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書簡介,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
四書簡介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漢族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其在漢族思想史上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漢族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著先人思想的局限性。
《大學》簡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琴兮僴兮,赫兮咺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琴兮僴兮者詢栗也;赫兮咺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兮,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嫡a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嫡a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中庸》簡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tǒng)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F(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
《論語》語簡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由其學生編輯而成。內(nèi)容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簡介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推到了與《大學》、《論語》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南宋孝宗時,朱熹編注的《四書》收錄了《孟子》,把《孟子》正式推到了與《大學》、《論語》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之一,是科舉者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