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出國后會更愛國嗎

字號:


    留學生群體,一點風吹草動就很容易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在國慶節(jié)來臨之際,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就來說說中國留學生出國后會更愛國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她們的愛國故事。
    
    我們主動邀請外國同學參加曾專屬于中國人的聚會,用勤勞的雙手做出比英國強一萬倍的美食,款待八方來客。這是愛國嗎?應該是。我沒有看到柏楊說到的“丑陋”,我看到的是團結起來的中國人是那樣和諧、自信、勇往直前!
    1
    2003年10月1日,對我而言沒有國慶黃金周,而是在格拉斯哥大學商學院里聽David老師講MBA的主修課——Critical Thinking(思辨意識)。
    那時中國駐外使領館與留學生、海外華僑之間,沒有像今天這么親近。最近我剛到英國出差,與諾森比亞大學中國學聯(lián)主席聊天,才知道這些學生干部已經(jīng)開始為“英國東北五?!?杜倫大學、紐卡斯爾大學、諾森比亞大學、桑德蘭大學、提賽德大學)聯(lián)合“春晚”而忙前跑后了,而且中國駐英使館的高級官員也大力協(xié)助,還要親自出席。
    “春晚”在中國漸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在留英學子中間仍是眾望所歸的粘合劑。這是愛國嗎?也算是,不過感覺更多是國際化背景下自我認同的標簽。在國內,中國人是主流,是大多數(shù),是一元化,而到了英國,卻成了多元化分支中的少數(shù)派,“中國”的意識反而被環(huán)境強化。
    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總有些格格不入似的,而英國的封閉和無知,更是我始料不及的。想起了北京的圣誕——那是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的摩肩接踵,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和吸收遠勝于當代英國人之于東方文明。也僅僅是最近幾年,春節(jié)等中國元素才在英國人的生活中漸漸成為一道風景。
    2
    我房東留下的電視收不到中國國內的信號,連英國當?shù)氐念l道也沒有幾個,倒是天天能看到首相布萊爾與英國議會之間的辯論。
    總說中國的會議多,英國這邊也不少。不同的是,中國開會一人說、其他人記筆記,英國開會一人說、別人接下茬兒,甚至面紅耳赤、怒目而視。
    聽多了、看多了,會覺得英國人矯情、中國人順從,英國人的會議反而沒有中國人的效率高,曠日持久的雞毛蒜皮、婆婆媽媽。最終感覺同樣靠嘴活著的人群里,英國人有可能終其一生只說不做——達不成統(tǒng)一意見,沒法做。
    這是愛國嗎?算是吧,不過更多是對中國政治在認識論層面的升級版解讀。中國式管理的效率應該是世界第一,效果上是日新月異與勞民傷財并存。
    3
    相比會計、金融、機械工程等專業(yè),英國大學的MBA算是相對容易的,當然,需要修滿12門課程,學業(yè)負擔也很重。
    僅僅上了半節(jié)課,一些中國學生就因為聽不懂課而紛紛將錄音筆擺到了任課教師的講臺上。下課后,五湖四海、素昧平生的中國同學開始走到一起,回歸了我們在國內熟悉但又貌合神離的“集體主義”,組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學習小組。
    我們把老外也囊括進來了,用粗糙的英語與世界交流,向陌生的國際化環(huán)境學習。
    我們主動邀請外國同學參加曾專屬于中國人的聚會,用勤勞的雙手做出比英國強一萬倍的美食,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愛國嗎?應該是。我沒有看到柏楊說到的“丑陋”,我看到的是團結起來的中國人是那樣和諧、自信、勇往直前!
    4
    10月的格拉斯哥,天氣已經(jīng)很涼了,特別是秋冬之交的雨夜。路燈泛著淡藍色的光暈,雨的珠簾被風頻繁掀起。
    再過一個月,禮品店的貨架上肯定會擺滿了各式的圣誕小物件,大多很可愛,無意中看到標簽上的注釋:Made in China。中國貨無處不在,廉價,但質量已經(jīng)非常好了。中國人已經(jīng)過了用劣質暖壺與俄國人換木材的年代,中國制造不再是垃圾。
    到英國留學的中國人,總忘不了給老師、同學帶些國內的工藝品——典型的中國式公關,熱情而周到。而我們卻很少得到外國友人相應的回饋。
    西方人表面的友善僅僅維持在見面的須臾,他們的冷漠和自私仿佛蘇格蘭的冬夜,綿長而刺骨。西方的冷漠仿佛當年我們東方的冷漠一樣,盛世的輝煌傘蓋下容不得落后的存在。
    歷史在東與西的博弈中曾經(jīng)選擇過我們,如今選擇了他們,公平合理。
    從制作這些不值錢的小物件著手,我們正一步一步迫近他們;從西學東漸的艱苦跋涉開始,我們正一步一步趕超他們。依靠的不是尖船利炮的血腥,而是逆水行舟的豪邁和海納百川的兼容并蓄。華族的博大與隱忍昭示著下一次歷史輪回。
    這是愛國嗎?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