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靜”“悲涼”為題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形成對比。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下面,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將為您帶來“故都的秋賞析”,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更多內(nèi)容盡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
故都的秋賞析1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tài)”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fēng)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語言清新淡遠,蘊含著色彩感和韻律美,體現(xiàn)了郁達夫散文的獨特個性和美學(xué)價值。
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tǒng)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個特色。
色彩,作為美學(xué)上的概念,具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帶有自身的某種色彩,我們不妨稱它為客觀色彩;客觀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來,它的色彩便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稱它為主觀色彩。這兩種色彩在郁達夫的筆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表現(xiàn)。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說人的情感隨外物變化而變化,春景使人暢懷,暮秋令人感傷。具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語句,《故都的秋》中,還有很多: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
如果說用“細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勉強有點客觀性的話,那“清閑”“落寞”則完全是主觀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dāng)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在評論古人悲秋時,文章寫道: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將上述富有主觀色彩的詞語匯集起來:清、清閑──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細膩、幽遠──幽靜深邃,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蕭條──蕭條凄涼,這是秋的“悲涼”。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畫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優(yōu)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創(chuàng)造詩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對客觀生活的描繪中完成,郁達夫卻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觀色彩稱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讀者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和一定的鑒賞能力才可完成的話,那么,也可以把《故都的秋》對客觀色彩的描繪稱為“自然的再現(xiàn)”,它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這篇散文,對于自然風(fēng)物,既沒有濃妝艷抹的涂飾,也沒有對色彩層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點染,便把自然力賦于北平秋天的種種神韻和盤托出給了它的讀者,既映襯出秋的底色,又和諧著文間的基調(diào)。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淡中略帶一點“野味”的情調(diào),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質(zhì)樸美和原始美。從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筆而至的點綴,其實作者對色彩的選配是頗具匠心的。這幅畫面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紅、黃、橙等“熱色”,就破壞了主觀色彩的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沖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風(fēng)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審美觀點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反映。
再看對棗樹的描寫:
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
這節(jié)是以棗子顏色的變化,來寫季節(jié)特征的,是從動的角度描繪色彩的。讀者可依靠文中色彩的細微變化展開想像,從而認識事物。很顯然,前面的畫面是由空間的若干色點來組成的。棗子由淡綠到微黃再到紅完,無疑是一條線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學(xué)上的光譜圖,輕度的差異都能分辨出來。若不是對事物觀察得細致,感觸得入微,是難以如此準確表現(xiàn)出來的。
《故都的秋》像一塊晶瑩的玻璃,還透射出了一些不曾著色的顏色,請看: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
上面幾句,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色彩的詞句,但由于作者將一些具有某種色彩的特征性事物展示給了讀者,讀者可以根據(jù)作品的藝術(shù)境界,加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給事物“補”上它的色彩(客觀或主觀的)。不是嗎?透過上面的敘述,人們會在腦海里呈現(xiàn)出金燦燦的陽光和枯黃的小草的形象;看到沙塵灰土的飛揚,讀者也會和作者一樣,生出“朔風(fēng)動勁草,邊馬有歸心”的冷落荒涼的悲感。文章的內(nèi)容也在不斷地向內(nèi)部開拓,逐漸顯示出它的深度。再如“廿四橋的明月”“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也同樣具有這種特征。
韻律感和音樂美,在《故都的秋》中表現(xiàn)得比較強烈。韻律本是詩歌的專門術(shù)語,這里借以揭示這篇散文的詩意美。
關(guān)于散文的自然韻律,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二集·導(dǎo)言》里,作過明確的闡述。他說:“在散文里,那種王漁洋所說的神韻,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講,專指廣義的自然韻律……卻也可以有;因為四季的來復(fù),陰陽的配合……無一不合于自然的韻律的?!边@就是說,自然萬物的運動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某種規(guī)律和節(jié)奏,這便是一種自然的韻律,作為描繪自然風(fēng)物的散文,自然是可以具備這一美學(xué)特征的。郁達夫?qū)憽豆识嫉那铩窌r,正是為“良友”圖書公司編選散文二集的前夕,因而這篇作品是較好地體現(xiàn)著這種藝術(shù)主張的。
先看作品對秋雨的描寫: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再看對槐樹的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fēng)、落雨、云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jié)奏融化在平靜細膩的描繪中。王漁洋所說的“神韻”也巧妙地蘊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蘊藉在“微細柔軟”的落蕊里,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里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jié)構(gòu)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jié)構(gòu)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奥?màn)“潤”(rùn)“淡”(dàn)聲調(diào)相同,前后兩字又葉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
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一個修飾語用得有力,其結(jié)果不但被修飾的詞,而且連動詞甚至插入語也顯得十分強勁有力。”(《論創(chuàng)作》)由于《故都的秋》里很多詞語具有這個特點(如上文的“潤”“淡”等),讀起來顯得很有節(jié)奏。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作者把這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fù),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dāng)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的秋賞析2
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淺,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qū)懙摹豆识嫉那铩罚ㄟ^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風(fēng)姿,獨特的彩色,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
(一)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墻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作者先景后情、景中寓情,閑閑散散地讓讀者體味到:的確,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但故都,也“Golden 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那“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作者如此淋漓盡致地繪秋景、譜秋聲、攝秋實,真實地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的感情。作者有意要讀者了解,富于個性的故都的秋色秋聲,更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秋意,更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秋味,以及由諸多成分糅合而成的深情。作者的筆調(diào)是那樣明快、清新,又是那樣含蓄、深沉。
《故都的秋》中的這“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像某些詠秋之作那樣鋪陳許多古剎勝跡,也沒有傳統(tǒng)的帶有“秋”色標記的陳詞套語,而是通過平凡的詞句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與秋味。在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內(nèi)外,就在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雖然在回憶中點數(shù)了“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故都勝景,但作者著力描繪的是存在于千家萬戶之中的秋姿、秋聲、秋意與秋實,這就使文章的主題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強而議論成分又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對于“秋”的形態(tài)、神韻的著筆,目的在于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熱忱地愛故都,愛故都的人民,愛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弊髡叩膼蹏?、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的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讀完全文,我們的確感到:“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闭\然,南國的“秋”,也是“清”“靜”“悲涼”的,只不過欠“特別”罷了,作者本人當(dāng)時不正處在這“清”“靜”“悲涼”之中嗎?
(二)
《故都的秋》的確是“清”“靜”“悲涼”的。作者為了通過故都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傳遞他獨特的秋味、秋意、秋情,著意調(diào)動了以下一些表現(xiàn)手法,在運思謀篇、遣詞造句、文筆風(fēng)格以及記敘、描寫、議論與抒情的結(jié)合上表現(xiàn)了獨特的色彩。
1.烘托、對照手法。作者除了直接敘描故都的“秋”外,著意以南方的“秋”為寫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襯出故都秋的濃度與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過關(guān)聯(lián)詞如“但”“或”“可是”“并且”等連詞和“也”“更”“都”“總”等副詞將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進行類比,或以正襯反,或以反顯正,或肯定中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強肯定,動用多種句式從側(cè)面顯示出了故都秋的“量”與“質(zhì)”的特色來。表面上,作者好像閑情信筆;而實際上,作者正是通過這間接手法將讀者引入秋的里層,去體會那故都的秋味,去領(lǐng)會那故都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2.復(fù)沓、跌宕手法。讀過《故都的秋》,難免有這種感覺:這是詩式的散文,還是散文式的詩?其實,作者是飽含詩情寫散文的。我們讀這篇寫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快感,這不正是“詩”的功力嗎?作者賦予《故都的秋》以滿腔的激情,無論禮贊或哀憐,無論熱烈或悲涼,我們總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這種表達效果的產(chǎn)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復(fù)沓、跌宕手法的運用。
這種反復(fù)詠嘆的手法雖淵源流長,但用在現(xiàn)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處,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如,對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這個抽象的“觸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寫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dāng)然,本文最主要的復(fù)沓、跌宕還不在于具體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過“旋律”和“情味”,反復(fù)撥動讀者對于“秋”的宏觀與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了敘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fā)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tǒng)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通過讀者的美感經(jīng)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3.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fēng)格。能否這樣說,《故都的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作者的閑情漫話。從開篇到結(jié)尾,這里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jīng)“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如在選擇搭配詞語上,作者似乎是很灑脫地從生活中揀來的,平凡極了;可是它們又是那樣精當(dāng),搭配在一起就再也無法拆開了。名詞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配搭得勻稱和諧,最能調(diào)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xiàn)實中無處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揀來配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
再如動詞與形容詞,作者是很注意它們的表現(xiàn)力的,盡管作者是精心選擇與搭配的,但讀者卻感到一種純樸自然的美。看那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我們南國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這里的動詞、形容詞所代表的動態(tài)、特征就在讀者的周圍,所以感到平易親切、酣暢明快。在句式的選擇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長短相間;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既典雅、又灑脫的風(fēng)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從中外文人學(xué)士對“秋”的那種“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引導(dǎo)讀者領(lǐng)略“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著筆鋒一轉(zhuǎn),來了一大段對“南國之秋”的速寫,以映襯“北國之秋”的特色。這段“速寫”中運用了多種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為主,雅俗熔于一爐,特別能代表作者的語言風(fēng)格。
“一語天然萬古新,去掉豪華見純真?!鼻逅鲕饺?,閑筆出真情。這些話概括《故都的秋》的語言特色,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故都的秋賞析3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
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xiàn)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xiàn)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jié),又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lián)系又無必然聯(lián)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shù)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
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為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故都的秋賞析4
《故都的秋》主要寫作方法是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繪景色用描寫的方法,如“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牽?;ǖ乃{朵”,“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等;寫游蹤用記敘的方法,如“從杭州趕上青島”“從青島趕上北平”這是記游蹤,它是游記的一個必備因素和特點;開發(fā)深味用議論筆調(diào),如“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將抒情滲透在敘事、寫景、議論之中,如“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不用濃墨重彩,一篇《故都的秋》滿寫著贊美、眷念的韻味的和幽遠、落寞的情懷。故都的秋早已都被作者涂抹了一層清、靜、悲涼的色彩。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究竟在哪里呢?在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蟬的殘鳴中,在秋雨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京韻的互答時。
在現(xiàn)實的人生里,作家的內(nèi)心被過早地投下了憂郁、落寞的陰影。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境、秋味兒,被鮮明地籠上了一層郁達夫式的主觀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沒有因為作家的情感體驗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牽牛、槐樹的落蕊,秋蟬的鳴叫,還有那秋風(fēng)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將再現(xiàn)了故都之秋的韻味。
請注意,“色”“味”二字是貫穿《故都的秋》的內(nèi)在線索。全文各段落層次的描述,都是以“色”“味”二字為著眼點,開頭寫故都之行的目的是為了領(lǐng)略北京秋天的色和味;兩次寫江南之秋,意在說明它的秋色淺、味淡;中間文章的主要部分,前一半描繪故都秋的濃烈,后一半議論故都秋味深。結(jié)尾寫自己留戀故都秋天的濃色、深味。抓住了色、味二字,就探得了全文的內(nèi)蘊。
應(yīng)該說,感情抒發(fā)至此已是淋漓盡致,該戛然而止了,然而作者情猶未盡,繼而將感情陡然升華到令人意想不及的頂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夾敘夾議的手法,使秋意、人意迎面撲來,足以令不曾到過北國的人們愿不遠千里一睹這故都之秋了!
《故都的秋》的結(jié)構(gòu)形式,猶如紡錘形狀,總起開卷顯示,分段寫盡故都之秋的風(fēng)姿、神韻,結(jié)尾妙筆收篇,突出題旨。
故都的秋賞析5
在這篇文章中,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guā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但是,雖然在表面上它們沒什么關(guān)系,作者卻巧妙地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將作者心中故都的秋烘托得更加感人,將秋色,秋意,秋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對秋的描寫是這樣的:“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句話中“清”、“靜”和“悲涼”就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總的評價,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調(diào)和底色,為全文涂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總的來說可分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
五幅秋景圖就更加具體地突出了秋的“清”、“靜”和“悲涼”,達到了文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并且在文中,作者還多次提到南國的秋,在作者的心中,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故都的秋是清、靜和悲涼,而南國的秋是慢、潤和淡,以此此來襯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和濃郁,色彩濃重和天之高遠,使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兩地的秋,作者從飲食文化上作了比喻,“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這形象地說明了兩地秋最大的區(qū)別是:味。
在最后的一段中,作者寫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边@表達作者對秋的執(zhí)著,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雖然作者當(dāng)時是處在國民黨的恐怖統(tǒng)治。這一句也是作者感情最真實的流露,總領(lǐng)了全文的感情,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秋的熱愛!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zhèn)?、情景交融的好散文。關(guān)于其中心,課文自讀提示和教參都作了明確的分析和界定,認為“文章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渾然一體”,“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fēng)物,抒發(fā)了向往、眷戀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并且,為了增進學(xué)生對此的理解,自讀提示和教參還注意聯(lián)系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指出了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個人生活背景。
其實,郁達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當(dāng)時的背景有關(guān),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運和性格情趣有關(guān),還跟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悲秋情結(jié)有關(guān),當(dāng)時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兩點作些補充性的聯(lián)想與闡釋。
一、 身世命運和性格情趣
作家贊美自然風(fēng)物,抒發(fā)情感 ,其格調(diào)無非是熱烈高亢、平和淡遠和憂郁低沉三者之中各 有選擇側(cè)重而已。而郁達夫偏偏持最后一種心態(tài)來描繪故都秋色,這和他的身世命運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開的。作為一篇以真實為內(nèi)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這種清靜悲涼心境和郁達夫一生的身世命運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緊密相連的。
首先,從身世命運來看?!坝暨_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xué)》“郁達夫”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86版),后來又經(jīng)兩度婚姻失敗(先與結(jié)發(fā)妻孫荃,后與王映霞。作者注),再有兩次喪子之痛(見郁達夫散文《一個人在途上》《記耀春之殤》),此外,郁達夫生活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先后目睹了晚清腐敗、軍閥割據(jù)的社會現(xiàn)實,親自經(jīng)受了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懾(1933年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上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xiàn)消沉即由此而來。作者注),最后親歷抗日烽火,在南洋為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這樣的一生,是悲涼的。
其次,從性格情趣來看,他的身世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憂傷壓抑的性格,從而影響著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情趣傾向。他在親撰的系列自傳中說:“兒時的回憶,誰也在說,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經(jīng)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xiàn)在還在緊逼著我。”又說:“又因自小就習(xí)于孤獨,困于家庭的結(jié)果,怕羞的心,畏縮的性,更使我的膽量,變得異常的小。”少年時代就沉浸在“水一樣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達夫自傳》,江蘇文藝96版)日本十年留學(xué)生活,使郁達夫的性格繼續(xù)生長發(fā)育著,自傷之中又添了對國家民族的憂慮及由此而來的自卑感,這一點,在他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有明顯流露,如小說集《沉淪》和《蔦蘿集》,都充滿了感傷情緒乃至帶有頹廢色彩。
他在1920年寫給新婚妻子孫荃的一首詩中說:“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xué)晚蠶。一樣傷心悲薄命,幾人憤世作清談。何當(dāng)放棹江湖去,蘆荻花間結(jié)凈庵?!逼鋵?,作者這時才24歲?;貒?,他說:“1922年,在日本的大學(xué)畢了業(yè),回國來東奔西走,為饑寒所驅(qū)使,竟成了一個販賣知識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對我的態(tài)度改變了,我的對于藝術(shù)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說我是一個頹廢者,一個專唱靡靡之音的秋蟲?!?《〈雞肋集〉題辭》)為了更明確地顯示郁達夫這種性格情趣,我們不妨來看在1923年寫的《還鄉(xiāng)后記》(《郁達夫散文全編》浙江文藝90版)中的一段文字:
“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著,階前屋外有幾點雨滴的聲音,那么圍繞在我周圍的空氣和自然的景物,總要比現(xiàn)在更帶有些陰慘的色彩,總要比現(xiàn)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點,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邊。最好是秋風(fēng)涼冷的九十月之交,葉落的林中,陰森的江上,不斷地篩著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殘的蘆葦里,雇了一葉扁舟,當(dāng)日暮的時候,在送靈樞歸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個人,棺里臥著的若不是我寢處追隨的一個年少婦人,至少也須是一個我的至親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黃昏江上,雨聲淅瀝的蘆葦叢中,赤了足,張了油紙雨傘,提了一張燈籠,摸到船頭上去焚化紙帛?!?BR> 這一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陰冷凄涼。
當(dāng)然,郁達夫也有激進之時,1926年他撰《廣州時事》揭露時弊,后來與魯迅合編《奔流》,直至于1930年加入“左聯(lián)”。(最后的從事抗日是更為人所知的)但他在1933年移居杭州(如前文所述),性情一仍其舊,從而在1934年寫下《故都的秋》這樣一篇散文,是很好理解的;這篇文章蘊含的情感,與他一生的身世命運及性格情趣也是很相符的。
二、 中國文人傳統(tǒng)的悲秋情結(jié)
唐人劉禹錫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二首》)這只是偶唱反調(diào)而已,其實,反觀歷代中國文人的著述,可知他們寫秋,確實是多為“悲寂寥”的。無論是屈原寫“ 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杜甫寫“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還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扣舷而歌”,言說人生歲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國維還寫詩說:“苦覺秋風(fēng)欺病骨,不堪宵夢續(xù)塵勞?!?《靜庵詩稿·塵勞》他們在耳聽秋風(fēng)蕭瑟,目睹木葉飄零之際,總是難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嘆家國,一想到韶華逝去,往往念及個人、國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業(yè)卻難成,內(nèi)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圖景。這一種傷逝情懷,是人類永恒性的悲哀,傳統(tǒng)文人們由此習(xí)慣性地形成了一種悲秋情結(jié),即便是曠達如蘇軾,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罷了。
郁達夫作為一個現(xiàn)代文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tǒng)文人的積習(xí)”,于是,當(dāng)他寫故都之秋時,就自然地承襲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悲秋情結(jié)。(亦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xué)》“郁達夫”條)
關(guān)于這一點,《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明顯的例證,下面舉出三處,略作分析。
一是寫北國槐樹的落蕊。作者細膩地描繪了掃街的掃這一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的情狀,并說“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為何覺得落寞呢?因為他由槐樹落蕊而想起了“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也就是說他內(nèi)心此時正彌漫了傳統(tǒng)的悲秋情緒,這正是文中所謂“深沉的地方”。
二是在寫槐樹落蕊后,寫“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一節(jié)。他為什么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對動植物這種“生命悲劇”,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文人,心中怎會不聯(lián)想到自身的悲哀呢?而且,寫秋蟬殘聲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中的“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西陸,指秋天。玄鬢影,指蟬。作者注),就是再也明顯不過的例子。
三是文中的議論部分。在這里,作者不僅承認“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而且還舉出了“秋士的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例子,同時指出“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的事實,最后歸結(jié)出凡“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這一句中心性話語。如果說作者開始寫槐樹落蕊時的落寞還只是“潛意識下的”,那么這一段議論則已升至意識層面了。
以上三處,說明作者自身就是很著意地表現(xiàn)這種傳統(tǒng)的悲秋情結(jié)的。
最后我再指出一點,對于《故都的秋》這樣一篇文章,對于這一種清靜悲涼的心境,乃至對郁達夫,對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悲秋情結(jié),也許有人會認為析之太細對中學(xué)生是不適當(dāng)?shù)摹F鋵?,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傳》)的傳統(tǒng),所謂天行有常,春秋代序,意識到這一點,從而更加奮發(fā)進取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不過這已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