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

字號:


    文字的魅力通過作者的雙手得以體現(xiàn),百年孤獨作為一本優(yōu)秀著作,自然有很多讀者體會過其中的意義,大家也可以進行閱讀。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一)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看完了第二遍。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赐炅巳?,心里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仿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蛟S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于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chuàng)造了一切后,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jīng)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斗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nèi)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fā)二十年的戰(zhàn)爭,冒失的事業(yè)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
    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xiàn)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fā)現(xiàn)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fā)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zhàn)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jīng)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
    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么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著和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tài)”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后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jīng)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jié)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二)
    孤獨,在我看來,就是指無親情,友情,愛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間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獨》中,一個家族的幾代人都終身被孤獨籠罩。
    他們并不缺少親人,愛人,友人,只是這所謂的親人,愛人,友人都是些單純的冷冰冰的字眼,毫無感情。父子之間沒有親情,沒有照顧與關(guān)愛;夫妻之間沒有信任,稱不上是愛情;友人之間如同過客,真摯的情感在孤獨的馬孔多中從來都沒有出現(xiàn)過。孤獨,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之中的產(chǎn)物。他們的生活是孤獨的,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思想是孤獨的;更可悲的是,他們對此毫無察覺,他們習以為常,對這種狀態(tài)習以為常,卻沒發(fā)覺這種狀態(tài)就是可悲的孤獨。
    初期的馬孔多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只有寥寥幾十個人。這就已經(jīng)決定了封閉的馬孔多注定是孤獨的。即使后來有外國人來到馬孔多推銷那些在人們眼里神奇,有魔力的新鮮事物,給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了些許的歡愉,但那畢竟是暫時的,況且,無論什么新鮮的事物都無法改變他們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獨。
    故事從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回憶寫起,寫了關(guān)于這個家族輪回般的幾代人的故事,伴隨著馬孔多的衰盛。從可怕的近親結(jié)婚的詛咒,生出長尾巴的小孩開始,幾代人都瘋狂地與近親發(fā)生關(guān)系。在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與其說是愚昧,我覺得稱其為孤獨更加貼切。生活在那種日子里,要不就是做些毫無意義的事情,要不就是隨著自己的天性,人類的天性,這也是孤獨的結(jié)果。
    寫到最后,羊皮卷最后的預言正是剛剛孕育出的注定要終結(jié)整個家族的神話般的生物,這輪回的詛咒,這孤獨的詛咒連同這這孤獨的家族被颶風抹去?!栋倌旯陋殹吠ㄟ^頗有些魔幻味道的語言,書寫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實又出人意料。盡管有些地方被夸大說辭,但始終不脫離現(xiàn)實,揭露了當時拉丁美洲出現(xiàn)的問題,諷刺了當時人們的無知與麻木,并以孤獨詮釋。
    馬孔多的孤獨是命中注定的,是必然的。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冷漠;如同設(shè)置了某種固定的程序,日復一日過著一樣的枯燥無味的日子,如同輪回般的;思想的禁錮。這一切都是孤獨的緣由,也都源于孤獨,惡性循環(huán)。像這樣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縮影,是團結(jié)的對立面。
    以這孤獨為主題,借以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多次戰(zhàn)爭的失敗,諷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團結(jié),并盡一個文人之力將其書寫出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三)
    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它到底想表現(xiàn)什么?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jié)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xiàn)?
    布恩地亞家族延續(xù)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并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jīng)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guān)心他人,沒有人關(guān)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后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jīng)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斗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guān)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后,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
    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羧烀χ憧茖W試驗,發(fā)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后的馬貢多小鎮(zhèn)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后因發(fā)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發(fā)動了32次戰(zhàn)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么要發(fā)動戰(zhàn)爭,也不明白不關(guān)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jié)束了一生。
    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里除了情欲和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里有如巖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jié)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后代們重復著前人的故事,亦重復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jié)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lǐng)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zhèn)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800字(四)
    當我合上《百年孤獨》的最后一頁,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凄涼?!凹易逯械牡谝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當梅爾基亞德斯精準的預言變成現(xiàn)實,布恩迪亞家族也就此畫上了句號。從興盛到化為塵土,不過也就短短百年。幾代人的努力掙扎,也擺脫不了落沒的命運。
    讀整部作品的感覺對我而言,就象每晚聽一個白胡須長者坐在神燈前,娓娓講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黃的燈光,讓人的心有種別樣的安靜。不管從美人兒蕾梅黛絲如天使般的升天,屋內(nèi)已逝鬼魂的游蕩還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發(fā)動的戰(zhàn)爭,阿瑪蘭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現(xiàn)實始終交錯在一起,不至于跌宕起伏,但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行云流水般,沒有一絲突兀和荒誕,卻讓人清醒。
    其實,布恩迪亞家族所走過的歷程,恰恰是和孤獨斗爭的過程。他們中有的懷抱著熱切的理想,勇于嘗試新鮮的事物;有的勤奮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有的熱情奔放,在感情上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不管是對學術(shù)的鉆研,為理想的奮斗,還是縱情享樂,他們始終對生活富有著激情,但現(xiàn)實卻沒有讓他們?nèi)缭?,馬孔多的保守、落后、災難,一再地打擊他們,使他們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夢想破滅之后,最終變得失望、苦悶,飽嘗孤獨的滋味。就象書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預言一樣,命運之神早已將結(jié)局寫在羊皮卷書上,誰也無法改變。
    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寫道,當嬰兒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脫落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人生來是孤獨的,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軌跡。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害怕孤獨,所以人們總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會當中,我們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遵守社會準則,歸根到底就是想被別人所認同,這樣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獨。其實真正到人之將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感慨,自己怎么樣來還是怎么樣去,一如既往地孤獨。再輝煌的過往也會象馬孔多的颶風一樣,把一切都吹散,什么也沒有留下。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一部羊皮書,許多事不必強求,該來則來,該舍即舍,雖然聽起來有一點無為,但又何嘗不是洞徹以后的理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