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立夏要吃什么

字號:


    中國地大物博,而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自然習俗也就不同了,馬上就要立夏了,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整理了“義烏立夏要吃什么”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立夏,是農(nóng)歷廿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無論在我國北方還是南方,舊時過立夏都很講究。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立夏的一些民間習俗已慢慢地被人淡忘,以致很多“80后”、“90后”和“00后”已不知道過立夏都有哪些習俗了。
    其實,八婺大地的百姓,立夏習俗基本相似。義烏人過立夏,主要有“殺‘清明羊’”、“吃炒青豆(義烏人也稱‘田堘豆’)”、“稱人”、“吃青梅”、“燉‘蕎麥雞’”和“禁坐門檻”等習俗。
    殺“清明羊”
    過清明節(jié)時,每家每戶都會拿出一小團做清明馃的面團,捏出一只只形態(tài)逼真的“小羊”。巧媳婦們,除了捏“清明羊”之外,還會捏“小?!?、“小鴨”等造型。手笨一點的,則隨便捏幾個叫不出名目的造型,權(quán)當“清明羊”。捏成后,主人把它懸掛在樓板下面的“架柵”下或者房屋的柱子上,到了立夏,剛好風干。立夏這天,每家都把它“宰殺”——用剪刀剪成一粒粒的“面丁”(有的會提前一兩天進行“宰殺”),再與青豆一起放到鐵鍋內(nèi)炒熟,吃起來特別香。這一習俗,50歲以上的義烏人基本都知道。
    據(jù)東陽巍山鎮(zhèn)的建筑包工頭王龍泉說,清明馃的面團中有艾草成分,江南人之所以用它捏“清明羊”,是因為過了清明后,江南大地越冬的百草重新生長,牛羊吃了開始長膘。據(jù)說吃百草百病不侵,所以清明節(jié)捏“清明羊”預示著六畜興旺;立夏這天人吃“清明羊”,則包含著不僅聰明,而且身體健壯,百病不侵的寓意。
    吃炒青豆
    蘇溪鎮(zhèn)后店村大水地自然村村民胡樟春說,立夏這天炒豆吃,不僅是為了解饞。計劃經(jīng)濟時代,義烏農(nóng)村一般都是種植兩季稻谷和一季麥子。而從立夏開始,氣溫明顯升高,炎暑將至,雷雨增多,人被冷雨淋濕就易得病。據(jù)老一輩人說,立夏這天吃過炒豆,在野外勞作的人,就不怕被雨淋了。
    “稱人”
    就是用桿秤稱人的體重。吃過炒豆和“清明羊”后,人們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稱體重;孩童則坐在籮筐內(nèi)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稱體重。據(jù)說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fā)福”;體重減,謂“消肉”。
    義烏話中的“稱人(儂)”與暗指女子作風不正的“請(cheng)人(儂)”同音。據(jù)說,一年中“稱人”只有在立夏這天可以稱。古代戲文中曾有人問一良家女子“請人”否?女子聰慧地回答:我每年都‘請’一次人。問:被請的是誰呢?答:他(它)就是木相公銅公子(“木相公”指桿秤,“銅公子”指桿秤上用銅絲釘成的秤花)。這位良家女子說的其實就是“稱人”。
    吃青梅
    三四十年前,義烏的水果品種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立夏時節(jié)幾乎沒有什么當季水果,所以在食品十分匱乏的條件下,人們會采摘尚未成熟的青梅食用。而立夏過后,白晝一天天變長,據(jù)說立夏吃過青梅后,可提神,夏日里人們不會打瞌睡。
    燉“蕎麥雞”
    義烏的蕎麥,一般在立秋后播種,蕎麥從播種到開花需要18天,開花期也是18天,結(jié)籽期也是18天。在這54天中孵出的雞被稱為“蕎麥雞”,這種雞個頭不大,一般重量為0.5公斤至1公斤。據(jù)義烏民間老農(nóng)說,“蕎麥雞”雖不大但很有營養(yǎng),立夏這天吃燉起來的“蕎麥雞”,可防“疰夏”、防中暑。
    禁坐門檻
    除了吃之外,義烏民間還有立夏禁坐門檻的習俗。這一習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過去,義烏農(nóng)村不少門檻都是石頭做的,立夏雖然氣溫已經(jīng)不低,但人坐石門檻上極易被濕氣、瘴氣所侵襲,夏天就會腿腳酸痛,所以這天禁坐門檻。另一種說法是,立夏開始,各種農(nóng)活接踵而至,老人們用“坐門檻腿腳會發(fā)酸”來告誡年輕人別偷懶,應該勤快地去地里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