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

字號:


    人們對于城市總是看不清,在于人們不能聯(lián)系它的過去與將來全面的去看待一個城市。那么大家知道《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ww.liuxue86.com)查看。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一】
    看不見的城市是我拜讀卡爾維諾的第一本書。
    這是本巨文藝的書,華麗的詞藻,感性的思緒,天馬行空般的意象,典型的卡爾維諾,給你震撼,給你美,給你思考,卻不給你答案—抑或,世上原無答案,所以旅者永不停駐,不管在多么有個性的地方。
    書中55個虛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優(yōu)與劣都是那么突出,卻都沒有絕對。我想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在于我們得到什么真理,而是用一連串賦予朦朧象征意義的城池,來代表大千世界,來影射人生,它讓我從另一面感受生活,或華美或憂傷或平靜,放下刨根究底的功利心,得到一刻的放松與休憩–哪怕之后還是要繼續(xù)狗血的去生活。
    我不想也沒有水平去所謂解構大師的意圖。我只淺薄的覺得,人在建造城市,城市也會塑造人;人在挑選城市,城市也在挑選人。人與城,誰都不是誰的主人。正如在旅途中的人,目的地會給你新的思考并轉為特質,而你也丟棄些許曾經的想法在該地,變幻的城市臉孔,就織成了大千世界,你欣賞過,感受過,影響過,卻不會永久占有。
    當最終停下來時刻,你就是一座城,你才真正擁有一座城。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二】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有的句子和景觀都被隱藏,隱藏于這絲絲的追憶中,隱藏于這延綿的情緒里。
    更像是一場靈魂之旅,帶著哲思穿梭于各式各樣的城市,思維被打破成碎片曬在午后斑駁的陽光下,卡爾維諾的句子更像是讀詩一樣美妙,我們是被旅行帶到了城市里,我們是被旅行帶進了水的沙漠,不管是地獄、是貪婪、是欲望……不管是什么,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這并非景色的穿梭,而是思緒的遨游。遨游在欲望之城的石階上,我們看著城市在走向貪婪,走向毀滅,或者是走向靜止,走向永恒。帶著理想,帶著幻想,讀者被旅行帶進了一座座有著呼吸、有著沉思的城市。
    書中談及的城市全都匯集成一座城池,就是我們的城市。她孤獨,她貪婪,她又純真,她有無盡的欲望與落魄,她有無窮的輝煌與孤寂。就是這樣一座城,這座城有生命,有呼吸,她會哀傷也會喜悅。這是我們生活的城市,也是我們心中的城市。
    超級喜歡卡爾維諾的筆鋒。那種讓人眷戀的味道,如同迷幻劑般帶人徜徉于詩句中。
    《看不見的城市》讀后感【三】
    《看不見的城市》所指的城市,不是特定的某個城市,不是局限于某個時空的城市。這里描寫的城市各種各樣,當然不在于作者筆下所創(chuàng)造的城市數(shù)量,重要的是能夠深刻的揭示出很多城市的不同的特點及其共性,因而使這里的城市帶有普遍性、世界性。這里的城市是處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從城市的空白到城市的建設,繼而繁榮、衰敗直至覆滅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藪。《看不見城市》中的“看不見”是人不能全面的認識一個城市,不能用發(fā)展和審度過去的眼光看待一個城市,而僅僅局限于城市的現(xiàn)貌;“看不見”是因為人們永遠都看不到與自己想象匹配的城市,即使按照所想的去架構一座城市,卻發(fā)現(xiàn)本最想看到的東西再也無法尋找到。一種悲哀,一種永遠的煩惱,然而這不是一個人的,是很多人的;不是一類人的,而是很多類人的。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象征意義太強烈,很難理解所有的內容與本質。我想這些都只是我的最簡單的理解,只是把我能看到一些東西總結出來。
    《看不見的城市》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馬可波羅跟忽必烈大汗講述自己到過的城市,這其中通過一問一答的討論同時,也帶給人思考。當馬可剛來到中國還沒有掌握中國的語言時,只能用手勢和一些從各地帶來的物品來描述自己所到過的城市,這樣的講述方式讓大汗很欣賞,極大地吸引了可汗的欲望。而當馬可能夠很好地用可汗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所有不同的旅行經歷時,可汗卻失去了以往那種高度的熱情,所以最終馬可只能繼續(xù)像以往一樣用手勢,物品以及可汗聽不懂的語言來講述不同的城市。
    清楚的言語表達反而使人對于本來感興趣的事物變得停滯,確實讓人覺得苦惱,不經要問個,為什么?但從馬可與可汗不斷地談話討論中,就可以知道,通過馬可對于城市的講述,可汗慢慢的在自己的腦海里構建出自己想象的城市,以至于可汗最后否定馬可根本不需要去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經過旅行去了解一個城市,只需要在他們兩人討論的莊園里就能想象出有那么些城市。
    最后可汗不再需要馬可跟自己講述不同的城市,而命令馬可去找到自己想象中的城市。但馬可的回答是,永遠找不到那樣的城市。這就又給了我們一個謎團。既然馬可走過了那么多的城市,而可汗對于城市的了解又是通過自己的講述得到的,即使還沒有存在可汗說城市,也完全可以按照可汗的意思造出一座與之相符的城市,為什么馬可那么肯定的說永遠都找不到那么一座城市呢?
    我想之所以清楚的語言表達不能激發(fā)可汗的強烈獵奇欲望,原因就在于馬可講述城市的同時,可汗的腦海里已經有了豐富的構想,并形成了新的城市模型。太過于清楚的語言表達則只會抹殺掉可汗的想象力,讓本已神秘事物變得平常。而作為人來說,都有獵奇的心態(tài),普普通通沒有人會投去關注的眼光。事物正是應為為人所不知才具有考究價值。
    馬可說永遠找不到可汗所說的那么一座城市,其實也是永遠看不見那么一座城市。這就回歸到本書的主題上來。馬可自己會說,當自己站在那么一座城市之外時是一個景象,當進去時又會是用另一番模樣。這樣看來頗有點《題西林壁》的味道。但卻緊扣了本書的主題。“看不見”正是在于想象的總會與實際的不一樣。
    書的第二部分作為書的主體,是由每一篇很短的文章構成。文章的標題都與城市有關,諸如“城市與記憶”“城市與符號”“連綿的城市”等等雖然標題很多是重復的,但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都不一樣,每一篇文章都描述不同的城市,以不同的故事或論述方法來描述一個城市所發(fā)生的事以及城市人們的行為和生活。然而所有的這些不同所表達的主題卻有共通之處。形亂而神不亂,都在詮釋想象的城市永遠都和展現(xiàn)在眼前的城市不一樣,城市是在不斷擴張的,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將被城市所覆蓋,先要弄清楚某個城市到底在哪里似乎變成的不可能,因為哪里都將會變成所要尋找的那所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我想還有另一番寓意,其實我們不因僅僅把“城市”當作現(xiàn)實的城市來理解。人們對于城市總是看不清,在于人們不能聯(lián)系它的過去與將來全面的去看待一個城市。對于我們人來說,我們對于人生的道路,由于對于未來的不可知,認知程度不夠,立場的偏向等因素,就會使得我們對于自己所要做的事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會有人誤入歧途,而不是時刻省識人生,選擇每一條正確的道路。
    人們刻意追求想象的城市,但卻在構造之后發(fā)現(xiàn)丟了原來的東西。其實城市就相當于我們對于自己的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自己的追求,很多東西我們堅持要去得到,為此做努力,甚至不擇手段,而當我們真正獲得所追求的的東西時,卻發(fā)現(xiàn)并沒有了當初那么強烈的需要,當獲得的滿足心戰(zhàn)勝了以往的虛榮心,我們就歸于平常。但回頭看看,我們在一些盲目地追尋過程中,卻失之太多,這就是我們面對自己追求的迷失。
    看不見的城市,在于我們不了解一個城市。作為城市中的每一個個體。我們是學生,我們有自己的學業(yè)要完成,我們沒有研究城市。我們是工人,為了生活要被迫謀生,我們沒有時間研究城市。我們是城市的建設者,但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作為城市的規(guī)劃者,掌握城市生殺予奪大權的他們,他們正在研究城市,但他們卻常常說的是假話,隱藏著城市的太多秘密。我們只是一些個體,本已看不清的城市,正因為他們的不坦誠,讓整個城市變得血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