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歷史專題知識點歸納(1)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為你整理了2018年高考歷史專題知識點歸納(1),供你參考,更多資訊請及時關注本網(wǎng)站更新。
    2018年高考歷史專題知識點歸納(1)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
    (行政、選官、監(jiān)察和法制、文化****、疆域)
    總論:****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主義:皇帝專斷獨裁,皇位終身世襲;
    ②中央集權:地方政府沒有獨立性,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命;
    ③二者關系:凡皇權加強之時,也是集權有效之時。始終貫穿兩對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皇權與相權。
    ④認識:該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對君主****的認識(以明、清為例):君主****的加強,有利于糾正前朝弊病,提高行政效率。但其消極作用嚴重影響了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是中西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對中央集權的認識(以北宋為例):從權、錢、兵入手,權歸中央,避免了兵變割據(jù),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但“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進步性:維護統(tǒng)一;組織工程建設;促進交流(中原與邊疆、中外交流)、抵御侵略(明:戚繼光抗倭;清;中俄雅克薩之戰(zhàn),簽訂平等的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消極性:文化****、禁錮思想、抑制科研(如八股文、文字獄);皇權暴政、官場****;束縛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一、中國古代行政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內(nèi)閣制
    地方:分封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
    1、中央行政制度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漢承秦制,開創(chuàng)了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新局面。
    ②隋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三?。荷袝≌菩姓?,領導六部;中書省掌政令草擬;門下省掌政令審批。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約;六部尚書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③宋承唐制,亦又甚焉,分化事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政權。
    ④元朝;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
    ⑤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清初(順治年間)設內(nèi)閣,置六部,受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康熙→乾?。嚎滴踉O南書房,與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相互制約;雍正時,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皇帝大權獨攬,標志中央集權達到頂峰;乾隆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認識:中央行政制度演變,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逐步加強皇權,削弱相權,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chǎn)物,其實質(zhì)是封建****的逐步加強。
    相關問題
    Ⅰ.三省六部制影響(評價):
    ①創(chuàng)立于隋,完善于唐,是古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標志。這一制度為后世基本沿用;
    ②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
    ③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繁榮;
    Ⅱ.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的區(qū)別:
    ①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集行政、軍事、監(jiān)察于一體,家國不分;三省六部是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
    ②前者丞相擁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后者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權力單一,相互制衡;六部尚書由尚書省宰相領導,分工明確。
    2、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形成于奴隸社會時期的西周,以井田制為基礎,受封諸侯在領地內(nèi)享有行政、軍事、經(jīng)濟的獨立性,其義務是向周王納貢,拱衛(wèi)王室。作用:擴大了西周疆城,加強了井田制,維持了諸侯國的相對獨立。
    (2)郡縣制:戰(zhàn)國時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朝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由皇宰任免,不能世襲,在經(jīng)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たh制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
    (3)郡國并行制:漢初為維護劉家于下,實行郡國并行制,同姓王侯在地方逐漸形成割據(jù)勢力,尾大不掉。漢武帝頒“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問題。(二者作用?)
    (4)行省制度:為加強對遼闊疆土的統(tǒng)治,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設行中書省隸屬中書省,行省長官稱“平章政事”,行省制鞏固并發(fā)展了中央集權制,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為后世沿用。明初廢行省,設三司,但基本保留行省制度的架構,貴州成為省級行政單位。清朝設有25個省級行政區(qū)。
    認識: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嚴密: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權的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監(jiān)察和考核。
    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沿革
    (1)奴隸社會:官位均由貴族、大夫和士以血親世襲,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2)戰(zhàn)國時商鞅變法按軍功授爵,觸及了奴隸主貴族的既得利益。
    (3)漢代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征召。以察舉為主,前期重“孝”、“廉”(即德才兼?zhèn)?;后期看重門第、族望,由此形成門閥士族;三國曹操“唯才是舉”。
    (4)科舉制:意即分科選拔官吏。歷朝所開科目雖多,但士人所趨,唯 “進士”科。北宋王安石開設“明法科”,清末戊戌變法開增“經(jīng)濟特科”(云南歷史上唯一狀元袁嘉谷即中此科)。
    士族衰落、庶族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實行。隋文帝開科取士,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代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太宗時以進士、明經(jīng)科為主,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玄宗任用高官主考。北宋發(fā)展:科考分鄉(xiāng)試、省試(明清稱會試)、殿試三級,省試由禮部主持,殿試是省試的復試,由皇帝主持,舉人通過殿試稱為進士;科目減少,名額增加,實行糊名法;王安石變法時廢明經(jīng)諸科,進士科不考詩賦,??冀?jīng)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悸闪?、斷案。明清:以八股取士,趨于僵化,1905年清末新政正式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意義:它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門閥,擴大了官吏來源;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zhì);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因此,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認識:(1)古代選官標準由血緣、財產(chǎn),逐漸發(fā)展到才學,趨向公平、客觀;(2)歷代統(tǒng)治者都重視選官制度的完善和嚴密,目的在于將社會各階層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體系中,維護****主義中央集體權制度;(3)科舉制在唐宋時,以積極作用為主,明清時日趨僵化(聯(lián)系《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對科舉制的諷刺),但在近代被西方借鑒,成為今天的公務員制度。
    三、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與法制
    1、監(jiān)察:秦朝設御史大夫監(jiān)察中央官吏;漢代設刺史監(jiān)察地方官員;北宋派通判監(jiān)督知州;元朝設立御史臺;明朝在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監(jiān)察和司法,同時,明朝還設立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特務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監(jiān)視官民,充當“秘密警察”。
    2、法制:戰(zhàn)國韓非提出“以法為本”、“法不阿貴”的思想,有利于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秦朝建立后,頒布《秦律》體現(xiàn)地主階級的意志;北宋時將死刑核準權收歸中央;明朝初年,制定《大明律》,主張“重其重罪、輕其輕罪”(體現(xiàn)罪刑一致原則,是法制的進步),增加經(jīng)濟立法,體現(xiàn)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對法制建設的要求。
    四、文化****政策
    秦:焚書坑儒,鉗制思想。
    西漢:提倡大一統(tǒng),神化皇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明:八股取士,束縛思想,培養(yǎng)奴仆。清:大興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