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以下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六國論教案,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教案欄目查看。
篇一:燕歌行教案
專題目標: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zhèn)洹钡奶攸c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2、初步熟悉張九齡、李頎、王維、孟浩然、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本課目標: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基本風格,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邊塞詩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zhèn)洹钡奶攸c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3、理解、背誦,并進一步學習詩歌的賞析。
教時設置:2教時
第1教時
要點: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所謂邊塞詩,朗讀,理解
一、導入(關于所謂邊塞詩)
我們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氣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我國古代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就基本沒有停過,漢族人口最多,又盡占地利,少數(shù)民族多居邊地,環(huán)境也多惡劣;漢族人的大漢族主義和征服意識,少數(shù)民族的利益驅使和自恃勇武,導致邊境地區(qū)常常血流成河。
唐開元、天寶年間,唐朝和突厥、回紇、吐蕃之間,在我國北方連年有戰(zhàn)爭。對于唐的戰(zhàn)爭,當時的詩人,一般是不反對的,因為是衛(wèi)國戰(zhàn)爭。對于參加這些戰(zhàn)爭的將士,又常常歌頌他們?yōu)槊褡逵⑿?,認為他們是為國死節(jié),不是為了貪功受賞。
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種理念,而且他們也很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們融入了這樣的所見、所聞、所感,形成了一個創(chuàng)作流派,這就是邊塞詩派
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適、岑參,世稱“高岑”。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王翰等。邊塞詩的內容主要是:反映邊塞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fā)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xiàn)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
邊塞詩的藝術特點:詩歌的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邊塞詩的佳作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居多。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天寶八載(749),經(jīng)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jié)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高適的詩風現(xiàn)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在描寫邊塞的戰(zhàn)斗生活時,他側重于表現(xiàn)戰(zhàn)斗的激烈、艱苦和對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將沙漠的荒涼環(huán)境,激烈的戰(zhàn)斗氣氛,士兵的復雜心態(tài)等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壯渾樸的藝術風格。他的一些贈別詩,如《別董大》、《別韋參軍》也具有他的邊塞詩豪邁動人的氣概。
三、整體了解
原詩在前面有個小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BR>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jīng)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張守珪部下幽州將趙堪矯張守珪之命,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笆孬曤[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燕歌行”,是樂府古題,也就是漢魏樂府音樂中一支曲調的名稱。“燕”是戰(zhàn)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赡芫褪悄且粠У拿窀枨{?!案栊小笔且环N詩體,屬“古體詩”。句數(shù)及每句字數(shù)無定,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易于敘事抒情,一般篇幅較長。
這首詩突破了以前舊樂府同題詩作那種鋪陳、渲染征人思婦纏綿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開拓了歌辭的內容。舉凡出征的軍容、軍情的緊急、塞漠的荒寒、戰(zhàn)爭的酷烈、軍中的苦樂不均、戰(zhàn)士的勇武、別離的悲愴、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為一爐。詩中駢散相間的句式和平仄互換的用韻,以及援聲律入古體的寫法,和盧、駱以來的歌行并無二致,但局勢的動蕩排闔卻非前人可比。詩人的筆觸并不固定在某種單純的情思上,而是在復雜的內心波瀾間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時變換著場景,形成規(guī)格整煉而又一氣斡旋,淘洗藻飾而又意象鮮明的特色?!堆喔栊小凡粌H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
四、朗讀
五、理解
1、看注解,前后串讀,解釋下列加線詞句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2、交流
(燕歌行:漢魏樂府詩舊題。
漢家煙塵:漢家,代指唐朝。既可以借漢代的強大自夸,也可以因為批評避諱。煙塵,戰(zhàn)爭。
殘賊:兇殘的敵人。
橫行:縱橫馳騁,不可阻擋。用典于《史記》。
非常:兩個詞,“非”:不,不是。“?!保和ǔ?、平常?!胺浅!奔床黄匠?。今天“非?!彪m有此意,但它是一個詞,是副詞。
賜顏色:俗語給面子,賞臉。
摐金伐鼓下榆關:描寫出征時的聲勢浩大。摐:撞擊。金:古代軍中的金屬樂器。伐:敲打。鼓:戰(zhàn)鼓。榆關:山海關。是我國內陸通向東北的要隘。下:去、到。
旌旆逶迤碣石間:描寫唐軍出征時軍容整肅。旌旆:軍中各種旗幟。逶迤:形容唐軍行進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校尉羽書飛瀚海:軍隊的長官。羽書:插有羽毛的文書,表示情況緊張,十萬火急。瀚海:本意是沙漠,這里指代與敵人交戰(zhàn)的邊境。
單于獵火照狼山:單于,本是漢代匈奴首領的專門稱號,作者在這里指代敵人首領。獵火:打獵時燃起的火,這里表示戰(zhàn)爭就要爆發(fā)了。狼山:地名,在今內蒙西北郡,漢代時是匈奴地盤。這里就用狼山來指代敵人活動的地區(qū)。
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胡騎憑陵雜風雨:意謂敵人來勢兇猛,像疾風暴雨。憑陵:敵人憑著人高馬大,善于馬上作戰(zhàn),發(fā)動了猛烈的進攻。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猶如狂風夾雜著暴雨而來。
塞草腓:塞草,邊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這兒指草枯萎發(fā)黃。
恩遇:皇帝的恩惠。
輕敵:輕敵,不怕流血犧牲。
未解圍:沒能解除敵人對邊境城堡的圍攻。
玉箸:玉做的筷子,這兒比喻思婦的眼淚??曜迂Q起來是兩行,少婦眼淚也是兩行。玉做的筷子晶瑩透明,少婦的眼淚也是如此。這里實際上是借代修辭,用玉箸來指代這些兵士的妻子。
邊庭飄搖那可度:邊庭,邊境。飄搖,比喻局勢動蕩不安。那可度:過不下去,沒法生活。
殺氣三時作陣云:殺氣,戰(zhàn)爭氣氛。三時,有的解為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jié),這里解為早晨、中午、晚上為好。這樣可增加兵士們的緊張、辛苦。作陣云,化作戰(zhàn)云,也就是一天到晚經(jīng)常要打仗。
寒聲一夜傳刁斗:寒聲,使人聽了心寒的聲音。這兒指刁斗的聲音。刁斗:是古代軍隊煮飯的銅鍋,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更巡夜。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死節(jié),為節(jié)義而死,這兒指為報效國家而死。顧,顧及,想到。勛,功勛。
李將軍:指漢代著名將軍李廣。匈奴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當時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六、朗讀、作業(yè)(用現(xiàn)代語言,譯寫本詩)
篇二:燕歌行教案
要點:理解賞析,背誦作業(yè)
過程:
一、集體背誦
二、交流本詩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 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
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
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
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
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
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
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懷念西漢的大將軍李廣。
三、看看詩歌寫了幾塊,概括表達了幾層意思?
(全詩簡煉地描寫了一次戰(zhàn)爭的全過程。
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
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危急和失敗,戰(zhàn)士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
第三段十二句,寫被圍戰(zhàn)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另方面也寫征夫思婦久別之苦,邊塞的荒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領導。)
(第一部分八句寫出師,交待唐軍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時將士們土氣旺盛,斗志昂揚。
第二部分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
第三段八句寫被圍。
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
四、賞析:
1、本詩展現(xiàn)了哪幾種情境?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復雜的感情?
(情境一:聲勢浩大的出征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情境二:軍情緊急,戰(zhàn)場殘慘烈,“校尉羽書飛瀚?!薄皯?zhàn)士軍前半死生”。
情境三、前方將領只顧自己荒淫無恥,不顧士兵死活,“美人帳下猶歌舞”。
情境四:將士頑強殺敵,報效國家,“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情境五:前方將士凄涼悲壯,艱難歲月,“邊庭飄搖那可度”“寒聲一夜傳刁斗”“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情境六:征夫、思婦之間的懷念和痛苦,“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情感:對前方將士的贊揚,對他們凄慘遭遇的同情,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腐敗將領的鄙棄。)
2、清人宋宗園《師園唐詩箋》說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語不堪多讀”。問:詩中哪些是“沉痛語”?為什么不堪多讀?(課文問題)
(如“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等。這些凄情慘狀。讓人沉痛,讓人不忍多讀。)
3、詩歌用得精當?shù)淖殖3S心承﹦釉~或者形容詞,在本詩中找出這樣的例子解說。
(“校尉羽書飛瀚?!?,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皾h將辭家破殘賊”“胡騎憑陵雜風雨”“殘”和“陵”表現(xiàn)敵人的兇殘和囂張。“身當恩遇常輕敵”“輕”,表現(xiàn)出將士們的勇敢豪邁的壯情。)
五、背誦、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