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名、十一市名、八十五個縣名的來歷,你的家鄉(xiāng)名字是怎樣來的?跟著出國留學網(wǎng)一起來看看吧。
山西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古為并州地;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
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與“太”通用)?!对娊?jīng)》、《尚書》、《左傳》等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疤弊鳛榈孛Q謂,出現(xiàn)于春秋以后。戰(zhàn)國時,太原作為趙地,都晉陽。
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晉陽,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時期,“太原”廣義上指太原府,狹義則專指在唐明鎮(zhèn)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太原城。民國16年(1927年),設立太原市。轄六區(qū)一市三縣。
大同
隋開皇年間,為防止突厥進攻,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為“天下大同”。唐末,隨沙陀人內(nèi)徙,大同遂僑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之稱。
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zhèn)和戰(zhàn)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轄四區(qū)七縣。
陽泉
陽泉地名的形成與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現(xiàn)象及其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起先為村名,后用作火車站名、鎮(zhèn)名,1947年5月成為市名。清光緒版《平定州志》記載:陽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涌出,本名漾泉,訛為陽云。陽泉村立村不晚于北宋,隨著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變成了“大陽泉”、“小陽泉”兩村。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鐵路通至小陽泉村域并設車站,取名“陽泉站”,漸漸形成了以車站為中心的工商、軍事重鎮(zhèn)“陽泉鎮(zhèn)”。1947年5月,陽泉市正式建立,成為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創(chuàng)建的全國第一座人民城市。轄三區(qū)兩縣。
長治
古稱上黨,據(jù)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戰(zhàn)國時韓首置上黨郡,南北朝改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潞安府,并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轄兩區(qū)一市十縣。
晉城
古稱澤州。周代為晉國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趙、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于端氏,奉祀于高都,晉城因晉君奉祀于此而得名。1983年晉城縣改設晉城市(縣級)。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qū),晉城市升為地級市。轄一區(qū)一市四縣。
朔州
“朔”作為地名,指地之北端,國之邊陲,處于兩國交界的地方。北齊天保六年于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馬邑故城,即現(xiàn)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歷經(jīng)幾千年,朔州地名與置地相對固定。1989年設立朔州市。轄兩區(qū)四縣。
忻州
古稱秀容,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趙,秦以勾注山為界,北屬雁門郡,南屬太原郡,東漢末年置新興郡,西晉改新興郡為金昌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設州,始稱忻州,“以有忻口而名”。
另有一說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逃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內(nèi)為忻縣地區(qū)專署。1983年改為忻州地區(qū)行署。2001年改稱忻州市。轄一區(qū)一市十二縣。
晉中
1949年8月設置榆次專區(qū),因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稱晉中專區(qū),1968年9月起稱晉中地區(qū),1999年9月改設地級晉中市,轄一區(qū)一市九縣。
呂梁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qū)境內(nèi)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jù)萬歷《汾州府志》記載:“呂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轄一區(qū)兩市十縣。
臨汾
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qū)建“白馬城”,移平陽縣于此。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嫌“平陽”與“平楊”諧音,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取“濱臨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設臨汾市,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轄一區(qū)兩市十四縣。
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春秋時屬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運城屬魏。秦始皇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之后一直慣稱河東。1949年,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qū)合并為晉南專區(qū)。1970年,晉南地區(qū)撤銷重設運城地區(qū)。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轄區(qū)一區(qū)兩市十縣。
山西85個縣名來歷
古交市:隋開皇二年置交城縣,唐移治今交城縣城,歷代為交城、陽曲二縣地。1958年設太原市古交工礦區(qū)。1988年設立古交市。因原為隋代交城縣故治,因名故交,后訛為古交。
陽曲縣:漢置陽曲縣。據(jù)《漢書·地理志》載:“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此城在牧馬河北邊,故名。此說有誤。清道光《陽曲縣志》曰:“陽曲乃汾曲之陽?!?BR> 清徐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縣,以縣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溝縣。1952年清源縣和徐溝縣合并,稱清徐縣,取二縣首字命名。
婁煩縣:婁煩古稱樓煩,本部族名。據(jù)《項羽本記》:“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漢始置樓煩縣,故治在今山西寧武縣境,與今婁煩無關(guān)。今婁煩縣本唐樓煩監(jiān)地,龍紀元年(889年)置樓煩縣。后廢為鎮(zhèn)。1971年復設婁煩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婁煩縣,取義古為北狄婁煩王所居。
天鎮(zhèn)縣:秦置延陵縣,西漢置陽原縣,隋置玉泉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衛(wèi)兼鎮(zhèn)虜衛(wèi),取二衛(wèi)首字,因名天鎮(zhèn)衛(wèi),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天鎮(zhèn)縣,因衛(wèi)得名。
靈邱縣:西漢置靈邱縣,以趙武靈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簡寫為丘。
陽高縣:古稱白登縣,清雍正三年改稱陽高縣。清初并陽和,高山二衛(wèi)置陽高衛(wèi),后改縣。各取首字命名。
左云縣:明并大同左衛(wèi),云川右衛(wèi),置左云川衛(wèi)。清置左云縣。縣因衛(wèi)得名?!白笤啤睘樽笤拼ㄐl(wèi)的省稱,由大同左衛(wèi)與云川衛(wèi)合并取名。
廣靈縣:在山西省東北邊緣,與河北省接壤。漢置平舒縣,五代后唐設廣陵縣,金代易廣陵為廣靈。
渾源縣:唐代設渾源縣。據(jù)《渾源州志》載,以當?shù)販喸创ㄖ吹妹?BR> 平定縣 :西漢置上艾縣,北魏置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廣陽縣。宋太子興國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東時首克此縣,遂改名平定縣,兼為平定軍治。
盂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縣,因有原仇山故名。大業(yè)二年(606年)改名盂縣,因縣城附近四周高,中間低,其狀如盂,故名。又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盂丙為盂大夫?!薄坝郾?,《漢書·地理志》作“盂丙”。漢盂縣故址在今山西陽曲縣東北大孟鎮(zhèn)。以春秋時為晉大夫盂丙之邑,故以為名。
長子縣:堯封長子丹朱于此,故名“長子”。西漢置長子縣。
平順縣 :明置平順縣。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明鎮(zhèn)壓潞城、壺關(guān)間青羊山農(nóng)民暴動后就地置縣,取太平順化。
襄垣縣:古代屬趙國,趙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漢置襄垣縣。
沁源縣:漢置古遠縣,后魏改稱沁源縣,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屯留縣:春秋時赤狄邑,謂之留吁。魯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為晉所滅,稱為純留。戰(zhàn)國時稱屯留。屯或為純之訛。西漢置屯留縣。
黎城縣:商時為黎國,隋開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縣。故治在今縣治北十里古縣村。因古黎國故城,故名黎城縣。
潞城市:漢置潞縣,因古潞(一作潞子)國為名。據(jù)《水經(jīng)注》:“(潞)縣故赤翟潞子國也。”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縣,因故治在今潞城東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設市。
沁縣:西漢置銅鞮縣,屬上黨郡,隋代改屬沁州,后改,五代又屬沁州。金、元為沁州治。明洪武初銅鞮縣廢入沁州。清稱沁州。1911年改為沁縣??h因州名。
壺關(guān)縣:漢置壺關(guān)縣。晉末廢縣。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腸坂羊頭山之扼置壺關(guān)縣。因地形而得名。據(jù)《水經(jīng)注》:“漳水又東北逕壺關(guān)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h有壺口關(guān),故曰壺關(guān)矣。”
武鄉(xiāng)縣:據(jù)《水經(jīng)注》,武鄉(xiāng)縣,以城瀕武鄉(xiāng)水得名。晉置武鄉(xiāng)縣。
高平市:古稱長平,泫氏縣。北魏改稱高平縣。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設市。
陵川縣:漢代為泫氏縣地,北魏為高平縣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縣,以縣有陵陽水故名陵川。又據(jù)《讀史方輿紀要》:陵川縣“以縣多陵阜而名”。
陽城縣:漢置濩澤縣,因濩澤得名。唐置陽城縣??h治原為濩澤縣陽陵驛,因以名縣。
沁水縣:西漢置端氏縣,北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縣,因境內(nèi)沁水得名。
山陰縣:遼置河陰縣,以在桑干河之陰,水南曰陰,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與鄭州屬縣同名,改為山陰縣。以縣在復宿山之北故名。
應縣:古稱應州,據(jù)《應州續(xù)志》載:以境內(nèi)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1912年建縣。
右玉縣:唐天寶年間置靜邊軍于右玉城。遼、金皆為云中縣地,元為大同縣地。明永樂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衛(wèi),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衛(wèi),稱右玉林衛(wèi)。清初稱右玉衛(wèi),雍正三年置右玉縣??h名為右玉林衛(wèi)的省稱,由大同右衛(wèi)和玉林衛(wèi)而得名。
懷仁縣:遼置懷仁縣。據(jù)《懷仁縣志》載,遼時“因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面會東城,取懷想仁人之義,故名”。
代縣:西漢置廣武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諱改廣武縣為雁門縣。唐置代州。代,本古國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為代縣??h因州名。
神池縣:漢為樓煩縣,北周置神武縣,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神池縣。據(jù)明《文昌祠記》:“寧武北距黃花嶺,皆祟嶺疊嶂,烏道虬盤。踰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不生.名曰神池?!贝松癯厮?,實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五寨縣: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縣。
五臺縣:漢設慮縣,北魏改驢夷縣,隋改五臺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五臺縣,以境東北五臺山得名。
原平市:西漢置原平縣,北魏置石城縣,隋稱平寇縣,又改名崞縣。1960年縣治遷于原平鎮(zhèn),改為原平縣。縣因地形為原得名。1993年設市。
偏關(guān)縣:古稱林湖,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guān),清改稱偏關(guān)縣。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偏頭關(guān)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據(jù)《偏關(guān)縣志》,城臨偏頭關(guān),以關(guān)名縣。
靜樂縣: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岢嵐縣,后改汾源縣。隋大業(yè)四年(608年)改為靜樂縣。以邊境靜樂為名。
繁峙縣:北魏僑置繁峙縣于石城縣境,繁峙縣故治在原平縣南板寺村。據(jù)《崞縣志》稱,故治在縣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訛。據(jù)《遷城記》:“繁峙,雁門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環(huán)而拱之,故曰繁峙?!?BR> 寧武縣:唐末置寧武軍,取北魏廣寧、神武二郡尾字為名。清置寧武府,后改寧武縣。
保德縣:唐為嵐州地,金置保德州。據(jù)《保德州志》,保德,城瀕黃河,扼山陜往還要沖,取義“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定襄縣: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縣,在今呼和浩特東南。據(jù)《史記正義》,按古代謚法,“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爾一帶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qū)安定了。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后漢末由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和涼城間僑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縣。
河曲縣:金置河曲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之彎曲處,因名河曲。
岢嵐縣:隋大業(yè)年間置岢嵐鎮(zhèn)。據(jù)《太平寰宇記》,岢嵐縣,因境東北岢嵐山得名。
昔陽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昔陽城一名“夕陽城”。按《爾雅》:“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边@樣看來,昔陽原是因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陽”。東漢置樂平縣,清嘉慶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復置樂平縣。1914年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改名昔陽縣。以昔陽故城為名。
靈石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靈石縣,因文帝巡幸,挖河開道獲一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靈石縣。
祁縣:春秋時為晉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為名,后賈辛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澤藪昭余祁,故祁縣別名昭余。西漢置祁縣。縣以邑名。
左權(quán)縣:古稱遼州,辛亥革命后改稱遼縣。1942年日寇“五月掃蕩”時,我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quán)將軍,6月2日在掩護遼縣人民轉(zhuǎn)移時。不幸犧牲。為了紀念左權(quán)將軍,將遼縣正式改名為左權(quán)縣。
壽陽縣:據(jù)《壽陽縣志·序》,壽陽縣,以城南臨壽水得名。因水北曰陽、晉置壽陽縣。
介休市: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綿山。春秋時,介子推隱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誼,稱綿山為介山。秦因置介休縣。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對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設市。
太谷縣:建縣于商。秦漢稱陽邑,隋朝改太谷縣,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團柏谷,現(xiàn)屬祁縣)。
和順縣:北齊置粱榆縣。隋改和順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和順縣,因縣東北有石勒所筑和順城為名。
平遙縣:古稱“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燾(燾與陶同音)名諱改平陶為平遙縣。
榆社縣:漢為涅氏縣地,晉置武鄉(xiāng)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縣。據(jù)《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榆次縣吳卓信補注說:“《汲冢周書》: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杜。”因縣北榆社故城為名。
文水縣:西漢為大陵縣,王莽改名大寧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為文水縣,因縣境有文谷水故名。
中陽縣:戰(zhàn)國時為趙國中陽邑,漢置中陽縣。金改為寧鄉(xiāng)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重名,復改中陽縣。據(jù)《孝義縣志》,中陽縣,以“汾水之陽,是邑中處”得名。
興縣:唐稱合河縣,金置興縣,似取興金朝所置之義。又據(jù)《名勝志》:“興縣以近新興郡而名也?!?BR> 汾陽市:西漢置茲氏縣,王莽改名茲同。晉置隰城縣。唐改西河縣。明置汾陽縣。據(jù)《明史·地理志》,汾陽縣,奉宋金元汾陽軍,汾陽軍取義則因地當汾河之陽。1996年設市。
臨縣:北周置烏突縣,隋開皇元年(981年)改為太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以縣北之臨泉水故名。又據(jù)光緒《山西通志》,臨縣,以縣城東臨湫水(又名臨川河)為名。
方山縣:漢為離石縣地,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業(yè)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鎮(zhèn),遂改名方山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方山縣。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孝義市:三國魏置中陽縣。北魏置永安縣。唐改孝義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縣名以縣境有孝水和義水得名。一說以邑人鄭興孝行聞名,敕賜縣名曰孝義。1992年設市。
柳林縣:1971年以離石和中陽二縣西部地區(qū)設柳林縣,縣治駐柳林鎮(zhèn),因名。
嵐縣:北魏置岢嵐縣,兼置嵐州。隋開皇中年并入靜樂縣,大業(yè)八年(612年)置嵐城縣。明洪武初年改為嵐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嵐城縣,因岢嵐山得名。
交口縣:1971年由中陽、靈石兩縣析置交口縣??h以原交口公社為縣治得名。
交城縣:漢代為晉陽縣西境,北魏屬受陽縣,北齊置牧官于此,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縣,以縣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處,故名。
石樓縣:漢置土軍縣。北魏改名吐京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樓縣。據(jù)《元和郡縣志》,縣因縣東南有石樓山得名。
侯馬市:西漢置絳縣,東漢為絳邑縣。清設巡司。1958年設侯馬市,以原侯馬鎮(zhèn)為名。
汾西縣:西漢置彘縣,東漢為永安縣。北齊置臨汾縣,兼置汾西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汾西縣,取義城當汾水西岸。
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縣,五代唐避李國昌諱,改名吉鄉(xiāng)縣。明為吉州。宋置吉鄉(xiāng)軍,元稱吉州。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為吉縣。
霍州市:周初為霍國,據(jù)嘉庚《一統(tǒng)志》,以縣東霍山為名。金稱霍州。1912年改為霍縣。1989年設市。
安澤縣:1914年定名安澤縣。據(jù)民國《重修岳陽縣志》。初治當今古縣治,以地當安吉嶺和澤泉間得名。
大寧縣: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寧縣,取義大吉大寧。
浮山縣:漢為襄陵縣地,北魏置葛城縣,北齊并入禽昌縣。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縣村置浮山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以縣西浮山為名。
古縣:1971年由安澤、浮山兩縣析置古縣。古縣,因原古縣鎮(zhèn)為縣治故名。
隰縣:漢置蒲子縣。隋改隰川縣。唐稱隰州。據(jù)《太平寰宇記》載:以縣南有龍泉,地濕,因名隰。1912年改為隰縣。
襄汾縣: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縣。襄陵以晉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晉國都,因汾河流經(jīng)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縣首字為名。
翼城縣:東漢為絳邑縣之翼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縣。據(jù)《翼城縣志》,城當翔翱山下,山形如鳥舒翼,以山形為名。
永和縣:隋置永和縣。據(jù)《元和郡縣志》,以縣西北永和關(guān)為名。
鄉(xiāng)寧縣:北魏延興四年(474年)置昌寧縣,唐改鄉(xiāng)寧縣。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后唐避李國昌諱改昌寧為鄉(xiāng)寧。又據(jù)《郡縣釋名》:“鄉(xiāng)寧縣,蓋合呂鄉(xiāng)、昌寧之名為名也。”
曲沃縣:漢為絳縣地,后魏始置曲沃縣。據(jù)《讀修曲沃縣志》,因古曲沃城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縈回盤旋,是為曲沃命名之由。
洪洞縣:漢置揚縣,東魏初置洪洞鎮(zhèn)。隋置洪洞縣。一說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jù)《山西通志》:“縣北五里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BR> 蒲縣:古稱蒲子國,因唐武帝堯時蒲伊子隱居于此,而名。隋代稱蒲縣。一說,似當以盛產(chǎn)蒲草為名。
聞喜縣:據(jù)《漢書·地理志》,漢武帝行至此聞南粵大捷喜,因置聞喜縣。
新絳縣:漢置臨汾縣。明為絳州。1912年改稱新絳縣,以絳縣相對命名。
垣曲縣:戰(zhàn)國時為魏國王垣邑,漢置垣縣。宋改為垣曲縣。據(jù)《垣曲縣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黃土高原地形,意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縣當黃河九曲之一,因稱垣曲。
河津市:秦置皮氏縣。北魏為龍門縣。宋置河津縣。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河津縣,地當黃河、汾水匯流處,城當濱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