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開中餐館是什么樣的體驗

字號:


    在美 留學,一提起美國的中式快餐,大家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像大熊貓一般,是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元素。然而,中式快餐還代表著一段段奮斗,創(chuàng)業(yè)和背井離鄉(xiāng)的故事。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就來說說在美國開中餐館收入如何。
    25歲的Wong從小成長在自家經(jīng)營的中餐廳里。在Wong的成長過程中,餐廳從康涅狄格州曼徹斯特搬到諾維奇。這兩個城市都沒有多少華裔,讓她經(jīng)常覺得自家的中餐館不被人接受,為此還會感到有些自卑。
    Tang的家族從1920年起就在紐約市的唐人街經(jīng)營中餐館。38歲的他一直對家族生意有著極大地熱情。也正是因為他這些年的努力,Tang的家族企業(yè)旗下已有多家餐館,包括唐人街的南華茶室(Nom Wah Tea Parlor)——一個既受當?shù)厝藲g迎又吸引大量游客的熱門餐廳。
    與許多華裔美國人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不同,Wong和Tang的成長故事與中餐廳的工作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你的家庭是如何進入中餐業(yè)務的?這是他們的夢想還是在美國生存的方式?
    Wong: 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我的爸爸在八十年代從中國來到美國,在紐約唐人街當了一段時間廚師。媽媽、妹妹和我也移民美國之后,我們家就開了一間中餐廳。開餐廳是他們了解并能掌握的唯一生存方式。父母對于烹飪并沒有什么激情,但是他們知道這樣做能為全家?guī)硎杖牒桶捕ǖ纳睢?BR>    Tang: 像我父母那樣的第一代移民,幾乎不得不進入餐館工作,因為沒有別的選擇。我的爸爸和叔叔剛來美國時英語很差,又沒有任何學術背景,沒法做其他的入門級工作,只有被迫進入餐廳工作。
    中餐館是否對你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得其他人對待你和你的家庭用不一樣的眼光?
    Wong: 我們以前接到過很多惡作劇電話,模仿中國人的口音。小時候的我并不理解,也不太在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惡意常常讓我很生氣。當我們到了上大學的年紀時,有一些餐廳的顧客會因為知道我上了大學而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預期。
    Tang: 我的成長過程受到了很多庇護。爸爸知道在餐廳的工作會十分辛苦,所以他們希望我能盡量脫離這個環(huán)境。我待在餐廳的時間很少,因為他們很早就知道,這不是他們想要引導我走的路。
    在學校里,同學們有因為父母的背景而區(qū)別對待你嗎?
    Wong: 上中學的時候很多同學住在餐廳附近。每當他們在學??吹轿?,都會問:“為什么不給我?guī)б恍┑熬?egg rolls)?” 在那個年齡,我為了融入集體,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一笑。但現(xiàn)在回頭看,這些行為還是會讓我有點生氣。我的同學們也會在不同的餐館或雜貨店打工,但沒有人問他們,“你為什么不把我的食品打包好?
    Tang:任何少數(shù)族裔的孩子,尤其是亞裔,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偏見甚至歧視。我認為這是每個中美裔或亞裔美國人成長的一部分。即使生活在紐約這座世界文化熔爐中,這也一直是事實。因為沒有選擇族裔的余地,我只能盡力往高處走。我不介意過去,但作為兩位中美裔孩子的父親,我一直試圖讓他們的未來更美好。
    你發(fā)現(xiàn)你的成長與他人有很大的不同嗎?
    Wong: 長期以來,我和媽媽之間會有這樣一種爭執(zhí)。我說:“孩子應該是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但我卻必須每天在餐廳工作,這不公平?!倍鴭寢寱f:“爸爸和我每天都要工作,沒有人能在家照顧你,所以你必須來餐廳?!遍L大以后,我能理解父母的苦衷,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我確實感到不公平,在中餐廳工作成為了我童年時期的煩惱。當我申請大學時,我的父母也沒有能力提供太多的幫助。同學們的父母會幫助他們申請聯(lián)邦學生援助,而我卻是在幫助爸爸填寫納稅申報單…所有的大學申請任務都在我自己的肩上。
    Tang:即使我們家在皇后區(qū),我能去私立天主教學校上學,但我的爸爸和其他人的父親不一樣。工作日的早上9點到下午5點,他在中餐館食材供貨商那當銷售員。周末的白天,他還要去與朋友合伙投資的旅行社工作。周末晚上,他是和我叔叔共同經(jīng)營的餐廳的經(jīng)理。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而大部分同學們的父母都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們的爸爸是銀行家,媽媽也在寫字樓中工作。那才是典型的美國夢…如果有班級旅行和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的父母從來沒有時間參加,因為他們要工作。
    你在中國餐館家庭的童年經(jīng)歷會影響你的職業(yè)選擇嗎?
    Wong: 絕對影響了我,因為我不想在餐廳工作。我看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所以我希望生活得更舒適,我可以回饋父母,同時還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給孩子。
    Tang: 是的,餐廳工作很辛苦。但是,對我來說工作辛苦很正常,讓我在這個行業(yè)中能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
    “中餐館家庭”是否成為了你自我認知的核心部分?
    Wong:雖然我不喜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但它確實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媽媽教會了我“九九乘法表”,教會了我包餃子,這也是我們家庭每個周末必做的一件事。長大后的我很害羞,很安靜,但如果我的家庭受到了一點點歧視或不公正對待,我都會勇敢地站出來,站在家人前面保護他們。這是自我認知的核心部分,要感謝“中餐館家庭”的獨特經(jīng)歷。另外,看到我父母工作如此辛苦,我只想付出更多努力。
    Tang:如果沒有成長在一個“中餐館家庭”,我也不會擁有現(xiàn)在的“利他精神”,樂于照顧別人…來自一個熱情好客,有服務精神的家庭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對于許多第一代移民來說,沒有接受過美式教育,甚至連英文的不會說,根本無法打破異國就業(yè)的屏障。而經(jīng)營這些中國餐館,就是他們能夠扎根美國,供養(yǎng)子女,奮力實現(xiàn)美國夢的唯一方式。 在炒鍋前度過的日日夜夜,最終在亞裔美國人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