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由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編輯:
全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
一、自治區(qū)(5個)
內蒙古自治區(qū) 1947-5-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1955-10-1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1958-3-5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1958-10-25
西藏自治區(qū) 1965-9-1
二、自治州(30個)
省份 | 自治州 | 州府 | 主體民族 | 設立日期 |
---|---|---|---|---|
吉林 |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 延吉市 | 朝鮮族 | 1952.9.3 |
湖北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恩施市 | 土家族、苗族 | 1983.8.19 |
湖南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吉首市 | 土家族、苗族 | 1957.9.20 |
四川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馬爾康市 | 羌族 | 1953.1.1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康定市 | 藏族 | 1950.11.24 | |
涼山彝族自治州 | 西昌市 | 彝族 | 1952.10.1 | |
貴州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凱里市 | 苗族、侗族 | 1956.7.23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都勻市 | 苗族 | 1956.8.8 |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興義市 | 苗族 | 1982.5.1 | |
云南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楚雄市 | 彝族 | 1958.4.15 |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蒙自市 | 彝族 | 1957.11.18 | |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 文山市 | 壯族、苗族 | 1958.4.1 | |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 景洪市 | 傣族 | 1953.1.24 |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大理市 | 白族 | 1956.11.22 |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芒市 | 景頗族 | 1953.7.24 | |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 瀘水市 | 傈僳族 | 1954.8.23 | |
迪慶藏族自治州 | 香格里拉市 | 藏族 | 1957.9.13 | |
甘肅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 回族 | 1956.11.19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 藏族 | 1953.9.30 | |
青海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共和縣 | 藏族 | 1953.12.6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海晏縣 | 藏族 | 1953.12.31 |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德令哈市 | 蒙古族、藏族 | 1954.1.25 | |
黃南藏族自治州 | 同仁縣 | 藏族 | 1953.12.22 |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瑪沁縣 | 藏族 | 1954.1.1 | |
玉樹藏族自治州 | 玉樹市 | 藏族 | 1951.12.25 | |
新疆 |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伊寧市 | 哈薩克族 | 1954.12.27 |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 博樂市 | 蒙古族 | 1954.7.13 |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昌吉市 | 回族 | 1954.7.8 |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庫爾勒市 | 蒙古族 | 1954.6.23 | |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 阿圖什市 | 柯爾克孜族 | 1954.7.14 |
1.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qū)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于東經(jīng)102°41'一103°40',北緯34°57'一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側丝?98.67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6人。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后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zhèn),享有“河湟雄鎮(zhèn)”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qū)。
臨夏回族自治州共轄五縣一市兩個自治縣,即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康樂縣、和政縣、廣河縣、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共13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自治州首府設在臨夏市。
2.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全國30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境內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區(qū)在3000米以上。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氣溫1.7℃,沒有絕對無霜期。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轄七縣一市,共9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664個行政村。州內有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總人口68.90 萬,其中藏族35.1萬,占總人口的51%;農(nóng)牧業(yè)人口58萬,占總人口的84.18%。
甘南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離內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民族特色濃郁,風土人情獨特,被譽為“中國的小西藏,甘肅的后花園”。境內有豐富的畜牧、旅游、水電、礦產(chǎn)、藏藥及山野珍品,是甘南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有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蓮花山和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撇菰?、黃河首曲、大峪溝、沙灘森林公園等幾十處優(yōu)美的自然景區(qū);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夏河拉卜楞寺、卓尼禪定寺和碌曲郎木寺等121座藏傳佛教寺院;有天險臘子口、俄界會議遺址和甘加八角城等二十多處歷史遺址;有香浪節(jié)、曬佛節(jié)、采花節(jié)、花兒會、插箭節(jié)等幾十種民俗節(jié)慶活動,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可開發(fā)的特色旅游景點150多處,旅游業(yè)發(fā)展前景廣闊,正在打造成為全州新型支柱產(chǎn)業(yè)。甘南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和重要的水源補給區(qū),水能資源得天獨厚,黃河、白龍江、洮河、大夏河四條河流及其120多條支流縱橫全州,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61.37萬千瓦,占全省水能總蘊藏量的21%,可利用量215.86萬千瓦,目前僅開發(fā)利用18.18%。地下礦藏貯量豐富,現(xiàn)已探明有金、銅、鐵、銻、硅石、鉛、鋅等各種礦產(chǎn)地270處,探明礦種24種,其中14個礦種貯量居全省前五位,黃金產(chǎn)量居全省第一位,礦產(chǎn)潛在經(jīng)濟價值100多億元。甘南擁有天然亞高山草甸草場408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848萬畝,80%的天然草場聯(lián)片集中,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場中自然載畜能力較高、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場,理論載畜量達620萬個羊單位。甘南有林地1382萬畝,占全省森林資源總面積的30%,森林蓄積量占全省總量的45%,是甘肅省重要的林區(qū)之一。林區(qū)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和藥材、山珍野菜等植物資源,開發(fā)潛力很大。
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巴音郭楞系蒙語,意為富饒的流域。巴州地處新疆東南部,全州行政面積48.27萬平方公里,現(xiàn)轄庫爾勒市和焉耆、和靜、和碩、博湖、尉犁、輪臺、若羌、且末八縣,首府庫爾勒市是新疆正在規(guī)劃建設中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境內還有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二師所屬的17個農(nóng)業(yè)團場和4個工程團以及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南疆鐵路辦事處、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等中央、自治區(qū)單位。
巴州位于新疆南北疆的結合部,是進入南疆的門戶,具有“承北啟南”的特殊地位,新疆境內的7條國道有5條穿越巴州,南疆鐵路橫貫全境,民航與北京、烏魯木齊等地通航,庫爾勒機場現(xiàn)已正式通航;礦產(chǎn)眾多,蘊藏量大。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產(chǎn)有蛭石、石棉、鉀鹽、煤炭、紅柱石、花崗巖、黃金、玉石等54種,其中:蛭石遠景儲量12億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2%,石棉儲量6334萬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30%。初步探明,羅布泊鉀鹽礦遠景儲量5.04億噸,占全國保有儲量的54.7%,已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兩大鉀鹽生產(chǎn)基地之一,現(xiàn)正在進行工業(yè)開發(fā)。紅柱石、花崗巖、菱鎂礦、石膏、錳、陶瓷粘土的資源儲量在新疆居首位,都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巴州還是中國四大名玉一昆侖玉的主產(chǎn)地;文化底蘊厚重。巴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西域36國中有11國在巴州境內,樓蘭古國曾盛極一時。公元前60年,西漢政權在今輪臺縣境內設置西域都護府,統(tǒng)轄西域軍政事務。公元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流域回歸祖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歸歷史文化;水土光熱資源開發(fā)潛力巨大。具有發(fā)展現(xiàn)代化規(guī)模農(nóng)業(yè)的條件。巴州屬暖溫帶和中溫帶大陸性氣候,非常適宜糧食、棉花、工業(yè)番茄、瓜果、甘草、麻黃草等多種作物生長。馳名中外的庫爾勒香梨,被譽為“果中王子”,多次榮獲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博覽會金獎,已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原產(chǎn)地商標。全州有可開墾荒地4300多萬畝,其中優(yōu)質荒地2100多萬畝;大小河流50多條、湖泊60多個,其中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水域面積1100平方公里。全州地表水年徑流量106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62億立方米,目前地表水資源利用率不到30%,開發(fā)潛力巨大;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種類齊全。全州旅游資源基本類型有53種,占全國的70.6%、新疆的85.5%,并擁有23項全國之最。草原風光、沙漠胡楊、碧藍湖泊、巍峨高山、神奇峽谷、文物古跡等景色既具有西部粗曠豪放的雄渾氣勢,又不乏江南水鄉(xiāng)的細膩與恬靜。目前,博斯騰湖金沙灘旅游度假區(qū)、阿洪口旅游風景區(qū)已被評為國家首批3A級旅游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正在成為巴州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
4.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準噶爾盆地西南邊緣。地理位置東經(jīng)79°53'-83°53',北緯44°02’-45°23',東西長31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總面積為2.7萬平方公里。東部與塔城地區(qū)相連,南部與伊犁地區(qū)相依,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385公里。
博州成立于1954年,轄博樂市、溫泉縣、精河縣、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區(qū)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五師及所屬11個團場,州政府所在地博樂市。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工兵團奉命進駐精河、博樂兩縣,1953年建新疆建設兵團農(nóng)五師。1954年7月13日,依據(jù)蒙古族在博爾塔拉的歷史地位和人口狀況,成立了專署級的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區(qū),首府設在博樂縣城,轄博樂、精河、溫泉三縣。1955年2月20日,改“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區(qū)”為“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84年始設州、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1985年撤銷博樂縣,成立博樂市。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有35個民族成份,蒙古族是自治民族。全州總人口42.43萬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占33%,超過萬人的少數(shù)民族有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
5.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州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位于北緯43°20'—45°00',東經(jīng)85°17'—91°32',處在新疆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率先發(fā)展的天山北坡經(jīng)濟帶的核心區(qū)域。
昌吉州成立于1954年,是以回族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qū)。全州有漢、回、維吾爾、哈薩克等37個民族,總人口150萬人,少數(shù)民族34.35萬人,占22.9%,其中回族13.06萬人,占8.71%,維吾爾族5.99萬人,占4%,哈薩克族13.04萬人,占8.7%,其他民族2.26萬人,占1.5%。行政區(qū)下轄2市5縣,州域內駐有生產(chǎn)建設兵團24個團場及中央、自治區(qū)一批企事業(yè)單位。
昌吉州從東西北三面環(huán)抱烏魯木齊,州府昌吉市距烏魯木齊市中心35公里,距國際機場18公里。第二座亞歐大陸橋、312國道、216國道、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烏奎高速公路和亞歐光纜都從州內通過;東北與蒙古國交界,建有烏拉斯臺國家一類口岸。 昌吉州氣侯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日照時數(shù)2700小時、無霜期155天、降水量200mm、蒸發(fā)量2000mm。有天然草場9981萬畝,森林575.7萬畝,森林覆蓋率8.99%。有大小河流57條,年均徑流量25.1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總量14.5億立方米。境內野生動物有360多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筛?057萬畝,常年播種450萬畝,盛產(chǎn)棉花、小麥、水稻、糖料、油料、釀酒葡萄、菌草等50多種高效優(yōu)質作物。礦產(chǎn)資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硭硝、磷、鐵、鉻、銅、鋅、金、玉石、銻、鎢、石灰石、石膏、明礬、石墨、水晶、池鹽、石英等50余種,擁有國家第一個200萬噸級整裝沙漠油田。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主要景點有天池、硅化木園、恐龍溝、魔鬼城、五彩城、鳴沙山、胡楊林、康家石門子巖畫、北庭故城、普氏野馬繁育中心、千佛洞等118個,其中天池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依托資源優(yōu)勢,工業(yè)上形成了煤電煤化工、石油石化下游產(chǎn)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屬冶煉、高新技術及制造業(yè)、農(nóng)產(chǎn)品精深加工、特色優(yōu)勢第三產(chǎn)業(yè)等“六大產(chǎn)業(yè)”,農(nóng)業(yè)上形成了糧、棉、制種、制醬番茄、釀酒葡萄、菌草等12個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區(qū)、產(chǎn)業(yè)群、產(chǎn)業(yè)帶。
6.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位于祖國的最西部,地處天山南脈、昆侖山北麓和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帕米爾高原上,總面積7.2468萬平方公里,90%以上為山區(qū),被稱之為“萬山之州”??酥菸鞅?、西南部分別與中亞、南亞6個國家相鄰,與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約1200公里的邊境線上有254個通外山口及兩個國家一類口岸;東邊同西部明珠阿克蘇相鄰,南面同歷史名城喀什相依。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語意為“紅色的河水”,柯爾克孜是自治州的主體民族??酥葺牥D什市(州府所在地)和阿克陶、烏恰、阿合奇三縣,全州總人口約為47.6萬人,少數(shù)民族約占93.7%,主要聚居著柯爾克孜、維吾爾、漢、塔吉克、回、烏茲別克等11個民族。
克州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著深邃的文化積淀。克州的文化是在東方華夏文化母體上形成的同源分流、多元一體的文化。多民族文化并存;且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克州中部是維吾爾文化的搖籃,北部是柯爾克孜文化的沃野,西南部山區(qū)是塔吉克文化的發(fā)祥之地,各種文化都留下厚重的文化積淀,特別是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作品十分豐富。一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是一部濃縮的柯爾克孜族歷史,是聞名于世的我國三大民族史詩之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草原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維吾爾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膾炙人口,不斷有新的故事在綠洲上傳播??聽柨俗巫宓墓诺錁非犊蛋蜖柡埂芳熬S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不僅是柯爾克孜、維吾爾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石,而且是民族音樂的經(jīng)典與史詩。
7.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于祖國的西北邊陲,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qū)和10個直屬縣市,是全國唯一既轄地區(qū)、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偯娣e35萬平方公里,人口425萬,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54.8%。其中州直縣(市)面積5.67萬平方公里,人口259.6萬,少數(shù)民族占59.8%。伊犁州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風景如畫,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宜農(nóng)宜牧宜林,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稱。境內駐有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業(yè)第四、七、九、十師和八師的部分團場以及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yè)局、阿山林業(yè)局、伊犁師范學院等一批中央、自治區(qū)直屬單位。
8.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8年,地處滇中腹地,是全國30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中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全州轄9縣1市103個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2.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半山區(qū)面積占95%;2006年末,全州總人口269萬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87.16萬,占總人口的33.5%,彝族人口70.63萬人,占總人口的27.1%。其州情特點概括為:人類發(fā)祥地、彝族風情園、滇川大通道、綠色經(jīng)濟州,有著世界恐龍之鄉(xiāng)、東方人類故鄉(xiāng)、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美譽。
境內元謀發(fā)現(xiàn)的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是亞洲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類化石,境內祿豐發(fā)現(xiàn)的800萬年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1.8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群和在楚雄萬家壩出土的距今2500年的萬家壩銅鼓,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銅鼓,等等這些具有唯一性、獨占性的世界頂級資源的發(fā)現(xiàn),使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古生物寶庫”和人類歷史博物館。
楚雄州是全國重要的彝族聚集區(qū),境內居住有彝、苗、白、回、哈尼、傈僳等26個少數(shù)民族,彝族群眾與各族同胞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格局,彝族6大方言、12個支系在這里都有分布,擁有古老而豐富的彝文文獻古籍,其中:十月太陽歷、彝族傳統(tǒng)醫(yī)藥、《梅葛》、《查姆》等是彝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彝族建筑,歌舞、飲食、服飾、節(jié)慶等文化絢麗多姿,有彝族火把節(jié)、賽裝節(jié)等40多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近年來,楚雄州著力實施彝族文化工程建設,《太陽女》為代表的一大批彝族文化精品屢獲國家級大獎,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彝人古鎮(zhèn)、楚雄福塔、楚雄彝族文化大觀園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工程,已成為展示和傳承彝族文化的平臺,吸引海內外賓客的重要亮點。
9.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西部,是去南省8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之一。東和東北與保山地區(qū)龍陵、騰沖兩縣相鄰,南、西和西北與緬甸聯(lián)邦接壤;國境線長達503.8公里,全州東西最大橫距12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70公里,總面積11526平方公里。德宏州首府駐潞西市芒市鎮(zhèn),陸地距省會昆明785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州轄2市3縣,即潞西、瑞麗市、梁河、盈江、隴川縣。轄50個鄉(xiāng)鎮(zhèn),364個村(居)委會,3732個村民小組。
德宏州分居住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種少數(shù)民族。是全國景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
10.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州于1957年11月,東接文山州,西北與玉溪市為鄰,西南接思茅地區(qū),東北部與曲靖市相連,北靠昆明市,南與越南毗鄰,國境線長達848公里。全州轄13個縣市,即:蒙自、個舊、開遠、建水、石屏、彌勒、瀘西、屏邊、河口、金平、元陽、紅河、綠春,國土面積32931平方公里,總人口415萬,有漢、哈尼、彝、苗、壯、瑤、回、傣、布依、拉祜10個世居民族。紅河州是全國哈尼族、彝族主要聚居地區(qū),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發(fā)展居于前列的民族自治州,在全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處于前列位置。紅河州歷史悠久,距今1500多年的臘瑪古猿化石就出土于州內的開遠市小龍?zhí)?。云南的第一個海關、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第一個通商口岸、第一家外國銀行都在州內的蒙自縣誕生。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紅河州蒙自縣查尼皮村召開。被譽為“滇南鄒魯”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是中原文化和邊地文化的有機交融,建水文廟素有“北有山東曲阜孔廟,南有建水文廟”之稱(位居全國第二)。紅河州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哈尼梯田如詩如畫,令世人矚目。哈尼族的“芒鼓舞”、彝族的“煙盒舞”、“阿細跳月”等民族歌舞熱情奔放,聞名于世。哈尼族的“十月年”、“長街宴”,彝族的“火把節(jié)”,建水“花燈劇”,石屏的“海菜腔”等民風民俗,構成了獨具特色、多姿多彩、風情萬種的民族文化風景線。
11.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東北和東南與廣西百色接壤,南部與越南接界,西南和西北與紅河州相鄰,北部和西北與曲靖相連。山區(qū)、半山區(qū)占總面積的94.6%,國土面積31456平方公里。
境內文物考古材料證明,今文山州境地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繁衍、開拓,盤龍河沿岸發(fā)現(xiàn)的石磨工具,青銅期時代的斧、鋤、矛、叉、鑿等與滇文化、夜郎文化有著較強的一致性。公無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后,成為祖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1950年1月7日,文山縣城解放,滇東南行政專員公署進駐文山縣城,3月,改稱文山專區(qū)專員公署。1950年3月,將河口縣劃歸蒙自專區(qū),6月將馬列坡縣改稱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為麻栗坡縣。1958年4月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文山專區(qū)專員公署改稱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
全州東西橫距255千米,南北縱距190千米,土地總面積31456平方千米。轄文山、硯山、西疇、馬關、麻栗坡、邱北、廣南、富寧八縣,114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民族鄉(xiāng)17個。
12.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全州轄11縣1市,國土面積29459平方公里,總人口347.48萬人,有13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各占人口的一半,其中白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理的自然風光以“蒼洱毓秀”、“風花雪月”聞名遐爾,素有“文獻名邦”之美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和中國最佳魅力城市。
大理歷史悠久。秦王朝把大理地區(qū)正式納入大一統(tǒng)的封建國家版圖。西漢元封年間,始建葉榆縣。唐宋時期先后建立的“南詔國”、“大理國”地方政權延續(xù)了五百多年,大理一度成為云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大理就是滇西之通衢,博南古道、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
大理山川秀美。大理極具神韻,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民族風情多姿多彩。蒼山、洱海珠聯(lián)璧合、互相輝映;劍川石寶山的唐代石窟被譽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雞足山與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巍寶山是南詔發(fā)祥地,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觀宇建筑群為人稱道;洱海源頭的茈碧湖、溫泉聞名中外。
“大理好風光,世界共分享”。目前,大理建成了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相結合的主體交通網(wǎng)絡,熱情好客的大理各族人民歡迎您到大理觀光、旅游、投資,共謀發(fā)展。
13.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區(qū)結合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和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三江并流”腹心區(qū)。歷史上,是西南“茶馬古道”的要沖,東部藏區(qū)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中轉站,也是云南省進入西藏的咽喉。全州國土面積23870平方公里,轄香格里拉、德欽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迪慶香格里拉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全州29個鄉(xiāng)鎮(zhèn),188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7萬多人,其中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83.56%,藏族人口約占13萬多人。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和香格里拉品牌落戶迪慶以來,迪慶依托香格里拉品牌,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完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思路,闖出了一條“生態(tài)立州、文化興州、產(chǎn)業(yè)強州”的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之路。
14.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璀璨的綠寶石,國土面積1.9萬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與老撾、緬甸接壤,緊鄰泰國。轄1市2縣40個鄉(xiāng)鎮(zhèn),10個國有農(nóng)場,6個中央、省屬科研機構??側丝?4.8萬。世居民族有傣、漢、哈尼、布朗、拉祜、基諾、苗、佤等13種民族,其中傣族占35%,漢族25%。甚他少數(shù)民族占40%。
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為主。
西雙版納處于東亞和南亞季風交匯的低緯度地帶,氣候高溫、多雨、濕潤、靜風,大部分地區(qū)終年無霜,是“沒有冬天的熱土”,是世界上北回歸線附近保存最為完好、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15.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縱深地帶,北鄰西藏自治區(qū)。因怒江縱貫全境而得名。全州總面積14,703平方公里,轄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有29個鄉(xiāng)(鎮(zhèn))、260個村委會,總人口50萬。
1954 年8月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qū),1956年改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州地勢高峻,怒山、高黎貢山橫亙東西,瀾滄江、獨龍江縱貫南北。河谷地區(qū)溫和多雨,富水力和林礦資源。農(nóng)產(chǎn)品有玉米、稻、小麥、蕎麥、甘薯、青稞等,并產(chǎn)核桃、生漆、紫膠、茶葉 、油桐和黃連、貝母等藥材。礦產(chǎn)有錫、鉛、鐵、鹽、大理石等。有農(nóng)機、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及采礦、電力、制鹽、制糖等工業(yè)。名勝古跡有高黎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蘭坪金雞寺等。
16.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建政于1951年12月,是青海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成立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玉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土地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37.2%。是全國30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中主體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積最大、生態(tài)位置最重要的一個自治州,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鄉(xiāng)和中華水塔之美譽。 青藏腹地、咽喉要沖是玉樹的區(qū)位特征。玉樹地處青藏高原中部,北與本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連,西北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壤,東與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鄰,西南與西藏自治區(qū)昌都、那曲專區(qū)交界。214國道、109國道線和青藏鐵路穿境而過,與西藏的邊界線長達2385.85公里,是進藏的重要通道,也是扼青、滇、川、藏的咽喉要沖。自治州首府結古是歷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鎮(zhèn),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處的民間貿易集散地。目前,這種貿易集散地的作用在藏區(qū)日益凸顯。
民族單一、宗教氛圍濃厚是玉樹的人文特征。玉樹地廣人稀,民族結構單一,農(nóng)牧業(yè)人口比重大。全州現(xiàn)轄玉樹、稱多、囊謙、雜多、治多、曲麻萊6縣,共10鎮(zhèn)、35鄉(xiāng)、258個村(牧)委會、1048個社。總人數(shù)31.1萬人,每平方公里1人多。有藏、漢、回、蒙、滿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30.4萬人,占總人口的97.7%;農(nóng)牧民人口26.4萬人,占總人口的84.9%。絕大多數(shù)群眾信仰藏傳佛教,宗教氛圍濃厚,影響深遠。全州共有藏傳佛教寺院210座(含宗教活動點),噶舉、薩迦、格魯和寧瑪四大教派齊全,實有僧侶17000余人。玉樹與西藏、四川等藏區(qū)互為毗鄰,山水相連,淵源深厚。悠久的歷史、質樸的民風和濃厚的宗教氛圍,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17.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因地處青海湖南岸而得名??偯娣e4.45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年降水量250--450毫米。現(xiàn)轄共和、貴德、貴南、同德、興海5縣,36個鄉(xiāng)鎮(zhèn),424個行政村,總人口42.79萬人,有藏、漢、回、土、蒙等23個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62.75%。是一個以牧為主、農(nóng)牧結合的地區(qū)。境內擁有農(nóng)牧、水電、礦產(chǎn)、旅游、中藏藥材五大優(yōu)勢資源??衫貌輬雒娣e4487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67.2%,占全省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0.4%。各類牲畜458.87萬頭(只),是青海省重要的牧業(yè)生產(chǎn)基地之一;耕地面積123.6畝,其中水澆地40.65萬畝,占32.9%。黃河貫穿州內5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境內流程411.3公里,干流水域落差大,跨度窄,水量豐富,是建設大中型水電站的理想之地,總裝機容量可達1140萬千瓦。全州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各礦種42種,其中已探明資源儲量的30種;特別是銅、鉛、鋅的探明資源儲量分別為107.5、16.9、34.9萬噸,以金、銀為主的貴金屬成礦條件好、品位高、儲量大,具有較大的開發(fā)潛力。
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有草原門戶日月山、高原明珠青海湖,具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生態(tài)、探險、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資源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自治州盛產(chǎn)冬蟲夏草、甘草、雪蓮、大黃、麻黃草等20余種名貴中藏藥以及雪豹、白唇鹿、雪雞、麝、水獺等野生動物資源,均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
18.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南部,轄同仁、尖扎、澤庫、河南4縣,共有21個鄉(xiāng)7個鎮(zhèn)。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積2271萬畝,耕地面積26.5萬畝,存欄牲畜212萬頭(只)??側丝?2.38萬人。全州有藏、蒙古、漢、回、土、撒拉、保安等17個民族,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91.36%,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65.3%。
黃南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九曲黃河第一灣。因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東北部與海東地區(qū)的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為鄰;東南部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瑪曲三縣接壤;西北部與西南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貴德、貴南、同德三縣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相接。州府所在地隆務鎮(zhèn)距省會西寧市181公里。
19.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東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毗連,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接壤。總面積7.6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年均降水量400至700毫米,年均氣溫為零下4攝氏度,全年無絕對無霜期?,F(xiàn)有各類可利用草場約8860萬畝,草場以高山草甸植被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71%。有26.7萬公頃的原始森林,生長著云杉、松柏等樹種。還有適宜種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作物的小塊耕地。
20.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東經(jīng)98°5'-102°41',北緯36°44'-39°5'。東南與西寧市的大通縣、海東地區(qū)的互助、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隔湖相望;東北與甘肅省的天祝、山丹、民樂、永昌、張掖、肅南等市、縣毗鄰。
轄四縣二場(海晏縣、剛察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青海湖農(nóng)場、同寶牧場)州政府所在地海晏縣——西海鎮(zhèn)。
全州總人口27.85萬人。是一個藏、蒙古、回、漢、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約占總人口的60%。
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州總面積85%,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shù)在2440--3140小時。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雨熱同季,無絕對無霜期。
21.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域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北靠阿爾金山、祁連山,南依昆侖山。東西長約837公里,南北寬約486公里,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17%。州內大部分地區(qū)在海拔3000米上下,最高點是昆侖山的布喀達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于達布遜湖區(qū),海拔2675米。海西歷史悠久,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蘭縣人民政府(駐地察汗烏蘇)。轄今海西州全境,隸青海省。1955年12月12日更名為“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為開發(fā)建設柴達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爾木設立了“柴達木工作委員會”,作為青海省人委派出機構,處理開發(fā)建設柴達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63年8月26日撤銷“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區(qū)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84年5月,全州的哈薩克族自愿要求,并經(jīng)中央及國務院同意,全部遷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現(xiàn)轄三縣兩市三個行政委員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冷湖行政委員會、茫崖行政委員會。東部三縣一市基本為農(nóng)牧區(qū),西部一市三行委為工礦區(qū)、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海西州總人口56萬人,有漢、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個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為主體民族。
22.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大門,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幅員面積1.55萬平方公里,人口273萬,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占總人口的75.4%?,F(xiàn)轄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鳳凰、瀘溪等7縣和州府所在地吉首市,自古就是“黔中要地、湘川咽喉”。
湘西州風光秀美,旅游資源豐富。湘西州融豐富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奇特的山水風光于一體,得天獨厚,給世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擁有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永順小溪原始次森林)、兩個國家森林公園(不二門公園、南華山公園)、三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溪州銅柱、老司城、里耶戰(zhàn)國古城遺址)、一個全省唯一的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湘酒鬼城)和五個省級風景名勝區(qū)(鳳凰古城、吉首德夯、永順猛洞河、古丈棲鳳湖、龍山烏龍山)。鳳凰古城、吉首德夯、永順猛洞河正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鳳凰古城、里耶戰(zhàn)國古城遣址正在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鳳凰古城,被人們譽為“夢里故鄉(xiāng)”、“遠去的家園”、“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中國南方長城,被稱為21世紀最有魅力的“中國新的旅游熱點”。八百年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被稱為研究土家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千年古鎮(zhèn)——著名導演謝晉拍攝電影《芙蓉鎮(zhèn)》的王村有“楚蜀通津”之譽。野趣橫生的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之為“天下第一漂”。奇險幽峻的古丈座龍溪大峽谷被稱為“中南第一大峽谷”。落差220米的德夯流沙瀑布,氣勢壯觀,撥人心弦。龍山火巖地下溶洞眾多,妙不可言,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溶洞群,著名畫家黃永玉詩云:“龍山二干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湘西州民族風情濃郁獨特且原汁原味?!吧绨凸?jié)”和“趕秋節(jié)”充分體現(xiàn)出了土家族、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習俗,“擺手舞”和“接龍舞”集中表現(xiàn)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崇祖祈?!钡墓艠忝耧L,至今盛延不衰;土家族的打擊樂“打鎦子”和苗族的“猴兒鼓”等藝術奇葩更是享譽中外,深受人們喜愛。吉首市苗族德夯村每天游人如織,被譽為典型的“中國苗族村”。每年猛洞河國際漂流月及“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傳統(tǒng)時令節(jié)日萬民聚會熱鬧非凡,對歌、跳鼓舞、擺手舞、上刀梯、蕩秋千等傳統(tǒng)民族文體活動給人們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無窮的樂趣。此外與湘西山水緊密相連的“酒鬼”、“湘泉”的“酒文化”、古丈的“茶文化”、花垣的“邊城文化”,都引領游人前去探索。目前,猛洞河和小溪原始次森林生態(tài)游、吉首民族風情游、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游已成為湘西旅游的三大特色和中外游客矚目的焦點。
23.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成都、綿陽、德陽、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會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對較好的區(qū)位優(yōu)勢。
1935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在州境內轉戰(zhàn)停留達16個月之久,創(chuàng)建了各級蘇維埃政府和少數(shù)民族革命政權。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縣專區(qū)專員公署,1953年撤茂縣專區(qū)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qū),1955年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馬爾康、金川、小金、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九寨溝、黑水13縣224個鄉(xiāng)鎮(zhèn)。幅員8.42萬平方公里,居住著86萬藏、羌、回、漢等各民族人民,是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qū)。
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qū),中部為平原區(qū),西北部為高原區(qū)。
阿壩州占有我國5處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中的3處:九寨溝、黃龍、臥龍一四姑娘山一夾金山脈大熊貓棲息地。其中,九寨溝、黃龍是集世界自然遺產(chǎn)、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和“綠色環(huán)球21”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的保護區(qū)三項頂級桂冠的風景區(qū)。有馬爾康卓克基土司官寨、馬爾康松崗直波碉群(含羌寨碉群);松潘古城墻、壤塘棒托寺、錯爾機寺、菅盤山和婪維城遺址、日斯?jié)M巴碉房、阿壩州紅軍長征遺跡等8處(22個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水卡斯達溫、九寨溝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羌族瓦爾俄足節(jié)等4項民族文化遺產(chǎn)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錄。有優(yōu)質天然草場422萬公頃,為全國五大牧區(qū)之一的川西北牧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中藥材1900余種,年生長量8.5萬噸、貝母、紅豆杉、黃芪、紅景天、黨參等地道名貴藥材和羌活、秦艽、大黃等大宗藥材十分豐富,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已探明礦種59種,優(yōu)勢礦種有金、鈾、鋰、硅、鐵、錳。泥炭儲量70多億立方米,居世界之冠,褐煤儲量逾30億噸。黃金遠景儲量500噸,已建成年產(chǎn)萬兩礦一處。
24.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總面積6.01萬平方公里。轄西昌、德昌、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布拖、昭覺、金陽、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于、鹽源及木里藏族自治縣等17個縣市,616個鄉(xiāng)鎮(zhèn),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和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shù)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qū)。全州總人口435萬,其中彝族197萬人,占總人口的45.2%;首府西昌市,海拔1500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經(jīng)年常青之樹,四時不敗之花,因海拔較高,天空潔凈清朗,月亮晶瑩皎潔,素有“月城”之雅稱。 涼山自古以來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北上時,從皎平渡進入會理,在涼山境內行程達800多公里。
25.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稱康區(qū)),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甘孜州地處祖國最高一級階梯向第二級階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屬橫斷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區(qū),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境內山峰高聳,河谷幽深。大雪山和沙魯里山縱貫全境。 甘孜州歷史悠久,人民勤勞勇敢。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有原始人類在這里勞動、居息和繁衍,開創(chuàng)石器時代的文明。藏、漢民族之間,在歷史上聯(lián)系緊密。
甘孜自治州轄康定、瀘定、丹巴、九龍、雅江、道孚、爐霍、甘孜、新龍、德格、白玉、石渠、色達、理塘、巴塘、鄉(xiāng)城、稻城、得榮18個縣,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州內居住著藏、漢、回、彝、羌、納西等20多個民族。
26.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山區(qū),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瀕臨日本海。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接壤;南隔圖門江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咸鏡北道、兩江道相望;西鄰吉林省的吉林市、白山市;北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全州國土面積42700平方公里。
延邊州山青水秀、森林茂密,屬于中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季較暖和,夏季較涼爽。農(nóng)作物生長期長,品質優(yōu)良,個別地區(qū)的稻米向來被稱為御用佳品。平均降水量為400至800毫米,長白山達1000至1500毫米,居全省之首,很少有大旱或者大澇的年份。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美麗的長白山區(qū),素有“長白林?!敝Q,山地占全州總面積的54.8%,林地面積319.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0.3%,是一個富集的天然氧吧。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的長白山,有巍峨聳立的白云峰、波光粼粼的天池、咆哮奔瀉的瀑布、星羅棋布的溫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等馳名景觀,是聞名中外的的旅游勝地。
27.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屬云貴高原東部延伸部分。西毗重慶市,南鄰湖南省,東北接神農(nóng)架林區(qū),東部連宜昌市。209、318國道縱橫貫通州境,長江自州屬巴東縣城穿過。恩施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和唯一被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fā)范圍的地區(qū),也是國家級貧困地區(qū)。轄兩市(恩施、利川)、六縣(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鳳、鶴峰)。全州版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自治州首府設在恩施市。
恩施自治州是一座絢麗多彩的土(家)苗文化寶庫。恩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最古老的人類活動地區(qū)之一,“建始直立人”生活在大約距今120—250萬年之間。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人類之一。恩施是巴文化的發(fā)祥地和中原文化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匯融之地,土家、苗、侗等各族人民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恩施有百村萬戶共慶豐年的擺手舞,有唱響世界的世界優(yōu)秀民歌《龍船調》,有精美絕倫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有中國南方桿欄式建筑經(jīng)典土家吊腳樓。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8.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于1956年7月建立,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貴州省黔南、銅仁毗鄰。
全州轄16個縣市和1個省級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首府凱里市。黔桂鐵路、湘黔鐵路、320、321國道從境內經(jīng)過,高速公路連接廣西、湖南,黎平機場于2005年通航,凱里與貴陽市高速路連接,至貴陽龍洞堡機場不到2小時車程。
29.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東與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自治區(qū)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址,北靠省會貴陽市。
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首府所在地都勻市,是全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貴州的南大門和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全州轄都勻、福泉二市和甕安、貴定、龍里、怠水、長順、羅甸、平塘、獨山、荔波、三都十縣。南北長249.5公里,東西寬207.6公里,總面積26197平方公里。
黔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有漢、布依、苗、水、壯、侗、毛南、仡佬等37個民族。
30.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1982年5月1日成立,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最年輕的自治州之一,國土面積16804平方公里。全州轄興義市和興仁、安龍、貞豐、普安、晴隆、冊亨、望謨7縣及頂效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共124個鄉(xiāng)鎮(zhèn)、8個街道辦事處。州內居住著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漢族等35個民族。
黔西南有良好的區(qū)位優(yōu)勢。州境地處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區(qū)結合部,是三省區(qū)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州府所在地興義市距貴陽、昆明各300多公里,距南寧500公里,位于南(寧)貴(陽)昆(明)經(jīng)濟圈的中心地帶和貴陽、昆明、南寧省會城市的三重輻射圈內,區(qū)位優(yōu)勢突出。
(以上據(jù)網(wǎng)絡有關資料整理,僅供參閱。)
三、自治縣(120個)
貴州省(11個)
貴州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1954年9月11日
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 1956年9月11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1956年9月11日
貴州安順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1963年5月20日
貴州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1965年11月13日
貴州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1981年3月27日
貴州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 1983年9月7日
貴州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1986年8月21日
貴州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1986年9月9日
貴州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1986年10月7日
貴州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986年12月13日
(以上時間為國務院批準的時間,實際成立時間均為批準時間的第二年,各縣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新的自治縣人民政府,標志著自治縣正式成立。)
河北省(6個)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1989年6月29日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 1986年12月2日
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 1989年6月29日
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 1955年3月3日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 1955年3月3日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 1986年12月2日
遼寧省(8個)
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1957年10月8日
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1957年10月8日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 1989年9月7日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 1989年9月7日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 1989年9月7日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 1989年6月29日
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 1985年1月17日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 1985年1月17日
(1985年1月17日批準成立鳳城滿族自治縣;1989年6月29日批準成立北鎮(zhèn)滿族自治縣,后2自治縣撤縣改市)
吉林省(3個)
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1958年5月29日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 1988年8月30日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1955年9月27日
黑龍江省(1個)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1956年10月10日
浙江省(1個)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 1984年6月30日
湖北省(2個)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984年7月13日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1984年7月13日
湖南省(7個)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 1956年6月14日
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 1986年9月22日
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987年2月19日
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 1988年10月31日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 1954年5月7日
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 1956年11月3日
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 1955年8月5日
廣東省(3個)
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1953年3月17日
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1958年5月29日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 1963年6月29日
廣西(12個)
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 1952年8月11日
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 1955年9月21日
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 1955年9月21日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 1987年12月23日
廣西河池市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 1986年11月1日
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1983年8月30日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 1953年4月23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qū)(縣級);1955年9月18日更名“大苗山苗族自治縣”;1966年4月8日改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1953年4月23日成立縣級侗族自治區(qū),1955年9月18日改為侗族自治縣。
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 1951年8月19日
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0年2月3日
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 1983年8月30日
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 1953年4月23日大瑤山瑤族自治區(qū);1955年9月18日改自治縣;1966年4月8日改現(xiàn)名
海南省(6個)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0日
重慶市(4個)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1983年11月14日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1983年11月14日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983年3月3日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983年3月3日
四川省(4個)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 1952年4月30日
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 1984年4月9日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 1984年4月9日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 2003年7月6日
云南省(29個)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 1958年9月24日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 1958年9月24日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1953年4月7日,成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qū)(縣級),1955年改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 1963年9月14日
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1954年5月31日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1954年5月18日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1979年7月30日批準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普洱市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1990年2月3日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1979年12月26日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1979年12月26日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 1951年1月10日
云南省臨滄地區(qū)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1955年3月22日
云南省臨滄地區(qū)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臨滄地區(qū)滄源佤族自治縣 1958年9月24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1956年11月16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 1963年9月14日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7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1956年10月10日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1958年9月24日
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 1956年9月11日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 1957年3月26日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1959年被裁并入宜良,1964年恢復,1998年10月8日,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云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1985年6月11日
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1957年3月26日成立尋甸回族自治縣;1960年9月13日撤銷;1979年1月5日設自治縣
甘肅省(7個)
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1954年4月27日
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1950年7月20日1956年1月改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1954年2月20日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 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qū)(縣級);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區(qū)(縣級);1955年7月1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天祝藏族自治區(qū)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
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1953年7月6日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1950年6月19日,成立縣級東鄉(xiāng)自治區(qū);1955年,正式定名為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1980年6月14日
青海省(7個)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 1953年9月30日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1985年11月6日
青海省海東地區(qū)互助土族自治縣 1953年9月30日 改設互助土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
青海省海東地區(qū)化隆回族自治縣 1953年9月30日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稱自治縣
青海省海東地區(qū)民和回族自治縣 1985年11月6日
青海省海東地區(qū)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1953年9月30日年改設循化撒拉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自治縣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1953年9月30日成立縣級河南蒙族自治區(qū),1955年6月改稱河南蒙族自治縣
新疆(6個)
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1954年7月16日政務院批準,1954年9月17日成立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1954年設立焉耆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稱自治縣(1954年2月1日報告?zhèn)浒?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1954年3月17日(1954年2月1日報告?zhèn)浒?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布克塞爾蒙古自治縣 1954年7月16日政務院批準,1954年9月10日成立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1954年7月16日政務院批準,1954年9月30日成立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1954年7月16日政務院批準,1954年7月14日成立
內蒙古(3個)
鄂倫春自治旗 1952年5月31日
鄂溫克族自治旗 1958年5月29日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195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