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褒貶誤用的成語

字號:


    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你整理了高考語文:褒貶誤用的成語,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資訊請關(guān)注本網(wǎng)站的更新。
    高考語文:褒貶誤用的成語
    【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
    【別出機杼】獨創(chuàng)一格,與眾不同。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慘淡經(jīng)營】指苦心費力經(jīng)營。
    【城下之盟】無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敵軍而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多指不平等的)。
    【懲前毖后】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xùn),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錯誤。毖,謹慎,小心。
    【春秋筆法】稱文章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
    【從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順暢自然。
    【大放厥詞】原指極力鋪陳辭藻,現(xiàn)多指夸夸其談,大發(fā)議論(含貶義)。
    【黨同伐異】跟自己意見相同的就袒護,跟自己意見不同的就加以攻擊。原指學(xué)術(shù)上派別之間的斗爭,后用來指一切學(xué)術(shù)上、政治上或社會上的集團之間的斗爭。
    【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
    【得魚忘筌】筌是用來捕魚的竹器,得到了魚,就忘掉筌。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來的憑借。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變多的時期,多指動蕩不安的政局。
    【逢人說項】比喻到處說某人或某事的好處。項,指唐朝詩人項斯。
    【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改頭換面】比喻只改形式,不變內(nèi)容(含貶義)。
    【甘之如飴】感到像糖一樣甜,表示甘愿承受艱難、痛苦。
    【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xué)作品)。
    【過江之鯽】東晉時,中原淪落,北方很多知識分子紛紛南渡,來到江南。后人有詩云“過江名士多如鯽”。后用“過江之鯽”形容多而且紛亂。
    【好為人師】指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
    【邯鄲學(xué)步】比喻模仿別人不成,反而喪失了原有的技能。
    【滿城風(fēng)雨】形容事情傳遍各處,到處都在議論著(多指壞事)。
    【面目全非】事物的樣子改變得很厲害(多含貶義)。
    【明火執(zhí)仗】點著火把,拿著武器,公開活動(多指搶劫)。
    【墨守成規(guī)】形容因循守舊,不肯改變。
    【巧舌如簧】形容能說會道,善于狡辯。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語和假裝和善來討好別人,也指討好別人的花言巧語和偽善態(tài)度。令,美好。
    【趨之若鶩】像野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形容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種事物(含貶義)。
    【如數(shù)家珍】像數(shù)自己家里的珍寶一樣,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輩的人怎樣做,下面或下輩的人就學(xué)著怎樣做(多指不好的事)。
    【始作俑者】泛指惡劣風(fēng)氣的創(chuàng)始者。
    【忘乎所以】指由于過度興奮或驕傲自滿而忘記了言行應(yīng)該把握的分寸。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道理。
    【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壞事)。
    【洋洋大觀】事物繁多,豐富多彩。
    【一團和氣】原指和藹可親,現(xiàn)多指態(tài)度溫和而缺乏原則。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相同,沒有差別的壞人。
    【越俎代庖】一般用來比喻超過自己的職務(wù)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