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活動更是花樣繁多,但是很多民俗活動卻遭受著被視為迷信的尷尬,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講民俗和迷信的區(qū)別,歡迎閱讀。
民俗和迷信的區(qū)別
所謂民俗,簡單地說就是民間風俗,它是人們創(chuàng)造和世代相傳的生活文化,是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和禁忌的總和。例如春節(jié)放鞭炮、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等,都屬于民俗范疇。民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且具有地域性。民俗活動有群體性,同一地域的民眾約定俗成,每家每戶都遵守有關的禮俗和禁忌,而且長期不斷重復。
迷信專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盲目相信。狹義的迷信指人們相信占卜、風水、命相,進行測字、扶乩、請神、驅鬼、看風水、符水治病等活動。迷信活動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從事迷信活動的人裝神弄鬼、妖言惑眾,主要目的是為了贏利。而參加迷信活動的人也有很強的目的性,如有的為了去病消災,有的為了求子求財?shù)鹊取?BR> 民俗與迷信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群體性與個體性。民俗是群體性活動,如春節(jié)放鞭炮、貼春聯(lián),都是群體性的;而迷信活動則是個體活動,是某人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進行的。比如,節(jié)日期間祭祀祖先,主要表達人們緬懷祖先和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這種習俗屬于民俗范疇;而某些人為了自己的生意興隆、找個好工作等而請神漢、神婆做法事,則屬于迷信行為。此外,民俗活動往往是非營利性的,而迷信活動大多是通過各種方式騙取錢財,甚至有些迷信行為還會危害到生命。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同時,也要防止把迷信視為民俗。
相關閱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封建迷信,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可以說,封建迷信一直以來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最為精粹的一部分。 封建社會,是一種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喻思想保守、泥古?,F(xiàn)代人指的封建通常是形容類似的意識形態(tài)。迷信,字面理解則是迷惘地信服,這種信服是基于盲目、不理解的相信。
大到“儒家思想”所奉行的忠君愛國,君權神授、自詡的所謂“奉天承運”“真命天子”、民間百姓的鬼神敬畏;乃至歷代帝王以至造反的農民領袖,無不假托天命,自稱“受命于天”“代民罰罪”,或者說“替天行道”。小到父孝子悌,善惡因果循環(huán)。無一不與封建迷信拉上關系。
在現(xiàn)代來說,封建迷信不應是貶義詞。它往往代表一種繼往開來的意味。封建、迷信其利益導向何方,可直接分辨其封建、迷信本身的善惡。
封建、迷信中的“鬼神敬畏”、“慎終追遠”、“舉頭三尺有神明”、“報應說”、“神靈信仰”等等往往是道德約束最為有力的懲戒利器,其結果為導人向善而非導人向惡,所以說,封建、迷信在某種方面,我們應當篤信不疑和繼承發(fā)展。
應該怎么做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當代中國人的共識,但傳統(tǒng)文化精華多,還是糟粕多,及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個人理解又各不相同。我們要很好的區(qū)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華,去除糟粕,這樣才能在很好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文化,豐富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