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湖北省的簡稱,“鄂”字的來源和原義,很多人是不甚明了的,就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不見得能說得清楚。外地人更有疑問:你們湖北呀,大江大湖,水系多,可為什么簡稱“鄂”?今天,出國留學網(wǎng)就來扒一扒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1.“鄂” 通“萼”——花朵盛開
曾有人戲謔:鄂——兩口,為多嘴多舌;一耳,乃偏聽偏信,所以總是吃“虧”。 但謬矣。
我們尋根溯源,查閱辭海、辭源、說文解字等,認為鄂除姓氏、地名外,尚有多義。一義同鱷,大口巨聲;一義同諤,正直的話;一義為愕,驚之訝之;一義為邊界,“紛被麗而亡鄂”;一義為萼,花朵盛開——我們更傾向于此義,萼萼爭艷,側(cè)耳可聞,荊楚大地,繁花似錦!
2.“鄂” 通“鱷”——與古鄂國有關(guān)
據(jù)網(wǎng)友“七秩齡童”考證,鼉→鮀/咢→噩→鱷→鱷→鄂,這幾個字,古時音義轉(zhuǎn)承相通,屬于一個字族。
鼉,是鱷魚類的一個品種,現(xiàn)今世界上只有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和中國的長江中下游才適于其棲息。中國鼉又稱揚子鱷。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鼉龍,又名鮀魚,俗名土龍,“鼉穴極深,…其聲如鼓,夜鳴應(yīng)更,謂之鼉豉。”至宋代時,蘇頌說過:“今江湖(指長江流域)極多,形似守宮鯪鯉輩,而長一、二丈,背尾俱有鱗甲,夜則鳴吼,舟人畏之?!笨梢娖鋾r在長江流域,揚子鱷是非常多的,只是到了近代,才稀珍起來。
大約4000年前,揚子鱷廣泛分布于黃河和長江流域。當時,黃河流域的氣溫、雨量,也同于今長江流域,同樣適于揚子鱷的覓食和棲息繁殖。其時一個以捕鼉?yōu)樯?,以鼉龍為圖騰的部落,便以“噩”為部族的名稱,在如今山西鄉(xiāng)寧縣形成了當時的“鄂國”。其縣東三十里有鱷山,一名鄂山,山下有水,名鄂水,流經(jīng)鄂谷,入黃河,是古代鄂國在其處時留下的地名。到周成王時,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國名為“晉”。古鄂國地近晉都,《世本》說:“唐虞侯居鄂”,就是說,鄂國的土地被強晉吞并了。鄂國的遺民乃向南逃到了今河南洛陽邙山的鄂里坂,也就是周封單父的地方。此時鄂國地近成周,更有受逼迫的感覺,再往南遷到今河南南陽一帶,仍稱之為鄂國。南陽有山名宣山,即是《山海經(jīng)》里所說的:“南陽鄂山”,是鄂人在南遷途中,將老祖籍的地名也帶來了。周夷王時,周鄂交惡,周、虢聯(lián)軍出兵征鄂,占領(lǐng)了鄂國都城“噩墉”,鄂人只好再南遷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西畈李角),定居下來。這里川澤交錯,山林茂密,是既產(chǎn)鱷魚又是周廷一時間鞭長莫及的好地方。長江多鱷,多到可以以鱷魚皮制成“皮筏”,連成“舟橋”橫跨長江的程度?!吨駮浤辍酚校骸爸苣峦跞吣?,東至九江,比鼉黿以為梁也”的記載,即此;故《離騷》唱道:“麾蛟龍使津梁兮”,用的即是似周穆王比之鼉黿為浮橋的筆法。
古鄂國定居梁子湖畔,雖然未再受周庭的逼迫,卻正好又遇上了與周夷王同時的楚國熊渠勢力的強盛,發(fā)展到長江中游來了?!妒酚洝こ兰摇氛f:熊渠喊著“我是野蠻人,不依中國的規(guī)矩”的口號,動用武力,“乃興兵伐庸、楊粵,乃到于鄂”。楚熊渠滅亡了鄂國,仍以鄂為國名,封其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紅為鄂王。熊摯紅稱王不久,因畏于周厲王的征伐,雖自動去了王號,卻同時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鄂王城”。這時的“鱷”字,由魚字偏旁改為“邑”字旁,就變成為城市的名稱“鄂”了。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xù)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設(shè)鄂縣;三國時,孫權(quán)在此建都。因鄂王城東南約10千米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轄江夏(今武昌區(qū))、武昌(今鄂州市)、永興(今陽新縣)、蒲圻(今赤壁市)四縣,治所首次設(shè)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這是“鄂”字首次用為湖北政區(qū)名之始。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建荊湖路行中書省,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qū)),故荊湖路行中書省又稱“鄂州行省”,簡稱鄂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設(shè)湖廣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也仍因湖廣行省的省會在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qū)),故湖廣行省的簡稱仍為鄂。至此,湖北簡稱“鄂”就固定下來。
3.清代湖北省會為鄂州的治所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shè)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chǎn)生。元明兩代設(shè)湖北道。清代設(shè)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4.源于鄂國——即現(xiàn)在的鄂州
湖北簡稱“鄂”,緣于省會城市武漢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稱為鄂州。而鄂州又與鄂王城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
據(jù)原大冶一中副校長鄒天福研究著述:鄂王城是遠古時期鄂氏族所建諸侯國都城;有文字記載,夏商時代的鄂國和兩周時期楚公的第二個兒子鄂王,都在這里建都;春秋時期,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xù)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設(shè)縣,縣名為“鄂”;三國時,孫權(quán)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為鄂縣。因鄂王城東南約10公里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設(shè)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從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簡稱為“鄂”。
湖北簡稱“鄂”還是“楚”?
曾引改名之爭
“湖北簡稱鄂,還是楚?”這一爭論由來已久。
流傳的段子困擾湖北人
湖北簡稱“鄂”的來歷有幾個說法: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shè)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產(chǎn)生。元明兩代設(shè)湖北道。清代設(shè)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其次,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商、周時代,噩魚大量分布在長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為生的民族,稱為鄂(古時噩,鄂同音,同義)。
湖北簡稱“鄂”因音同“惡”,民間戲說湖北人簡稱“惡人”。當?shù)亓鱾鞯亩巫痈尅岸跞恕辈凰骸岸酢弊肿笊蟽蓚€口,代表兩人發(fā)生口角。右邊耳朵,代表旁邊有耳朵偏聽偏信。左下一個虧,代表都吃了虧。說湖北人好斗,不團結(jié),領(lǐng)導(dǎo)又愛偏聽偏信,最后的結(jié)果是都吃了虧。
對此,祖籍黃陂的品牌策劃專家陳放教授曾給湖北省委負責人寫信稱,楚文化博大精深,蘊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更顯湖北魅力,應(yīng)把湖北簡稱“鄂”改為“楚”,在他看來,“楚”字,上面兩個“木”,“極目楚天舒”,意義似乎更勝一籌。
2011年10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聞發(fā)布會上,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透露,將組織專家學者對上述課題進行研究。這意味著民間爭論多時的“楚”、“鄂”之爭正式浮出水面。
湖北商人率先更名為“楚商”
2011年10月,湖北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今后在公務(wù)活動和政府機關(guān)公文中,在對外交往和經(jīng)貿(mào)活動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簡稱,都將統(tǒng)一稱作“楚商”。
當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聯(lián)面向社會開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動,有11萬多人參與討論,投票結(jié)果顯示,在楚商、鄂商、漢商、荊商等10大待定名中,贊成“楚商”的票數(shù)最高。
湖北省委、省政府領(lǐng)導(dǎo)就此次活動作出批示,認為該活動效果很好,并決定將每兩年召開一次楚商大會,邀請國內(nèi)外湖北商會負責人及世界各地楚商,以“弘揚楚商精神,打造楚商品牌,促進湖北發(fā)展”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趙曉勇表示,統(tǒng)一“楚商”稱謂,有利于叫響湖北商人品牌,推動湖北經(jīng)濟發(fā)展。
社科專家:湖北簡稱改為“楚”的八大理由
建議將湖北的簡稱改為“楚”的,早在大陸改革開放后第一波“易名熱”中,就被湖北幾個學者提出來了,當?shù)氐闹髁髅襟w《楚天都市報》便曾作了連續(xù)報道,造成了不小影響。
據(jù)了解,“挺楚派”的代表人物,是時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其在2002年02期《政策》雜志上,發(fā)表了《湖北的簡稱應(yīng)為“楚” 》一文,系統(tǒng)闡述了湖北的簡稱“鄂”不宜,而應(yīng)改為“楚”的“八大理由”:
一、從時間上來看,“鄂”在湖北的出現(xiàn)比“楚”晚,資歷淺。
二、從空間上來看,“鄂”只是僻處今湖北鄂州一帶的一個地狹人少的方國,影響小;楚國則不然,自春秋中期開始已占領(lǐng)了今湖北全部,最后統(tǒng)治了南方大半個中國。
三、從享國長短來看,鄂國在春秋中期已被楚滅亡,短命。
四、從文化成就來看,“鄂文化”無足稱道,楚國則創(chuàng)造了一流的“楚文化”,更能給湖北人長臉。
五、從字的造型來看,“鄂”在金文中寫作“噩”,不好,不吉祥;“楚”在甲骨文中上半部是一個“林”字,下半部是一個“足”字,寓意一個人在深山密林中艱難地跋涉,更能代表湖北人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的精神。
六、從歷史成因來看,“鄂”之得名,緣于清代湖北省會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鄂州卻系由南朝設(shè)置的郢州改名而來,作為湖北簡稱,“鄂”甚至沒有“郢”更能代表湖北,缺資格。
七、從人們的習慣稱謂來看,“楚”或“楚天”、“荊楚”,本來就是湖北的代稱,順理成章。
八、從各省簡稱確定的原則來看,易“鄂”為“楚”符合規(guī)范,如山西、山東的簡稱也是從春秋五霸中的“晉國”、“魯國”中提取而來。
(說讀音不好聽的你讓海南朋友怎么想,而楚也不是湖北獨有的,“湘楚”還是湖南的別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