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讓人印象深刻的文章,羅布泊,原本是非常美麗的仙湖,如今卻消逝了,成了荒漠,讓人倍感惋惜。接下來,出國留學網為您帶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更多精彩讀后感盡在出國留學網,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閱讀。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1
上完這節(jié)課我覺得有如下收獲:
1、分析一篇文章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方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特別是比較長的文章,如果讓學生在讀之前不及時的從文章的題目中捕捉到正確的信息,不利于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
2、語文課堂上要重視朗讀的訓練。新課改中體現了教師要精講,對于學生來說,我們需要的是有效的課堂活動,我認為初中階段語文學科來說最有效的課堂活動,就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讀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覺得學生回答問題非常踴躍,可是我對如何安排學生發(fā)言做的不好,學生的發(fā)言顯的有些亂,重復發(fā)言多。
2、文中留給學生拓展的時間少,比如:我們應該如何做,做一個環(huán)保人士,讓大家找,我想:對同學們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這個時間有點短。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兼有新聞作品敘述上的真實性與文學作品敘述上的藝術性,這對學生欣賞本文提出了挑戰(zhàn)。我在備課初把這一點作為教學難點去處理,打算結合課下對本文的一句介紹——本文獲2001年度最佳報告文學作品這一榮譽。來引導學生對本文語言表達及材料安排上的特點進行概括。教學重點我確定為探究羅布泊的前世今生,以及羅布泊之所以消失的原因,還有體會本文明確的情感傾向。打算用一到兩個課時完成對課文的教學:先整體把握文意,然后突破重難點,最后拓展歸納。如果第一課時不能完成任務,就將難點突破與拓展歸納放到第二課時進行。
在第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解讀題目,啟發(fā)他們審視題目,挖掘題目里面隱含的信息。學生找到了三點信息:
第一、羅布泊是一個湖,根據是“泊”字和“湖”字;
第二、羅布泊非常美麗,是人間仙境,根據是“仙”字;
第三、羅布泊的美麗已經蕩然無存了,根據是“消逝”二字。
查現代漢語詞典,對“消逝”一詞的解釋是:動詞,消失的意思。用消逝一詞,其實也隱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即作者對美如仙境的羅布泊的消失倍感痛心。題目里面隱含著的信息何其大!
接下來,我又讓同學們面對題目發(fā)問,提出自己想明確的一些困惑。學生積極相應,主要提出了一下困惑:
第一、羅布泊為什么被稱為“仙湖”?
第二、羅布泊現在是什么樣子?
第三、羅布泊是怎么消逝的?
這三個問題基本上涵蓋了本文的內容要點,第一個問題可以轉換為“原來的羅布泊是什么樣子的?”
接下來,我告訴他們他們所想知道的答案全隱藏在課文中,調動他們閱讀文章的積極性。在他們開始閱讀之前,我提醒學生邊閱讀,邊用筆畫出文中的疑難字詞,并畫出自己所找到的與以上三個問題相關的答案信息。學生開始投入到全身心的閱讀過程當中。
在讓學生寫出文中疑難字詞后,我讓他們談出他們所找到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并適當板書整理。學生對文中描寫羅布泊的原來和現狀的句子和詞語很容易就找到了,我引導他們先概括羅布泊的今昔景觀特點,然后再引導他們尋找羅布泊的今昔稱呼變化。學生很容易就明確了答案:
羅布泊過去的景觀——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熱鬧繁華、美麗、水面像鏡子一樣、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他小鳥歡娛地歌唱著……
羅布泊曾經的稱謂——仙湖、生命綠洲。
羅布泊如今的狀貌——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夏季氣溫高達70℃。羅布泊,天空中不見一只鳥,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
羅布泊如今的稱謂——死湖、干湖。
這樣以來,今昔對比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強烈的視覺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羅布泊怎么消逝的?這就自然過渡到對第二個問題的探究。學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導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個村莊的310戶村民逃離家園,耕地廢棄,沙化擴展。
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著增加。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找出與羅布泊類似的悲劇還有哪些。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青海湖與月牙泉的事例。我啟發(fā)他們思考明確:青海湖與月牙泉的水位與水域面積都在急劇下降和減少。這也說明了人們破壞環(huán)境的普遍性。
至此,對教學重點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實,這是不應該疏忽掉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在對羅布泊今昔對比的探究之后,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的心理變化,并引導學生閱讀文中描寫羅布泊現狀的有關段落,找出飽含情感的語句進行討論明確。教師適當引導,作者的情感傾向是很明顯的——全文充滿痛惜之情,為羅布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而痛惜,為人們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劇而痛惜。
這一遺憾只能留待第二課時解決了。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3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jié)課上下來,可謂是有喜也憂。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jié)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于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于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為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后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三、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夠恰當。等到我真正的上這一課后,才發(fā)現我曾經的自以為是。為了不像別的老師那樣干癟的進入到課堂主題,想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我設置的講夢話,學生難以理解,且關系好像不大,反而為后面教學走了彎路。其實,我下來之后也看了網絡上有很多很妙的導入都是值得借鑒的。如一位老師朗聲詩歌《羅布泊今昔》——
樓蘭女郎/有著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臉/映亮羅布泊渙渙的春水/胡楊樹像茂騰騰的小伙子/卻羞澀地撩不開她的面紗……
樓蘭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羅布泊的夢里/羅布泊把渙渙的春水/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把所有的美麗/留在了黑色的文字里……
引導學生對比賞析導入新課,就是不錯的做法。
四、朗讀缺乏層次性。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22段時出現的過錯就很明顯。
——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當一個學生讀完這段話后,我便問:“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來讀?”他回答后我馬上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讀完后緊接著找了幾個同學來讀??磳W生讀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賞析本段,賞析完畢后,馬上又提問:“這一段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結果學生又讀了好半天,就這一段浪費了近乎十分鐘。課后想來,這個細節(jié)處理得不好,其實,一學生讀完后,就可以從字詞入手賞析,從而深化到情感朗讀上。而無需讓學生做那么多的無用功。
“新的語文教材,加強了給學生審美體驗、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選入。這一鮮明的變化,其實也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教育要在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人文性,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于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標準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既重認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閱讀目標上,應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強化感受性,強化體驗性。”縱觀全課,我在新課標的把握上還欠缺很多,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多。對于“少教多學”這一理念實踐的還不太好,后期須待繼續(xù)努力。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4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過,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fā)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我做了精心的設計: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huán)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的為學生著想,單純的讓學生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才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這說明通情才能達理,達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理解文學作品所要傳遞的情感之后,教師應以富有情感的生動語言,再現作品所要表達的情境。使師生雙方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當然我在課堂上還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由于自身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不能給學生太多,不能給學生精確的引導,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自己,首先,在課前充分準備,其次,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5
1.本色入題是對此文最好的選擇。因為這篇文章的文題中包含了很豐富的信息:羅布泊消逝前曾經是怎樣一個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樣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這些信息學生在解題中應該都能從文章題目中捕捉出來,可能形不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信息鏈,教師就要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者的作用,因為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沿著這些問題展開就可以以一線帶全篇,也把學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題之后用投影展示羅布泊的相關圖片,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中印證文題給我們提供的有效信息,這樣設置情境會更利于學生對文本的認真閱讀。
2.在閱讀中教師不要過多的指手畫腳,而要讓文本自己說話。在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除了引導學生做“勾畫圈點”標注出自己在閱讀中的疑問之外,不設置牽制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因為在解題之后學生會自覺的帶著疑問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和解決問題,也可能會讀出新的問題,在今天這樣一個閱讀缺失和閱讀去個性化的背景下,有時候這種素讀,也就是靜心本色的閱讀,更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讓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3.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學生自主探究后,我設立了讓學生將圈點勾畫的疑難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小組內仍解決不了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討。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質疑環(huán)節(jié),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讀賞析之前,因為我發(fā)現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和思考的廣度深度往往超過我的預期,而他們質疑比較集中的問題往往是教學的難點,教學重難點由學生自己找出并解決比教師預設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更有價值。當然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就要由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小組學習和質疑解疑更有意義,這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把學生的思考由窄處引向寬處由淺處引向深處,把偏離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