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公開課教案

字號:


    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國殤公開課教案,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教案欄目查看。
    篇一:國殤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夠描繪出詩歌的畫面,并概括畫面特點。
    2. 體會詩歌通過塑造和歌頌為國犧牲的英雄,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詩中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具選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欣賞《國殤》朗誦
    二、背誦課文
    三、分析詩歌內(nèi)容
    1、品讀詩歌第一段,請思考《國殤》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這幅畫面具有何種特點? 請學生描繪畫面并概括畫面特點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楚軍裝備精良,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他們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戰(zhàn)斗。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
    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了戰(zhàn)場的慘烈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為 國 捐 軀
    明確:描寫激烈殘酷的戰(zhàn)爭場景和楚軍將士英勇犧牲、浴血沙場的悲壯畫面。
    畫面特點:殘酷,悲壯
    2、品讀詩歌第二段,思考屈原在《國殤》這篇作品中寄寓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明確:深切悼念陣亡將士,高度贊頌他們剛強勇武、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
    四、合作探究
    《國殤》是一首祭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大部分的祭詩、祭文感情上都比較低沉,但本詩卻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俺m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殤》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
    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皣罋⒈M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舉出我國歷史上具有堅毅、剛強的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跡。
    2、對比過去,讓學生體味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六、小結(jié)
    篇二:國殤公開課教案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
    二、分析詩歌內(nèi)容
    1、品讀詩歌第一段,請學生描繪畫面,并思考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描繪畫面(略)
    畫面特點:殘酷,悲壯
    2、品讀詩歌第二段,作品中展現(xiàn)了楚國將士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精神品質(zhì):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視死如歸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至死不屈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勇武剛強
    詩人感情:悼念、贊頌
    三、合作探究
    《國殤》是一首祭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大部分的祭詩、祭文感情上都比較低沉悲切,但本詩卻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1)知人論世:聯(lián)系時代背景詩人自身分析原因。
    時代背景: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妒酚洝こ兰摇穼Υ擞性敿毜挠涊d。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俺m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殤》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個人遭際: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2)藝術(shù)手法: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英雄形象;通過戰(zhàn)場鏡像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四、拓展延伸
    1、我國歷朝歷代都涌現(xiàn)出很多的愛國詩人,寫下了很多的愛國詩篇,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詩人的愛國詩句呢?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鸥Α洞和?BR>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椤哆^零丁洋》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懹巍妒緝骸?BR>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
    2、聯(lián)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考本詩的現(xiàn)實意義。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五、小結(ji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國家和社會的凝聚力,檢驗個人行為的試金石。
    六、作業(yè):背誦全詩
    篇三:國殤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體會《國殤》通過塑造和歌頌為國犧牲的英雄,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敘和贊相結(jié)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詩中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描寫古代戰(zhàn)爭的生字詞。
    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首詩《國殤》。
    1、釋題: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畾憽詡病!畤鴼憽?,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彼^“國殤”,就是指悼念為國犧牲的將士。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毒鸥琛肥且唤M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云中君》(云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殤》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將為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著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2、作者回顧: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chuàng)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峨x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讀
    1.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要求在文中標出生字的字音,讀準字音。請學生要求放開音量,大聲朗讀。
    三、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
    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先自學前10句。
    要求:認真看注釋后,把重點詞標在書上的空隙處,每標一句,都要自己試著串講一句。 教師可對學生認為較難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如“車錯轂兮短兵接”(車:戰(zhàn)車,兵:兵器)等,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在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讓學生自己試著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鍛煉概括能力。)
    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chǔ)上,用富于激情的語言,把這部分內(nèi)容串講一下,讓學生對這前10句詩有較為完整、全面、生動的印象。
    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
    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賞析示例: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
    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zhàn)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zhuǎn),展開了對戰(zhàn)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zhàn)時的情景?!办罕稳召鈹橙粼啤笔钦f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nèi)藬?shù)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qū)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zhàn)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nèi)耘f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败囧e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zhàn)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zhàn)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一場多么驚驚心動魄的廚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凌余陣兮躐余行”六句,描寫了他們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戰(zhàn)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跨了,駕車的戰(zhàn)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zhàn)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zhàn)馬羈絆在一起一一這是古代車戰(zhàn)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zhàn)術(shù)。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zhàn)術(shù)“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zhàn)術(shù)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tǒng)帥的將領(lǐng),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zhàn)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nèi)w為國捐軀了。)
    2.繼續(xù)學習這首詩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學,自己串講,概括后8句主要內(nèi)容。)
    在了解了這幾句詩的內(nèi)容后,教師可提出幾個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這兩句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路超遠指的是離哪里遠?從這兩句可看出戰(zhàn)土們怎樣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兩句詩可以用我們現(xiàn)在在紀念英雄人物時常說的什么話來概括?(“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有不少同學可能會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詩中的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鬼雄”二字,就是來源于屈原的詩。
    (賞析示例: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jié)束,為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zhàn)死者死后仍保持著戰(zhàn)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3.《國殤》從題目看是一首悼亡詩,學習了全詩之后,同學們回味一下,這首詩給人的是一種悲哀的感覺嗎?(啟發(fā)學生回答)有了感性認識后,讓學生自已總結(jié)詩的主題。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妒酚?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俺m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四、了解《國殤》敘贊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
    不知同學們是否注意到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解釋敘贊相結(jié)合的寫法。
    五、朗讀讓學生帶著感情大聲誦讀這首詩。
    篇四:國殤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楚辭的一般特點;學習本文剛健質(zhì)樸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和意境的分析來把握詩歌內(nèi)涵 。
    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戰(zhàn)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重點:詩歌第一段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
    難點:屈原對戰(zhàn)士的高度評價,并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閃爍的中國文學長河中,有著無數(shù)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介紹《楚辭》和屈原的常識
    1、我國繼《詩經(jīng)》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詩歌總集,西漢劉向編,東漢王逸注,全書一屈原的作品為主,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襲屈賦的形式,如宋玉,賈誼等。 因為它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為《楚詞》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懷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貴族政治集團的詆毀,被懷王疏遠,放逐漢北。頃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當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羅江時就自沉而死。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作品充滿著政治熱情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不朽典范。《九歌》是屈原根據(jù)楚國民間祭歌而改編的組詩,共11首。
    3、背景介紹(課文導讀)
    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立,三強鼎立。秦、楚、齊三國都有實力通過兼并戰(zhàn)爭,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屈原高瞻遠矚,主張聯(lián)齊抗秦,最后由楚國統(tǒng)一中國。但楚懷王,頃襄王統(tǒng)治時期,政治腐敗,沒有統(tǒng)一中國的勇氣和遠見,在抗秦與親秦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國日益強大。秦楚交戰(zhàn),楚必敗,每次戰(zhàn)爭,楚國將士死傷無數(shù)?!秶鴼憽氛堑磕铌囃鰧⑹康募栏琛T娭忻枥L了一場敵眾我寡、以失敗告終的戰(zhàn)爭。
    二、學生散讀,齊讀詩歌,并解釋基本詩意和關(guān)鍵字詞。
    三、分析詩歌內(nèi)容
    (一)、全詩可以分幾層?(贊敘結(jié)合的手法)
    敘述:1——10句
    贊頌:11——18句
    (二)、敘述了什么內(nèi)容?贊頌的又是什么?
    敘述:激戰(zhàn)的過程。
    贊頌:對陣亡將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時贊頌他們的英勇剛強、愛國主義精神。
    (三)、作者是分幾個層次來描寫這場激烈的戰(zhàn)斗的?(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
    1、分析“戰(zhàn)中”部分
    ①找出描寫楚軍將士行為的詞或句子。(士爭先、)
    ②楚軍將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士爭先”的?
    提示:敵我懸殊、“箭雨”
    ③楚軍將士又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援玉稃兮擊鳴鼓”的?
    提示:戰(zhàn)陣被沖亂,行列被沖垮,駕車的戰(zhàn)馬或死火或傷。
    ④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
    2、分析“戰(zhàn)前”部分
    作者在這里借用“吳戈”、“犀甲”二詞,是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
    提示:是為了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為下文犧牲之壯烈達基礎(chǔ)。
    3、分析“戰(zhàn)后”部分
    作者對犧牲將士的贊揚是從哪兩個角度展開的?
    ①將士出發(fā)前的雄心壯志——“出不入”、“往不反”
    間接抒情
    ②將士犧牲后的姿勢——首身分離、劍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返顧的英雄形象。
    ②的作用:將士死后仍保持著戰(zhàn)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壯氣氛。
    作者是怎樣頌揚楚國將士的?
    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
    (《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獨這篇用來祭悼為國捐軀的將士們。)
    四、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過對激烈、悲壯戰(zhàn)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獻身精神,表達了楚國人民對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附:《楚辭》的特征: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有強烈的地域性)
    ②常用兮、若、紛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③最后一般用“亂曰”、“辭曰”(詩的總結(jié))
    ④大量神話傳說(神巫性、浪漫性)
    騷體詩:打破《詩經(jīng)》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從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參差不齊的形式,并多用“兮”來助語勢,后人把具有這種特點并富有浪漫氣息的抒情詩稱為“騷體詩”。
    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著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篇五:國殤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體會《國殤》通過塑造和歌頌為國犧牲的英雄,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敘和贊相結(jié)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詩中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描寫古代戰(zhàn)爭的生字詞。
    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首詩《國殤》。
    1、釋題: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畾憽詡病!畤鴼憽?,死國事;則所以別于二者之殤也?!彼^“國殤”,就是指悼念為國犧牲的將士。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云中君》(云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殤》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將為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著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2、作者回顧: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chuàng)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峨x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讀
    1.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要求在文中標出生字的字音,讀準字音。請學生要求放開音量,大聲朗讀。
    三、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
    1.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先自學前10句。
    要求:認真看注釋后,把重點詞標在書上的空隙處,每標一句,都要自己試著串講一句。 教師可對學生認為較難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如“車錯轂兮短兵接”(車:戰(zhàn)車,兵:兵器)等,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在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讓學生自己試著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鍛煉概括能力。)
    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chǔ)上,用富于激情的語言,把這部分內(nèi)容串講一下,讓學生對這前10句詩有較為完整、全面、生動的印象。
    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yōu)閲柢|的高尚志節(jié)。由第一節(jié)“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zhàn)斗。
    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zhàn)陣,欲長驅(qū)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zhàn)陣中有一輛主戰(zhàn)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cè)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cè)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tǒng)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zhàn)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zhàn)鼓。一時戰(zhàn)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zhàn)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lǐng)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zhàn),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chǎn)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chǎn)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賞析示例: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制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制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铘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鎧甲?!吨芏Y?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并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為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一群英雄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zhàn)斗。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zhuǎn),展開了對戰(zhàn)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zhàn)時的情景?!办罕稳召鈹橙粼啤笔钦f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nèi)藬?shù)眾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qū)趕的滿天烏云,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zhàn)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盡管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nèi)耘f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沖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車錯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仿佛聽到了沉悶的戰(zhàn)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當聲,戰(zhàn)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一場多么驚驚心動魄的廚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傲栌嚓囐怩裼嘈小绷?,描寫了他們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戰(zhàn)陣被沖亂了,行列被沖跨了,駕車的戰(zhàn)馬或死或傷,為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余戰(zhàn)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zhàn)馬羈絆在一起一一這是古代車戰(zhàn)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zhàn)術(shù)。盡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為這種戰(zhàn)術(shù)“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zhàn)術(shù)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為楚軍統(tǒng)帥的將領(lǐng),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后的戰(zhàn)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xiàn)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于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尸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nèi)w為國捐軀了。)
    2.繼續(xù)學習這首詩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學,自己串講,概括后8句主要內(nèi)容。)
    在了解了這幾句詩的內(nèi)容后,教師可提出幾個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這兩句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路超遠指的是離哪里遠?從這兩句可看出戰(zhàn)土們怎樣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兩句詩可以用我們現(xiàn)在在紀念英雄人物時常說的什么話來概括?(“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有不少同學可能會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詩中的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鬼雄”二字,就是來源于屈原的詩。
    (賞析示例: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jié)束,為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里,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復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皫чL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zhàn)死者死后仍保持著戰(zhàn)斗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后四句,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對為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后威靈顯赫,永為鬼雄。這最后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3.《國殤》從題目看是一首悼亡詩,學習了全詩之后,同學們回味一下,這首詩給人的是一種悲哀的感覺嗎?(啟發(fā)學生回答)有了感性認識后,讓學生自已總結(jié)詩的主題。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shù),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斗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chǎn)生的時代環(huán)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新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妒酚?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人民?!俺m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nèi)。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為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后,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tài)和至高二語文《國殤》優(yōu)秀教案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zhàn)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皣罋⒈M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zhàn)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為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四、了解《國殤》敘贊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
    不知同學們是否注意到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解釋敘贊相結(jié)合的寫法。
    五、朗讀讓學生帶著感情大聲誦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