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

字號:


    既然已是瘋子,就只能毫不在意的繼續(xù)瘋下去,雖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是該向左還是向右,雖然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但只能跌跌撞撞地繼續(xù)走,繼續(xù)走……相信是路,總該會有盡頭。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本內(nèi)容為大家提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網(wǎng)!!!
    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一)
    魯迅先生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歡,對于魯迅作品的喜愛要從我第一次拜讀了他的《狂人日記》開始說起,當時就覺得魯迅先生的語言實在是太犀利了。說他的作品就像匕首一樣直插入敵人的心臟這一點也不為過。他以小見大,從個人經(jīng)歷上升到了整個社會存在的問題,甚至是整個封建王朝。
    原始的解讀皆認為“狂人”太狂,一是表現(xiàn)在病態(tài)的疑心,如因趙家的狗看他兩眼,就感到“須十分小心”,感到“怕”;看到趙貴翁看他的眼色有點怪,就認為趙“怕”他,又想“害”他;看到路上七八個人在說話,就認為他們是在“議論”他,且已經(jīng)“布置妥當”怎樣“害”他;看到路上一伙小孩子在說話,也認為他們是在議論他,他們同趙貴翁是一伙的;在街上看到一個女人打兒子時罵了一句“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 ”就認為她是要“吃人”,不由得心驚膽戰(zhàn)。二是看待事物不可思議的眼光,如看待蒸魚“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又如看待看病的老頭子“滿眼兇光,怕我看見”,認為“他是劊子手扮的 ”、“借了看病的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又如看待妹妹死后,大哥勸母親不要哭,是因為大哥吃了妹妹的肉“哭起來有點過意不去”。表面上看去,他的確很狂,甚至不可理喻。
    “狂人”不狂,他的內(nèi)心非常理智。他不僅對“吃人者”本質(zhì)有深刻認識,而且他對自身的經(jīng)歷也有深刻反省?!翱袢恕辈皇且砸粋€先知先覺、高高在上者的姿態(tài)在訓話,而是從“吃人者”“吃人”觀念的廣泛、自覺和不自覺等方面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制度或思想 在國民意識與精神中深厚的積淀,從而理性地認識到自己也是在傳統(tǒng)的家庭中受傳統(tǒng)教育走過來的,在擁有“吃人者”并曾有過“吃人”經(jīng)歷的家庭中生活著,便不可避免地會“不自覺”地以傳統(tǒng)的觀念、傳統(tǒng)的思想?yún)⑴c過“吃人”的活動。而真正不會以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來“吃人”的人,只有那些還沒有接受過傳統(tǒng)思想觀念薰染的“孩子”了,所以“狂人”在最后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不是一個喪失理性和良知之人所能爆發(fā)出來的。人們平常說起的狂人是指瘋子,瘋子的理智是令人懷疑的,所以“狂人”不狂。
    “狂人”狂亂的思緒與異乎尋常的視眼對社會民眾的精神意識,對傳統(tǒng)者的殺傷力及其本質(zhì)與手段,甚至對“殺人者”的意圖及其內(nèi)在原因都有極其深刻的剖析、理解與認識。“狂性”只是其表象,“理性”才是其實質(zhì)。
    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二)
    魯迅,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他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墒俏伊私怍斞赶壬钡轿议喿x了他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么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y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yǎng)著,他卻懷疑是想養(yǎng)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lián)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fā)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后他終于鼓足勇氣,發(fā)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當我讀了他的《狂人日記》后,當初真有蒞臨一位狂人的感覺,我們暫且拋開當時的社會背景,魯迅的文章可謂是別具一格。從那柔情似水的客套話,變成了犀利挖苦的痛罵;從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變成了通俗易懂的雜文。這些無不突出了魯迅的特別之處。他用他那銳利的筆尖理智的剖析了那些封建思想的維護者,以及整個社會。
    其實,與其說魯迅是個革命家,不如說他是個瘋狂的革命家。《狂人日記》中狂人所謂的“瘋話”不正是魯迅用那“恍惚迷離”的手法來喊出他自己的心聲嗎?當他醒悟后,那種暢快、激憤的復雜思想只能用那“瘋話”來表達。這是任何一個動人的描寫都難以比擬的。也正是魯迅的這種瘋狂,批判了封建思想與封建禮教,推動了新文化運動,鑄就了魯迅的瘋狂的一生。
    說到革命家,許多人都會想到那些西裝筆挺的人,或者是那一個個教室后的表情嚴肅的圖像。作為新一代的我們不喜歡教條,相信自己的直覺,這難免主觀,可到底比帶這“老花鏡”看世界要強很多。
    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三)
    黑暗是什么?是負著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敘了“人吃人”的災(zāi)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饑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咽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子,誰會知道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shù)囊庵?,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蛻變了,蛻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子。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jié)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茍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zhàn)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zhàn)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后釀造一幕幕悲劇!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丑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nèi)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四)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睍屓藗冋J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guī)е闷嫘淖x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特別。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xiàn)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希望,希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更加體現(xiàn)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xiàn)實的勇士,即使他內(nèi)心中已經(jīng)感到絕望卻仍然能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建設(shè)人類美好家園……
    書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它不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chuàng)建一個美麗的中國。
    讀《狂人日記》有感作文(五)
    魯迅先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一位作家,也喜歡他說過的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苯袢找蛔x周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間讀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題目挺狂的,內(nèi)容也瘋狂至極。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個社會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親戚,村內(nèi)人,都對他的“肉”虎視眈眈,青黑的眼,慘白的臉,沒有一點人性。這也是讓我感到發(fā)顫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觸那顆散發(fā)涼氣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這么冒出來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腦里虛構(gòu)出的場面,那樣會讓我頭皮發(fā)麻。我可憐那些吃人的人,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束縛著卻不屑去掙脫,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體發(fā)膚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厭棄那些人,卻只能無奈地不同他們一樣。他們的腦子是混沌的,他們的雙手是罪惡的,他們的嘴是污濁的。誰去救救他們啊?他們是沉睡著的,就如同當時的國民一樣,他們的雙眼看不到身邊人,他們的耳畔也聽不見自由的真諦。我痛惜晚清的腐敗,也郁結(jié)于民國時期的戰(zhàn)亂紛飛,人民的無家可歸。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一顆赤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fā)出耀眼的紅光,在不安與急切里交錯著,感嘆那個時代之下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為有魯迅這么一位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
    我們有狂人的態(tài)度,卻沒有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