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亞特蘭大佐治亞理工的女留學生因情被殺的事情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再次將女留學生的安全問題推向高峰。下面出國留學網就來說說女留學生在美國因情被殺的始末。
我看了一些美國本土的英文報道,原來這位中國的女留學生是被她的前男友殺害,這個前男友比她小4歲,是個美國的白人,而這位女生已經畢業(yè)在工作了。
其實對于這個新聞,結合我親自接觸的一些留學生,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一下,就是中國留學生的情感問題,包括社交、友情、愛情、婚姻等。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感覺到,現在留學的孩子,尤其近幾年出國的,在情感問題處理上,以及待人接物上,或者對愛情的追求上,好像都表現的非常不成熟。我所接觸最多的,是來讀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學生,甚至我接觸過的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已經研究生畢業(yè)了,還是第一次談戀愛。
相對地,在美國的孩子,他們的社會經驗和情感經驗都更豐富。在美國如果說你在讀大學甚至讀研究生還沒有談戀愛,那就說明你的社交有問題,說明高中舞會沒有人邀請你,是社會交往比較缺失的一種狀況。
我的觀察是,有些中國學生可能被家長要求太多了,考試太多,或者學業(yè)壓力太大,所以對情感這些問題,好像都沒有很堅定的想法和很成熟的處理方式,情感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交朋友都不太會,那么對找男女朋友就更懼怕了。
比較極端的有一類家長對于還在讀書的孩子要求是,千萬別談戀愛,一定要讀好書。然后讀完本科和研究生,家長又突然特別著急,就開始催促孩子說怎么還不找呀,什么時候找呀,什么時候結婚呀?
所以我還認識有幾個學生甚至因為這個不敢回國。因為他/她在過去的留學生活中,已經非常自理和獨立,習慣了一個人處理事情和一個人生活,好像在情感上,也不太需要另一個人的介入。
可能這是存在于這一代獨生子女,一個特別的問題,就是父母和家庭對孩子關注的太多,太過于保護,認為孩子做一件事情只能做對,不能做錯,做錯要承擔的風險都太大了,所以不敢輕易嘗試,因為不試就不會犯錯。由此也就可能導致,這些孩子們對于跟同齡人包括跟異性如何相處的問題,并沒有放到優(yōu)先級。
尤其是對于即將出國留學的孩子們,因為來美國留學,不單單是面臨學業(yè),也要有社交,所以要有這樣的社交和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不能跟異性絕緣。如果一路與異性絕緣,然后到了25、6歲就突然從天而降一個白馬王子,這是很那發(fā)生的事情,而且一旦出了校門進入社會,想要立刻找到一個非常理想的男女朋友,就更難,因為社會環(huán)境更復雜。
比如佐治亞理工這位28歲的女生,能從這么優(yōu)秀的學校畢業(yè),說明她在學習方面的能力是很不錯的,但是卻找了這樣一個男友,高中畢業(yè)后參軍,性格極其不穩(wěn)定,脾氣暴躁,還是極端的種族歧視者,顯然所處的社會階層和教育都不如這個女生,但是她為什么會選擇跟這樣的男生交往呢?有一種可能就是她不太會處理情感關系也不太會選擇交往的異性對象。
而且,最近此類情感事件已經不是一次出現,前段時間英國女留學被男友殺害,還有更早前日本留學的江歌被室友男友殺害等,犯罪學的相關實證研究顯示,女性被親密伴侶殺害的幾率數倍于遭陌生人,而此類兇殺的首要風險預測因素是來自親密伴侶的暴力。所以,對于留學生,尤其是女生來說,除了學會保護自己以外,能正確判斷一個交往對象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認為,作為家長,對于獨生子女的教育,除了學術方面的投入,也要有情感方面的規(guī)劃。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關于情商,情感控制能力,如何培養(yǎng)。在中國的時候怎么培養(yǎng)?來了美國又怎么培養(yǎng)?這些是真正需要家長思考的,不然辛辛苦苦的把孩子帶大,即使他們如很多家長所愿的成了學霸,可是一旦有情感的問題,那么孩子就會不幸福。不幸福,是人生中最大的問題。
因為我的孩子在美國長大,所以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完全不同的。我的大女兒剛上高中,美國的高中盡力創(chuàng)造給學生們的是一種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發(fā)展的環(huán)境,有學業(yè),有社交,女孩子之間有sleep over(到朋友家過夜),異性之間有舞會。
上圖是2014年的一份數據研究報告,統(tǒng)計了當下美國青少年們的社交狀況。在美國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中,有在校園內交往,有在對方家里的交往和網絡交往,還有將近一半的青少年通過運動、社團活動等來進行交往。
所以說美國青少年們的交往方式很多,環(huán)境也非常豐富,在這些過程中,會不斷地增加他們跟人交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和學術能力一樣重要。
反觀國內的青少年們面對的是高考的環(huán)境,壓力很大,有些高考標語甚至直接寫著“考上一本線,才有美女娶”。高強度的課業(yè),視高考為唯一的金標準,這樣的教育體制幾乎打造出了一種絕對“反交往”的環(huán)境。
而對于很多來美國讀美高的學生,其實壓力也一樣很大,因為家長們依然在殷切的期望和關注著,希望他們從美高升入常青藤再從常青藤進入百強企業(yè),一步一步完成階級躍遷。我經常說“中國媽媽是最勤奮的導師”,把教育和留學都快研究透了,對于不是絕對正確的事情,直接就是放棄,比如談戀愛,既然不是絕對好,那就絕對不做。
在我看來,美國留學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期間會遇到各種情況,有時候父母并不是最適合的導師,也不是最專業(yè)的導師,甚至父母的擔心和過度保護,對孩子可能是更不利的,美國教育里鼓勵的是,要有勇氣,能嘗試風險,很多事情經歷過了,才能像是種過疫苗一樣,產生抗體。
學會與人交往,學會認識和準確的判斷一個人,也需要技巧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