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我感受頗深,很多地方會產(chǎn)生共鳴,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一】
近日,有幸拜讀了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組采訪實錄共采訪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shù)卮迕瘢€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這些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讀來感受頗深。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無緣無故的,不是天上掉個餡餅砸上誰誰就幸運,誰就成功,無論是發(fā)于畎畝之中的舜,創(chuàng)造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毛澤東,還是如今中華民族的掌舵者習近平,他們無不是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的磨難。才成就了各自輝煌的事業(yè),帶領我們的民族走出苦難,走向富強。
當讀到年輕的習近平挑燈夜讀時,他那對知識的渴求與不懈追求的品質(zhì)讓人深深感動和欽佩。對大多數(shù)知青來說,白天要上山,那繁重的體力勞動早已讓他們疲倦不堪,晚上難得的休息,而習近平還要抽出時間讀書學習,足見他超出常人的毅力和精力以及對知識的渴望。而今天的我們,物質(zhì)生活豐富,學習時間充沛,我們卻把大多數(shù)時間浪費在了無聊的閑扯聊天中,消磨在了手機電腦游戲上,深感慚愧和不安,今天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nèi)绻蛔ゾo時間學習,更新認知系統(tǒng),就會被時代淘汰,更何談完成自己的夢想和事業(yè)。作為青年的我們更要抓緊時間學習知識,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掌握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便利,更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二】
最近,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這是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成的一本采訪實錄,其中既有曾經(jīng)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插隊的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shù)卮迕?,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這些受訪者以口述的方式,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鄉(xiāng)下的歷練故事,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生活和成長歷程。這部書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長史,更是一部始終為民的奮斗史。
翻開這部書,我深切感受了青年習近平成長的艱辛與不易,遙不可及的大國領袖一下子變得親切具體、可觸可感了。1969年1月,習近平15歲時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七年的知青歲月,扎根中國大地,洞察國情民情,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深深鑄就了一位大國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斗品質(zhì)、苦干實干作風。
領袖的成長不是偶然的,領袖思想的形成總是有源頭的。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
對照我自己,作為一名年輕公務員,一名新時代的新青年,要深刻把握《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體現(xiàn)出來的時代精神、寶貴品質(zhì)和實踐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立足本職,從基層做起,從關系群眾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斷學習,踏實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這個國家,正是因為有一批習近平這樣的人--未必都是領導干部,可能是農(nóng)民、工人、醫(yī)生、教師等等,無論是不平凡的人,還是平凡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熱愛這個國家,愿意窮盡一生為她奮斗。所以,中國才會像今天這樣,有這么快速的發(fā)展和這么巨大的進步,而且有這么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牢固樹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學習、愛崗敬業(yè)、苦干實干、艱苦奮斗,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三】
在剛剛結(jié)束的黨的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告,大會的主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安煌跣?、牢記使命”是新時期黨對全體黨員的要求,也是黨在新時期的工作方針。在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過程中,深深感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與群眾坐在一條凳子上”“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的經(jīng)歷中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梁家河的“三個最”中,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牢記使命,克服農(nóng)村生活的“四大關”,努力融入群眾、植根群眾、造福群眾,充分發(fā)揮一個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七年知青生活,決定了習近平總書記完全能夠回答好、解決好“當代中國之問”,為成為“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jīng)驗”的黨的領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一是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nóng)民同甘苦共患難,在他人生最艱苦的時期,陜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七年的知青歲月,培養(yǎng)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斷的深厚感情——從心底里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對乞食老漢“解衣推食”、幫助老漢拉車、幫群眾找豬、為救治受傷村民而急壞了……這些都是青年習近平為民情懷的自然流露??倳洀牟恢O世事的“知青”到自稱“是個普通農(nóng)民”“是黃土地的兒子”,體現(xiàn)的是思想深處對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感情的深刻變化,證明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人民群眾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之中。為群眾、為基層做些實事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牢記于心的使命,即使放棄難能可貴的高考機會,也始志不渝。這一段雖苦尤甘,憂戚與共的生活經(jīng)歷,使人民始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群眾的衷心支持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偉力。
二是對國情有著清楚的了解和判斷。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形成的最重要,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陜北地區(qū)鍛煉,親眼目堵了“漫無際涯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坡,進入眼簾的盡是”窮鄉(xiāng)僻壤“,親身體會到農(nóng)村生活的艱苦,“老百姓只能吃糠窩窩”,住人畜混雜的窯洞……,在七年的崢嶸歲月中,扎根農(nóng)村,深入基層,使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群眾有了最直觀、最深入的了解,基層是什么樣、群眾在怎么想、事業(yè)該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進一步堅定了他帶領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決心。
三是思想和閱歷積淀了最厚實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愛讀書、善讀書,“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tài),而且一直堅持,廣泛涉獵了歷史、政治、哲學、文學、外交、傳統(tǒng)文化等領域的大量書籍,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用梁家河老鄉(xiāng)的話說,“近平讀書有‘書癮’”,已經(jīng)到了癡迷的程度。他不僅愛讀書,而且善讀書,“經(jīng)常是幾本書同時看,有所對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勞動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注重從實踐中求真知,指出“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jié)合,才能把水分蒸發(fā)掉,得到真正的知識”。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學習、閱讀不是在象牙塔里進行的,而是在廣闊天地中,與學習“無字之書”同步進行的,這正如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在湖南開展農(nóng)村調(diào)查的經(jīng)歷一樣,能夠?qū)崿F(xiàn)最為厚實的積累。這些積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執(zhí)政歲月中,與新的實踐進一步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改變中國、影響世界、指引未來的重大思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習近平總書記薪火相傳的信仰、百折不撓的磨礪、腳踏實地的奮斗、人民為本的初心中,我們堅信這樣一位領袖所凝練的思想、所開創(chuàng)的理論,必定能引領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四】
工作之余便拿出《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起來,雖然對知青這個詞一點也不陌生,單讀了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對我的觸動依然很大。對于一個陜西人來說,延安的生活與八百里秦川應該不可能相提并論,當年我的家里也曾經(jīng)住過三位知青,其中的一位至今還在聯(lián)絡,當年的知青也為欠發(fā)達的農(nóng)村帶來了巨大生機。
知青歲月艱苦而又鍛煉人。其實早在三年前就看到了采訪總書記關于知青生活的視頻,感動的同時為他的堅持理想和非凡毅力所折服,從不到16歲到20多歲離開,一個人的成長最關鍵時期是在基層度過的,是在老百姓的吃穿用度的煎熬中度過的,正如他的同行知青戴明所說:“從實踐層面說,近平在梁家河學到了很多,從縣市到地區(qū)到省到中央,幾十年這樣從來沒有脫離過基層”。也成就了他在今后的從政歲月中從來沒有離開過基層群眾。現(xiàn)在帶領全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人也不能掉隊,其主要的情緣根子還在于對基層實際的了解。這一段的閱讀不僅讓我感受到基層鍛煉干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認識到組工干部的眼界應該“持續(xù)下移”,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那樣,把企業(yè)、農(nóng)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jié)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成為全面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神經(jīng)末梢”。
知青歲月辛苦而又影響人。作為一個不知道多少代都是文盲的家庭走出來的人,我想自己是有發(fā)言權(quán)的。我雖然不是家里的第一個黨員,卻是家里第一個“吃公家飯”的人,其主要讀書的動力來自于知青對父親的影響,是他在別人都愿意讓孩子上中專的那個年代,堅持讓我上高中考大學,他總是說:“多讀一些書總沒有壞處吧!那些有文化的人干農(nóng)活都和文盲不一樣,能從勞動中想辦法提高效率?!逼鋵嵥约阂彩且粋€只會寫名字的半文盲!所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不只是改變了知識青年的個人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讓當?shù)氐娜罕娂彝グl(fā)生了巨大變化。
面對組織工作,組工干部更應該腳踏實地面向基層,選好用對真正心懷群眾、一心為群眾的領路人。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五】
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我感受頗深,很多地方會產(chǎn)生共鳴,像在說本應如此,特別的,有兩個方面覺得自己應該加強學習。
一方面是養(yǎng)成愛學習、愛讀書,這個會讓我們受益終身的好習慣。我感動于下鄉(xiāng)時,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個“死沉死沉”的書箱,感動于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都是書,感動于晚上湊近煤油燈看書,煤油煙經(jīng)常熏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動于村民對他手不離書印象深刻,笑稱有“書癮”,“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
更為可貴的是,對于那時候的習近平來說,因為父親受到嚴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劃分為“黑幫子弟”,即使刻苦讀書,一般也是沒有上大學的機會的,讀書沒有明顯的功利性,是一種長期堅持的好習慣,是對于知識的渴望。
所以后來的也就是現(xiàn)在的習近平總書記總能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在很多國事訪問中,列出諸多不同國家的名師大家的優(yōu)秀作品,這是多年來的積累沉淀,是愛學習、好讀書這個好習慣回報他的寶貴財富。
“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蹦贻p時的閱讀、苦學所能學到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已經(jīng)改變,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輕時養(yǎng)成的不倦學習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及通過學習所養(yǎng)成的思維能力,則可伴隨人一生,對后來各階段起作用、發(fā)揮影響。故而,我要努力養(yǎng)成愛學習、好讀書的好習慣。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遠,更要做好小事。與陶海粟的訪談中,他提到之所以會和近平他們多接觸、聯(lián)系是因為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個共識就是:要志存高遠,但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時上大學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大家都夢寐以求上大學,用知識充實自己的精神和頭腦。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達”得到了上大學的名額,我們的態(tài)度是:內(nèi)心深處都是想走的,并沒有把“扎根農(nóng)村一輩子”當做掛在嘴上的口號,如果因為各種客觀原因走不了,也沒什么大不了,不消沉應對,而應把身邊的事盡量做好?;谶@樣的想法,他們幾個上學前,都在隊里踏實干活、工作,都入了黨,擔任黨、團組織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這樣的想法和認識,青年習近平在七年知青歲月里,從扁擔把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不再怕扁擔磨了;從“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fā)腫”到“對跳蚤的毒素產(chǎn)生抵抗力”;從一開始勞動“連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個工分”到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習近平總是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一步一步地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廁所關,跨過一個一個小磨難,克服一個一個小挫折,踏實勤奮,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成就不平凡。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