路邊行道樹發(fā)生碰撞,致使李小某受傷,經(jīng)醫(y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車輛損壞嚴重。經(jīng)南通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提取李小某血液,檢出血液中乙醇成分為17.2mg/100ml。8月23日,南通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十大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載明:李小某駕車過程中,未做到確保安全通行,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應承擔該事故的全部責任。李某、周某訴至南通市通州區(qū)法院,請求戴某等賠償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共888140元中的30%,即266442元。
裁判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戴某等人明知飲酒對于人的意識判斷能力有可能減弱,酒后駕車存在安全隱患,但在晚餐過程中并未積極勸阻共同進餐的李小某飲酒,散席后又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阻止,導致李小某酒后夜間駕駛機動車發(fā)生事故,對此存在一定的過錯。一審法院遂判決戴某等承擔5%的責任,即賠償44407元。
戴某等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根據(jù)公安機關的理化鑒定意見書,李小某血液中酒精含量為17.2mg/100ml,未達到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酒駕認定的最低標準即大于等于20mg/100ml。其駕車行為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酒駕,飲酒并非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原因。同時,李小某并非回家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而是回家后再次外出發(fā)生事故。南通中院二審判決:駁回原告對戴某等人的訴訟請求。
評析
1.同桌共飲者提醒、勸阻義務的來源。一般而言,法律不應干涉正常的社會交往行為,為同桌聚餐的客人提供適量酒水共飲系情誼行為,情誼行為本身并不產(chǎn)生法律上的義務。根據(jù)自己責任原則,飲酒者對其酒量以及是否適宜飲酒應當了解,其更能控制風險的發(fā)生,對自身安全負有合理謹慎的注意義務。如苛以他人過高的風險防范義務,將不當限制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同飲者的提醒、勸阻義務,來源于其先行行為導致的可預見的危險狀態(tài),比如明知飲酒者不勝酒力或需要駕駛車輛卻依然勸酒或?qū)λ说牟划攧窬菩袨椴挥柚浦梗瑒t同桌共飲者特別是宴請的主人負有因先行行為導致的作為義務。本案中,因李小某已經(jīng)死亡,對于當初飲酒的具體情形以及酒后戴某等是否勸阻李小某駕車的客觀事實無法查明。根據(jù)我國民事證據(jù)規(guī)則,負有作為義務的一方即戴某等對此負有舉證責任。在戴某等未能舉證的情形下,應推定其明知李小某酒后駕車卻未盡到必要提醒、勸阻義務的法律事實。
2.同飲者侵權賠償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從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分析,共飲者的不作為與損害結(jié)果之間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時,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兩個階段。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指的是侵權行為事實上是否對損害發(fā)生具有原因力,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指即使事實上因果關系成立,還要判斷義務人對損害發(fā)生是否具有可預見性,損害是否過于遙遠,以至于義務人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即同桌共飲者可以合理預見到不予勸阻可能引發(fā)或增加飲酒者此后行為的危險性。
3.本案并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戴某等不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車輛駕駛?cè)藛T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規(guī)定,飲酒后駕車系指駕駛?cè)藛T血液酒精含量閾值為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即法律意義上酒駕的最低標準20mg/100ml。根據(jù)交警部門的酒精測試結(jié)果,李小某的血液酒精含量僅為17.5mg/100ml,不屬于法律上的酒后駕車行為。但不同個體對于酒精的耐受能力不同,血液中酒精含量低于酒駕標準,并不意味著酒精對行為人的意識和判斷能力必然沒有影響。由于戴某等人明知李小某少量飲酒,卻對其駕車行為未盡必要的提醒、勸阻義務,無法排除飲酒行為與事故之間事實因果關系上可能的關聯(lián)性。但李小某駕車到家后再駕車外出發(fā)生交通事故,飲酒與再次駕車行為有相當?shù)臅r間間隔,飲酒行為并非交通事故的近因。同桌共飲者對該危險的發(fā)生不具有可預見性,即戴某等人未盡提醒勸阻義務與李小某的死亡后果并無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不應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