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再次發(fā)聲祖國不是保姆 不要做巨嬰公民

字號:


    近日,中國使館再次提醒:近期暫勿前往敘利亞”的新聞,引起了網(wǎng)友的極大關注。但是另一邊則是“國內旅行社組織敘利亞攝影游,所以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來說說外交部再次發(fā)聲:祖國不是保姆,不要做巨嬰公民。
    

    新聞報道,鑒于敘利亞、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中國外交部和駐敘利亞、駐伊拉克使館發(fā)布安全提醒,提醒中國公民近期暫勿前往敘利亞、伊拉克。但是,國內仍有個別旅行社組織赴敘利亞、伊拉克旅游。
    所以,大使館只有“再次提醒”中國公民近期暫時勿前往敘利亞。
    這讓人不禁想起了去年年末的“巴厘島中國公民大規(guī)模撤離事件”。
    去年11月末,印尼巴厘島阿貢火山首次噴發(fā),受此影響,巴厘島伍拉萊國際機場自11月27日7時15分起臨時關閉,400多趟航班取消,近6萬旅客受影響,其中包括17000名中國游客。
    

    好在,值此危急關頭,中國政府再次展現(xiàn)出了非同一般的救援能力,僅僅用了數(shù)天,來自中國東方航空、中國南方航空、中國廈門航空的6架飛機,就將巴厘島6萬游客中的1萬中國游客,全部安全接回了國內。
    

    中國政府的高效,讓國外滯留的公民羨慕不已。
    韓國人在網(wǎng)上大罵大使館:“巴厘島火山都爆發(fā)了,你們在干嘛呢?”
    

    日本人絕望無比:“打不通日本大使館電話,聯(lián)系韓國大使館吧?!?BR>    

    澳大利亞網(wǎng)友發(fā)文說:“國家再不來,自己就要游回去了?!?BR>    

    這一次,真應該再次為中國政府點贊。
    可是,點贊歸點贊,國人作妖,由祖國買單這種事兒還是希望越少越好。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中國外交部從9月開始,便接連不斷發(fā)出警告,先后發(fā)布12次預警提醒中國游客不要前往巴厘島旅游。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中國公民不顧勸阻,執(zhí)意前往巴厘島,根本就不把外交部的提醒當回事兒啊。
    

    所以,12月1號,外交部發(fā)布了一條“罕見”的消息,其中標注了這樣一段話:
    “鑒于特殊情況,如中國公民在提醒發(fā)布后仍堅持前往,導致當事人面臨極高安全風險,并將嚴重影響其獲得協(xié)助的實效,且因獲得協(xié)助而產生的費用需完全自理?!?BR>    

    從這份通知中可以看出,外交部警告的意味非常嚴重。尤其是“費用完全自理”這幾個字,說明真的生氣了。
    當然,也不排除很多人沒有去看外交部的通告,但是不可否認,“巨嬰式公民”在中國確實大有人在。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中國90%的成年人,都是巨嬰?!?BR>    所謂巨嬰就是成年嬰兒,身體和年齡上是大人了,但心理與內在,還處在吃奶嬰兒期。
    比如新晉美國總統(tǒng)川普,就形象詮釋了巨嬰的特點:全能自戀,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的感受,一旦覺得自己無法掌控局面,要不勃然大怒,要不失控崩潰。
    巨嬰心態(tài),作為公民角色體現(xiàn),就是事事依賴國家,沒有責任感。很多人作死的原因并不是自己膽大無畏,而是因為在他們的眼里,凡事有政府,出了問題找國家,國家不會不管。
    這樣的例子很多,近年來國內接連發(fā)生的“驢友被困事件”,無疑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2012年12月11日,18名復旦大學生不聽警告,進入黃山未開發(fā)景區(qū)探險。注意,是未開發(fā)出來的景區(qū)。由雨濕路滑,結果18位大學生悉數(shù)被困。黃山景區(qū)在接到報警電話后,當即組織多達230名警察武警和消防隊員進山搜救,花費一夜時間,以犧牲1名警察為代價,救出了18名被困學生。
    2017年10月5日,3名“驢友”違規(guī)進入臥龍無人區(qū)探險,被困,其中一人嚴重高反,需要緊急救助。接到求救電話之后,當?shù)鼐窖杆俳M織了民警武警、消防隊員,還有2名醫(yī)護人員,共30多人,在山里轉了整整3天,才找到他們。
    盡管政府已經(jīng)一再警告,某些地方并不適合前往,但很多人就是聽不進去。不出事也就罷了,一出事,則第一時間想到了政府,想到了國家。國家當然有義務管你,但國家再牛逼,也不是你的保姆,沒必要照顧你的需求,更沒有義務為你的自私自利和盲目沖動買單。
    “巨嬰式”留學生也不鮮見
    有人說:“留學就是把你從城堡,一下扔到非洲大草原上開始獨立生活?!贝蟛糠至魧W生去到國外,事事靠自己,充分地鍛煉了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國內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了,去了國外完全不能適應,還是得事事靠父母,成為留學生中的“巨嬰”。
    前段時間,被一個番茄炒蛋的視頻刷屏。視頻開頭,剛到美國8天的留學生為了和剛認識的朋友們聚餐,想做個番茄炒蛋。可是。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懂。
    情急之下,這名留學生凌晨四點給父母發(fā)微信求助,而父母也真的不辭辛苦,連夜錄視頻教他怎么做。
    這個廣告一方面感動了很多人,很多留學黨表示內心被狠狠戳中,遠在異國他鄉(xiāng)最關心自己的永遠是父母。
    另一方面,視頻中的留學生被網(wǎng)友瘋狂吐槽,廣告中的男生就是個媽寶巨嬰,這么大了不會做番茄炒蛋?就不會百度么?
    人民日報對這則廣告的評價很好:越洋求指導,卻不知已夜深。更大的世界,需要不僅是父母愛的演示叮嚀,也需要孩子盡早開啟獨立生存的“爐灶”,萬里外的鍋,依然滾燙,親情的鍋碗瓢盆,好好收納,別磕碰了!天南地北都是遠行客,幸虧,愛無時差。
    對于留學生來說,漂洋過海,去到國外接受更好的教育,需要不僅是父母愛的演示叮嚀,也需要孩子盡早開啟獨立生存的“爐灶”。獨立生活,不懼怕挫折和挑戰(zhàn),這正是很多美國高校倡導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除了這種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巨嬰”外,沒有社會責任感,為所欲為的“作死型巨嬰”也不鮮見。
    《法制日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一名16歲的“00后”女孩出國留學期間,迷戀上了直播軟件,結果留學三個月女生打賞男主播657734元,全部都是瞞著母親,用的母親的支付寶銀行賬戶。
    類似將學費揮霍一空的情況并不少見。
    《每日郵報》曾報道“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大肆揮霍網(wǎng)絡炫富,一個愛馬仕包價值2萬澳元”的新聞,曝光了部分中國留學生的現(xiàn)狀,而他們揮霍的來源大都是父母的錢。
    買奢侈品,買電子產品,攀比,出入夜店……更有甚者,每月花費十幾萬,沉湎于“毒品”不可自拔。
    

    2017年7月,《環(huán)球時報》網(wǎng)站報道,一名中國赴美留學生吸食“笑氣”上癮,每月花十幾萬,最終坐輪椅回國。
    

    巨嬰是問題,不是答案。巨嬰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責任感,不能公平、平等地看待事物。一個人“長不大”當然不是一種過錯,但遲早會在人生的某個瞬間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