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員工告訴你未來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的天下

字號:


    現在出國留學網選專業(yè),如果從當下情況看,似乎理工科更占優(yōu)勢。那未來是怎樣的呢?下面出國留學網來說說谷歌員工告訴你未來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的天下。一起來看看。
    這些年科技行業(yè)的高薪高福利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IT領域更是獨占鰲頭。文科則有日漸式微之勢。前幾天外灘君刊發(fā)的關于哈佛新校長的文章中也提到,連哈佛的文科生占比都在不斷縮減。但谷歌內部的一項研究項目表明:溝通與聆聽、批判性思考、洞察力、同情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軟技能更加重要。李開復也曾說過,未來的智能時代,最需要的人文藝術等技能。這意味著文科的春天再次到來了嗎?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嗎?
    無論是美國大力推廣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還是中國一貫的“學好數理化”,或者是如今層出不窮的科技夏令營,再加上科技行業(yè)可量化的高薪高福利,理工科,尤其是IT領域,可謂是一時風光無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文科在全球范圍內的日益勢微,連同一所大學里資歷相似的文科教授都要比理工科教授的年薪少上一大截。
    于是,文科的衰落和文科生在就業(yè)市場上的失意,直接促成了《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上一篇文章的熱議。題目本身就挺有吸引力:《谷歌從員工身上學到的令人驚訝的事情,及其對當前學生的意義》(The surprising thing Google learned about its employees - and what it means for today’s students)。高科技巨擘 +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實在讓人很好奇“令人驚訝的事情”到底會是什么。
    文章的作者 Cathy N. Davidson,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CUNY)的英語教授,一開始就拋出谷歌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Project Oxygen,是谷歌的一個內部研究項目,通過對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的雇傭、解雇及升職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令人驚訝”的結論:比起技術水平,另外7項軟技能對于谷歌高層員工的成功更為重要,這些軟技能包括溝通與聆聽、批判性思考、洞察力、同情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于是,作者發(fā)出疑問,這些軟技能完全不像是應該在程序員身上看到的,反而更像是英語專業(yè)或戲劇專業(yè)對畢業(yè)生的要求,難道谷歌杰出員工的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水平,而是因為他們具備文科生技能?
    可惜,群眾對這個觀點并不買單,網友紛紛表示槽點太多,總結起來有三個:
    1
    Project Oxygen是針對谷歌管理人員進行的研究,而非工程師
    谷歌之所以開展這個項目進行數據分析,主要目的是通過了解優(yōu)秀管理人員身上所具備的特質,然后來幫助其他管理人員提高能力和效率。而所說的8項成功技能指的是優(yōu)秀管理人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8種特質,它們分別是:
    為團隊提供及時反饋,經常與成員一對一解決問題;
    不要過度干涉成員,但同時要對他們進行有效激勵
    關心團隊成員的成功及身心健康
    重視產出,結果導向
    出色的溝通者和聆聽者
    幫助團隊成員進行職業(yè)發(fā)展
    對團隊擁有清晰的遠見和策略
    可以指導團隊的技術能力。
    且不說這些軟技能對整天坐在電腦前寫代碼的工程師到底重不重要,單說用來自于管理人員的數據來解釋所有員工的行為,肯定是以偏概全,沒有說服力的。
    2
    你得首先證明自己的STEM能力,才有機會進入谷歌展示你的軟技能。
    拋開谷歌或眾多高科技企業(yè)里面的工程師不論,即便是項目經理之類的管理人員也大都是需要理工科背景的。美版知乎Quora上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沒有技術背景的我能否應聘上谷歌的產品經理?答案幾乎一邊倒,文科生成為谷歌這類高科技公司管理人員的可能性極小,你很難看到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之類的管理人員是沒有技術背景的。
    當然,凡事都不絕對,畢竟事在人為,可是并沒有捷徑:先從一些愿意接受文科生的小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做起,從而證明自己在高科技行業(yè)的管理能力以及對高科技產品的理解,要么就是自己曾經在高科技領域創(chuàng)業(yè)成功過。這是因為,你至少要證明自己能搞明白公司里的工程師們在聊什么。
    文科生在谷歌混得最好的高管當屬Susan Wojcicki,目前是YouTube 的CEO,本科是在哈佛學的歷史和文學,可是我們要知道她正是在谷歌創(chuàng)業(yè)伊始進入公司的,而且谷歌就是在她家車庫里成立的。所以說,不是說文科生不能在高科技行業(yè)大展拳腳,比如喬布斯和馬云,但比起龐大的高科技從業(yè)人員,他們確實在概率上屬于個案。
    右為Susan Wojcicki
    當然,在具備了基本的科技背景之后,軟技能確實很重要,這不僅是在工業(yè)界,在學術圈也是如此。除非你是愛因斯坦二世,不然在美國做理工科教授也必須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申請經費、與同事合作、管理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無一不需要應用到軟技能。
    3
    文科生就一定比理科生更具備軟技能嗎?軟技能≠文科技能。
    軟技能指的到底是什么?相對于可量化的硬技能(hard skills)而言,其它不那么容易量化的技能都可以算作軟技能。比如,對于軟件工程師而言,寫代碼肯定算硬技能了,公司可以通過現場出題考察應聘者的編程思維和能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軟技能則復雜隱蔽得多,像是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溝通合作、創(chuàng)新思維、決策能力、同理心、自我激勵、批判思考、解決問題和處理矛盾等都可以歸于軟技能的范疇。
    可是,這些軟技能并非文科生專屬的能力。理工科學生在做小組項目時一樣需要溝通和合作,一樣需要在意見不一致時商量出折衷的解決方案,一樣需要在遇到新難題時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實際上,但凡需要與人接觸的工作,無論是在科技企業(yè),還是在傳媒公司,總是需要重視這些能力。
    同樣,扎根實驗室培養(yǎng)細菌的理工科學生和埋頭圖書館查找史料的文科學生,在對軟技能的需求上似乎區(qū)別并不大。更何況,軟技能也不是課堂上能夠教出來的。如果非說軟技能可以教,那也是二十幾年來耳濡目染熏陶你的父母才能教出來的,走入大學乃至社會之后不過是各憑悟性罷了。
    說到底,軟技能跟智商一樣,在人群中也是正態(tài)分布的,總會有人強一些,有人弱一些,這跟學了文科還是理科并無多大關系。那些擁有軟技能的人,無論文理,總是更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獲得成就,即便是在理工科尤其是IT產業(yè)處于風口的時代。
    俞敏洪,60年代初出生于江蘇省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兩次高考落榜,數學自打上中學起就沒及格過,是個既沒什么背景又地地道道的文科生。
    從大學里那個最不起眼的農村孩子,到留學夢碎,再到辭職創(chuàng)業(yè)后被親朋埋怨責罵,俞敏洪一路走來不知經歷過多少艱難險阻和辛酸痛苦,但就是因為他身上具備的勤奮、堅韌、胸懷、真誠和樂于付出的精神,讓他能夠以一個“土鱉”的身份成為吸引眾多“海歸”的領袖人物,并且在新東方內亂時平衡各方勢力,帶領公司度過了生死存亡的危機。
    文科生無需非要在科技公司刷存在感,在文科領域一樣可以風生水起。
    何況,風口是會變化的。
    我們必須承認,風口的確存在,有的專業(yè)在某一段時間內就是好就業(yè)起薪高,一些家庭也確實根本無力去考慮什么文科理科,什么興趣能力,只要畢業(yè)能有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就不錯了。但是,如果我們越來越有條件做出人生選擇時呢?
    有一期《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中,畢業(yè)于英國華威大學數學專業(yè)的游斯彬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經歷:當年他放棄了在數學專業(yè)繼續(xù)深造的機會,選擇一畢業(yè)就進入投行,誰知金融行業(yè)變幻莫測,投行不復光鮮,而當時不被看好的數學卻因為人工智能的興起變得炙手可熱,他自責自己成了人生的投機者:
    沒有人能一直站在風口上,時代越走越快,人越應該站的穩(wěn),唯有一以貫之,才能行而致遠?!?能有條件在英國讀本科,游斯彬并不是只求養(yǎng)家糊口的寒門學子,他本可以不做一個“追風少年。
    李飛飛,當今人工智能界的領軍人物,卻做出與游斯彬相反的人生選擇。上個世紀末,華爾街可以說是全世界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作為普林斯頓畢業(yè)的高材生,李飛飛受到了眾多投行和咨詢公司的青睞。盡管家境并不富裕,她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選擇追尋自己的理想:通過學術研究造福人類。
    幾年后,李飛飛從加州理工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面對咨詢公司麥肯錫的高薪邀請,她再次選擇了學術理想。
    要知道,李飛飛的研究領域當年可遠不像現在一樣受到追捧,她的實驗室經常很難申請到經費,優(yōu)秀研究生也不愿意加入,人手短缺,她甚至一度打算重開家中的干洗店來籌集研究資金。將近二十年后,李飛飛才迎來了她的風口。
    李開復認為,未來十年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正因如此,人類才有空間發(fā)揮我們的人文、文化、藝術、美。他斷言,這可能是文科生最好的時代?;蛟S,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真地會為文科生帶來風口,但在風口之下,也只有那些專業(yè)過硬、軟技能超群的文科生才能真正享受到風口的紅利。
    我不清楚文科生的時代是否真地即將到來,但我想:什么時候,文科生不是因為理科學不好只能學文科,理科生不是因為文科不好就業(yè)只能學理科,而是因為天賦、因為理想、因為興趣去選擇專業(yè),那么也許才是所有人最好的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