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但是,“水滸”一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因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在翻譯成外文時,也是鬧出來了不少笑話,不能真正表達《水滸傳》的準確含義,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整理了“《水滸傳》中的“水滸”原來是這個意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和《西游記》個個都是經(jīng)典之作,它們的書名也是點睛之筆,與內(nèi)容相輔相成。
《西游記》和《三國演義》都很好理解,《紅樓夢》就有點不明所以了,但是如果你知道它的原名《石頭記》,可能就會恍然大悟了。
《石頭記》中的石頭指的就是賈寶玉生來帶著的那塊通靈寶玉,也是女蝸補天剩下的那塊石頭。
所謂“開辟鴻蒙,誰為情種”,是整個故事的一個引子。
《石頭記》這部書,據(jù)說影射了當時朝廷的一些人和事,為雍正皇帝所忌諱,因而無法出版。
后來,這本書被和珅看到,認為內(nèi)容非常精彩。
為了使故事完整,結(jié)局不至于太慘,他找來當時的著名文人高鶚,續(xù)寫了后四十回,并且對部分細節(jié)進行了修改,使之更適合出版。
然后他將書獻給了乾隆,皇帝看后果然非常欣賞。
最后,這本書在乾隆朝得以用《紅樓夢》的名字出版,名揚天下。
這就是《紅樓夢》的來歷,那么,四部書中最令人費解的書名《水滸傳》的又是怎么來的呢?
簡單來說,《水滸傳》講的是108好漢上梁山的故事,按理說應(yīng)該叫《梁山傳》。
為什么要取這樣拗口的兩個字,而且書中根本就沒提“水滸”呀!
這里面涉及到中國人的一個傳統(tǒng)命名方式——用典。
也就是套用古籍中意思相關(guān)的名句或典故,來隱晦地表達想要說明的內(nèi)容。
“水滸”來自周朝先祖太王亶父,是一個非常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jīng)·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
大約在商朝武丁盛世的時候,常年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周部族,不僅四鄰有彪悍的戎狄部落對他們虎視眈眈,時常進犯搶掠,而且貧瘠的土地也所收無多。
每天面臨強敵和卻糧食的困境,周部族的生存異常艱辛。
所幸他們的領(lǐng)袖亶父非常英明,他審時度勢之下,決定離開這個危機之地,率部遷徙到了周原這個地方。
周原是今天的陜西寶雞,這里土地肥沃,周無強敵,非常適合部落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
在亶父的帶領(lǐng)下,定居于周原周部族日漸強盛,終于在多年后打敗了商朝,建立了綿延800年的周王朝。
《詩經(jīng)·大雅·緜》就是用來謳歌亶父的偉大功績的,詩中的“水滸”指的是就是周王朝的發(fā)祥地周原。
后來,人們將“水滸”一詞引申為“發(fā)祥地”、“安身之處”以及“出路”等意思。
知道了這個詞的來歷,是不是突然明白了《水滸傳》背后的深意?
梁山好漢們上梁山,是因為他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無法生存,而被迫開辟的另一條“出路”。
但是,“八百里水”梁山不可能是他們的最終安身之所,因為既然能被逼上梁山,就會被官方勢力逼得無法在梁山上立足。
這部書就是在為他們尋找新的出路。
真的有更好的出路嗎?理想中的忠義兩全與現(xiàn)實的爾虞我詐怎么能調(diào)和呢?
作者施耐庵似乎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所以他在征方臘時,讓好漢們死掉了一大半,以一種大悲劇結(jié)束了尋找出路的使命。
但是,他心中對改造現(xiàn)實的渴望,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卻驚醒了無數(shù)夢中人。
他讓人們看到,雖然《水滸傳》的結(jié)局是悲劇的,但是水泊梁山的好漢們都曾經(jīng)努力尋找過。
你我都曾是那尋找的人,只是很多中途人放棄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堅持到了最后,找到了身心的安居之所。
但愿,這些人里能有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