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是什么意思

字號: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xí)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您為大家整理的“破五是什么意思”。本內(nèi)容為大家提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
    破五是什么意思
    漢語拼音:pò wǔ。成語注音:ㄆㄛˋ ㄨˇ。
    英語翻譯:the fif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釋義]舊歷正月初五日,一般商店才正式營業(yè),故稱為「破五」。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破五:「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nèi)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破五的來歷
    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人們?yōu)榱吮芨F神,于是把這天稱為為“破五”。據(jù)說,這風(fēng)俗來源于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的故事。還有一個略為不同的傳說是,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于是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
    關(guān)于破五的古詩
    《偈二十二首》
    月不堪破五,衲僧猛提取。打動?xùn)|海魚,失卻南山虎。借問是何宗,逢人莫錯舉。
    《偈頌七十六首》
    月已破五,年又過半。拄杖拈來,如何判斷。百年三萬六千日,也是秦時{左車右度}轢鉆。
    1基本介紹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xí)慣要吃“水餃”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遇事破敗。破五習(xí)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風(fēng)俗不同很多習(xí)慣都變掉了。喜新厭舊,尋求吉利,皆是人們之所愛,可是這煙花一放,就要難為在此時熟睡中年人和老人或兒童了,還有每年此時也因此要排放太多的有害健康的氣體。在有南方有些地方每逢這天,只燒香敬茶,不放煙花。不過時過境遷,習(xí)俗也變了。
    2祭神習(xí)俗
    蔡京: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dāng)作財神來祭拜。
    五顯財神或五路財神:傳說有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喜、財。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jìn)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jié)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接財神財帛星君習(xí)俗的起源與唐代長安首富王元寶有關(guān)。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
    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xí)俗與王元寶有關(guān)
    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fā)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xí)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吃發(fā)菜等等對于中國民風(fēng)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王元寶的發(fā)跡史
    對于王元寶的發(fā)跡史,唐代李亢在《獨異志》中這樣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嘗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二狗嘆曰:天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dāng)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王元寶的財富
    對于王元寶的財富規(guī)模,《獨異志》有這樣的描寫:玄宗嘗召王元寶,問其家私多少。對曰:‘臣請以一縑系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玄宗御含元殿,望南山,見一白龍橫亙山間。問左右,皆言不見。令急召王元寶問之,元寶曰:“見一白物,橫在山頂,不辨其狀。”左右貴臣啟曰:“何故臣等不見?”玄宗曰:“我聞至富可敵貴。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之富,故見耳?!蓖踉獙毷侵氖詹丶?。王元寶收藏有一皮扇子,制作甚佳。每暑月宴客,即以此扇子置于座前,使新水灑之,則颯然風(fēng)生,巡酒之間,客有寒色,遂命撤去?!吨熳诱Z類》卷九四記載:明皇亦曾差中使去取看,愛而不受,帝曰:'此龍皮扇子也。'王元寶的住房極為奢華。據(jù)說他家的房子以金銀疊為屋壁,宅中的禮賢室以沉檀為軒檻,以碔砆甃地面,以錦文石為柱礎(chǔ),并把銅錢當(dāng)?shù)匕宕u,鋪在后花園的小徑上,稱這樣可以防滑。
    王元寶與中國傳統(tǒng)民俗
    中國民間有正月初五拜財神和財神爺巡游民間送福送財?shù)牧?xí)俗,據(jù)說都與王元寶有關(guān)。王元寶發(fā)跡之后,吃水不忘打井人,念念不忘財神爺。家里供奉的是財神爺,商號里祭拜的是財神爺。他還在長安捐善款建造了財帛星君廟,聘請國內(nèi)高道主持,四時供奉,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五商號開張這天,他都要早起到財帛星君廟上第一柱香。于是人們紛紛效仿,也都在正月初五清晨到財帛星君廟上香,有時甚至連唐玄宗皇帝都到星君廟上香。初五之后還要出巨資,請財神爺?shù)介L安大街小巷巡游,巡游路上財神爺由招財童子和利市仙官護(hù)衛(wèi),招財童子和利市仙官還要給路人分發(fā)彩頭或利是,吸引百姓踴躍尾隨,爭搶彩頭、利是。沿街商鋪則擺上貢品,點上高香,迎接財神爺進(jìn)門。財神爺路過家門時,商家要燃放鞭炮,三拜九叩,為財神爺獻(xiàn)上隨喜錢。大的商號還要請財神爺駐足,為財神爺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放鞭鳴炮,迎請財神爺降臨,同時邀請民間劇團為財神爺唱戲。當(dāng)時的長安,每到正月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迎神。各個店鋪聞雞鳴即起,開始接神,放鞭鳴炮,在招幌上掛紅布,慶祝開市大吉,共喝財神酒。王元寶的祭品中喜歡用一條黃河大鯉魚。老百姓以為鯉為“利”的諧音,所以稱鯉魚為“元寶魚”、“活元寶”。長安街頭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賣元寶魚者,各店鋪爭購,用線穿魚脊并掛在房梁上,魚頭朝內(nèi),身上貼紅紙元寶,寓意可以“招財進(jìn)寶”。長此以往,這種風(fēng)俗傳播到全國各地,形成了正月初五拜財神和財神爺巡游民間送福送財?shù)牧?xí)俗。
    當(dāng)時長安流傳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jìn)門,五谷豐登福滿門。
    北京有民謠《爆竹一聲把張開》:鞭炮一響把張開,招財童子兩邊排;增福財神中間坐,增福增祿又增財。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騾馬成了群,四撒搖錢樹,五撒聚寶盆,五子登科六六順。
    邯鄲地區(qū)有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爆竹一響把門開,增福相公進(jìn)家來。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相公是咱曲周人。陰陽兩界都為神。左如意,右元寶,財也來,福也到。左青龍,右白虎,福祿壽喜進(jìn)我府。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祿管財運。一撒金,二撒銀,撒完搖錢樹,再撒聚寶盆。保你五谷豐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順。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也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王元寶還是一個著名的慈善家。據(jù)史書記載,每年大雪之際,他都會讓仆人到巷子里掃雪,并拿出餐具酒炙,為來往之人作驅(qū)寒之用。此外,王元寶常常延約四方名士,朝之名寮,往往出于門下。每年的科舉考試之前,眾多士子都會受到王元寶的款待。
    王元寶嗜吃發(fā)菜,每餐都要有一盤發(fā)菜佐食。長安城中商人都以為王元寶的發(fā)跡,是吃了發(fā)菜的緣故。所以紛紛仿效食用,并讓廚師做成金錢形狀,寓意“發(fā)財致富”。從此,“釀金錢發(fā)菜”世代流傳。直至解放前的西安,還有些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是“釀金錢發(fā)菜”。寓意是討個吉利,祝愿發(fā)財。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特別喜歡發(fā)菜它,不惜以重金購買饋贈親朋或制作佳肴。在海外,它常常被作為第一道菜,象征著四季發(fā)財,生意興隆,因而被視為逢年過節(jié)饋親待友的珍肴。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fēng)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nèi)穢土掃到袋內(nèi),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xí)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fā)聲,認(rèn)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xí)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rèn)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jìn)寶。
    3節(jié)日來歷編輯
    說法一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jié),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據(jù)《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后,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是不是?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
    說法二
    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多樣的慶?;顒?,寓意就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說法三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過年過完了,所以,這一天要燒香,燒紙錢,恭送祖宗。
    由于初五日肩負(fù)著送窮神、接財神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這許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風(fēng)俗----要擺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寶”的餃子。
    4各地風(fēng)俗編輯
    農(nóng)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fēng)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yuǎn)遠(yuǎn)的,越遠(yuǎn)越好。打掃衛(wèi)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wèi)生的,但能掃掃地,只能在屋里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傻狡莆暹@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然后吃飯。
    這風(fēng)俗,在關(guān)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jù)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dāng)。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并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fā)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后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么?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xué)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于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nèi)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dāng)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jié)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dāng)當(dāng),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zāi)的意味。
    五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并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當(dāng)年騾馬的兇吉,說這一天晴空萬里則主騾馬興旺,據(jù)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不知山東如何訛牛日為馬日。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qū)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zhǔn)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zhǔn)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jù)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墾利、壽光等地于這天鳴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過去。
    魯西南地區(qū)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床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臨沂、鄒城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錢,據(jù)說動了針線會招蝎子、蚰蜒。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5迎財神編輯
    2月4日是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民間“迎財神”的日子哦。從3日晚上到4日凌晨,許多人會通過燃放鞭炮來“迎財神”,但這勢必將加重空氣污染。事實上,除了放鞭炮之外,“迎財神”在民間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guān)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guān)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guān)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為何年初五成為了財神的“生日”,主要兩個出處:一種說法是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dāng)作財神來祭拜;另外一個說法,則與王元寶有關(guān)。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fā)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xí)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等對于中國民風(fēng)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據(jù)民俗專家表示,迎財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至今仍流傳不息。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guān)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yè)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guān)公,關(guān)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dá)到贏“利”的目的。還有的商家干脆將三人一起供奉。
    老上海有搶路頭的習(xí)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至于燃放鞭炮,則于另外一個正月初五“送窮”的習(xí)俗有關(guān),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fēng)俗。相傳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nèi)穢土掃到袋內(nèi),送門外燃炮炸之。
    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民間還有在初五打掃衛(wèi)生的習(xí)俗,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江南一代的百姓還有在這天講究吃財神糕、下面條。因為面條長得像古時候串錢的繩子,下面條寓意給家里添“錢串子”,財源滾滾來。
    初五“迎財神”只是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習(xí)俗,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勞。[1]
    6吃餃子編輯
    歷史
    大凡很多重要的節(jié)日,餃子無疑在飲食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大年除夕吃餃子,“破五”要吃餃子,入伏要吃餃子,立秋要吃餃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餃子,,很多很多啦。下面就詳細(xì)說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yīng)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據(j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今天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氨馐场币幻?,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guān)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jìn)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餃子這一節(jié)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jié)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來歷
    除夕為什么吃餃子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xí)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dāng)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jì)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jié)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guān)。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xì)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jì)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正月初五為什么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nèi)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qū)(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xí)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入伏為什么吃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zhǔn)詹蛔阋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立秋為什么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人們當(dāng)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shù)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dāng)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biāo)準(zhǔn)。瘦了當(dāng)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dāng)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
    立冬節(jié)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jìn)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