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東(1945--2017),男,生前系中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2017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物事跡——南仁東》,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出國留學網(wǎng)。
南仁東是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科學技術工作。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2017年7月,入選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南仁東出生于1945年,196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博士學位。后在日本國立天文臺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1994年起,一直負責FAST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為了給中國建成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南仁東帶領他的團隊22年來足跡遍布云貴300個喀斯特地區(qū)的洼坑。常年的野外生活異常艱苦,他們喝的是天然的“渾水”,吃的是自帶的冰冷干糧,冬天實在冷得受不了就與同事燃起篝火相擁取暖。在工地上,南仁東和他帶領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們生活極其節(jié)儉,每個房間住四人,洗浴、廁所全是公用的,食堂里做的是大鍋飯菜??朔瞬豢上胂蟮睦щy,推辭了國外高薪水的聘請,他們最終實現(xiàn)了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chuàng)新的跨越。
2016年9月25日,舉世矚目的“大射電”竣工,被稱為中國“天眼”。今年10月10日,中國“天眼”首批觀測成果對外公布:探測到來自數(shù)千光年甚至幾萬光年的數(shù)十個優(yōu)質脈沖星候選體,其中兩顆獲得國際認證,這使得中國走在了世界天文界的前列。
2017年9月15日,72歲的南仁東,把仿佛揮灑不完的精力留給了“中國天眼”,自己卻永遠地離去了。
世人評價南仁東:
23年時間里,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新華社《“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
踏平坎坷艱難尋‘它’,埋進深山志在高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斯人已逝,令他(南仁東)魂牽夢縈的大約只有FAST。(光明日報《魂向天際覓“蟬鳴”——追記“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FAST是他(南仁東)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2016年,經(jīng)過20年的努力,F(xiàn)AST終于建成了,成為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跡。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yè)已經(jīng)成功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
他是科學家中的科學家。(岳友嶺)
南仁東,F(xiàn)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自1994年項目預研究到2016年建成,堅持了22年。作為工程團隊的帶頭人,建成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并在射電天文研究領域、國家重大需求、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CCTV2016年度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評選委員會)
“樸素寬厚,澹泊名利,待人誠懇,胸懷全局,鞠躬盡瘁”。(圣克魯斯加州大學華裔天文學家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