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育人使命師德論文(三篇)

字號: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擔當育人使命師德論文擔當育人使命心得體會篇一
    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闭f的是青少年的各方面都強大了,并有著愛國之心,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強大起來。所以作為中華人民亦為青少年,要有擔當精神。所謂擔當,就是接受并負起責任。
    有擔當者,成功也。唐太宗在當時作為一國之君,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視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為他有擔當精神,在他心中,他的責任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他在世被封為武鄉(xiāng)侯,他為匡扶蜀漢_,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擔負起這艱巨的責任。因此,諸葛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唐太宗因為有擔當精神而得天下,諸葛亮因為有擔當精神而被后世尊崇。都說明了:有擔當者,成功也。
    有擔當者,充實也。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之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寫作使司馬遷在入獄前,入獄后,活的充實,并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明。
    我們作為青少年,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學校老師教導我們,要有擔當精神,這絕不只是說說而已,所以我們做事要有擔當。養(yǎng)成有擔當的習慣。
    讓我們學會擔當,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擔當育人使命師德論文擔當育人使命心得體會篇二
    責任如陽光,能激發(fā)潛能;責任如甘露,能凈化心靈;責任如燭光,能照亮人生。勇于擔當,源于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沒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崇高追求,沒有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沒有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事業(yè)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個人不論職務高低,一旦走上了工作崗位,就意味著肩挑擔子,背負責任。
    古人云,“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對于應負的責任,迎著風險也要干好,實踐擔當的精神,提升擔當的能力,做到敢擔當,能擔當,會擔當,善擔當。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準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的是一位兒女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精忠報國體現的是南宋名將岳飛對國家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的是范仲淹對人民的責任。
    責任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約束、一種使命。做人有責任,做事有責任,干社區(qū)工作則更應有責任。責任是什么?責任就是份內應做的事情,是崗位職責范圍內應承擔的任務,是“在其位”應當完成的使命,是“食俸祿”必須不講任何條件任何價錢去做好的工作。不論其范疇多么廣泛,也不論其內涵多么豐富,責任都既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一種主觀追求;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責任是成就事業(yè)的可靠途徑,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那么,作為社區(qū)工作者,我們必須時刻認清責任,不畏責任,勇于承擔責任,樂于承擔責任。工作中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相信自己,熱衷挑戰(zhàn)。因為我們有了強烈的責任心,所以對待每一位來辦事的居民,我們做到熱情、細心、耐心,對待居民來辦的每一件事,我們做到做到盡最大能力解決居民困難。因為在我們心里始終有這樣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就有一種責任。說高尚點,這是對群眾負責!對歷史負責!你能夠擔當起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說自私點,這是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的人品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與有些工作相比,干社區(qū)工作可能是辛苦一些。但既然天賦大任于我輩,我們就必須不僅視責任為約束、為義務,嚴守責任,同時還必須自覺把盡責的過程當作修煉的過程,把履職的過程當作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過程,在負責任、盡責任的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享受人生的快樂。
    擔當育人使命師德論文擔當育人使命心得體會篇三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煈诮逃虒W中時刻注重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師德 師愛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傳身教,現身說法,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能取代的。因此,教師應在教育教學中時時刻刻注重自身思想品質、師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榜樣作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笆陿淠?,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勞永逸。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注重激勵、喚醒、鼓舞。而這一切的前提都基于“德”與“愛”。只有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能完成好教書育人的任務,才能在學生心中永駐其崇高的人師形象。師愛是嚴與愛的結合,這種愛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位哲人說過“教師的愛能使犯了錯誤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的愛是用深情溶化學生心靈上久積而成的‘堅冰’,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師愛是一個廣泛的范疇,不僅包括愛學生,還包括愛崗位、愛學習,甚至包括愛自己,無數個“愛”便匯成了高尚的師德。
    高尚的師德來自于堅定的教育信念,這種信念是教師的精神追求和奮斗目標,具體體現在對教育事業(yè)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yè)心,在工作中能夠以身作則、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為人師表。一個不熱愛教育事業(yè)的教師,決不會做到愛崗敬業(yè);一個僅僅將教書看成是一種謀生手段的教師,決不會成為一名好教師,更談不上有高尚的師德。愛崗位,不僅要有滿腔的工作熱情、對教育工作的執(zhí)著追求,還要對困難抱有必勝的信心與樂觀的態(tài)度。無阻礙的路程是不具挑戰(zhàn)、不促成長的。要做到真正愛崗,就要抱著十二分的熱情投入工作,去不斷發(fā)掘三尺講臺路上的絆腳石,并將其完美克服。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思想家黃宗羲曾說:“道之未聞,業(yè)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高超的師識本領和師藝技能,是教師高素質的集中體現。有句話說得好:要學生得到一碗水,自己必須是一條長流長新的小溪。為了成為奔流不息的小溪,教師要認真學習業(yè)務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只有堅持不懈地增長自己的才學,不斷探索教育技巧的奧秘,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從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勵學生。教師只有具備寬厚廣博的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才能廣積薄發(fā),揮灑自如,左右逢源。
    教師只有在寬容、尊重、賞識、接納、平等的基礎上,喚醒、激發(fā)起學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學生才能拋棄膽怯和害羞而自信、自尊、自強地健康成長。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頓,你的諷刺中有愛迪生?!?成就一個學生要付出很多,毀掉一個學生也許僅僅是一句話而已。所以教育者要時時處處謹慎從事,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只有愛學生,才能體現出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心中有愛,教師才能夠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才能有利于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自覺地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彌補業(yè)務水平的不足,充實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愛學生,才能真正地信任和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建立起平等和協(xié)調的師生關系;只有愛學生,才能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只有愛學生,才知道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而“教”與“學”的關系只是一種制度性的授受關系,同時也是一種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教學中才會充分尊重學生的能力、觀點和想法。
    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為來教育學生。為人師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強調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從”。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身做起,真正為學生樹立一個模范的榜樣,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此外,教師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標準。一個好的教師,在學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說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著學生,一言一行都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自身形象,從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嚴于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入手,把外樹形象與內強素質結合起來,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熏陶學生,提高教育的可信性。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有一種人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首歌最為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幅畫最為震撼,那就是師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用“德”字來詮釋我們教書育人的真諦,用“愛”來譜寫教育的篇章。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