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教育體制完善,學習氛圍濃厚。那么德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呢?出國留學網(wǎng)的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德國教育去精英化 搞平均主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背景介紹
在人們眼中,精英意味著財富,意味著高人一等的生活,人們急不可待地推著孩子向精英狂奔而去。而德國社會卻正相反,“去精英化,搞平均主義”是德國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為什么德國教育要“去精英化”呢?
德國人也有它們的道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的人天生就是智力,意志力,情商等各方面都強大的金子,無論環(huán)境怎樣,他們注定成為精英,而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則受環(huán)境影響大,需要良好的社會體系和資源幫助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德國的教育是把重點放在普通人的教育上,讓普通民眾成為有教養(yǎng),自食其力,守法的社會公民。德國不會把好的社會資源只分配給某些大城市或者某些特定人群,進行“精英”培養(yǎng),德國更傾向于平均分配,讓更多普通人受惠。雖然德國也做不到資源分配完全公平,但是從德國目前的人均生活水平來看,德國還是做得不錯的。
到德國來參觀訪問的中國人會發(fā)現(xiàn),在德國,無論是百萬人的大城市,還是幾千人的小鄉(xiāng)村,人們使用的生活用品以及享有的醫(yī)療條件、學校教育等社會福利都相差無幾。
德國人認為一個社會要做到和諧穩(wěn)定,并不是靠培養(yǎng)出少數(shù)所謂的精英來支撐的,而是要運用各種法律,保證大多數(shù)民眾可以共同享有社會的各種資源,避免貧富差距過大。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德國的教育也傾向于搞“平均主義”,即每所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質(zhì)量都大同小異。德國也不喜歡搞排名,把學校分個“三六九等”,德國教育強調(diào)每所學校都要擁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可以滿足家長和學生的不同需求。所以在德國沒有所謂的“名牌學?!焙汀爸攸c學校”以及“重點班”。
這種“平均主義”使得在德國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受到普通民眾階層的歡迎。你想打聽德國“哪所小學質(zhì)量好,哪所中學是重點學校,哪所大學是名牌”,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白費力氣了。因為德國人會告訴你,我們每所學校都不錯!平均主義讓老百姓在教育中省了不少心思,至少不用彼此攀比,也不用想方設(shè)法把孩子推進“重點班、重點校”。
中國人比著去清華、北大,美國人比著去哈佛、耶魯,德國民眾沒有那份“名牌情結(jié)”。很多德國家庭根本就不用費勁給孩子選擇學校,因為他們認為“家門口的那所學校就挺好”。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德國教育真不錯,每個孩子都機會均等。但實際上,德國教育的“平均主義”也遭遇了很多人的不滿,很多人認為這種平均主義導(dǎo)致了“大鍋飯”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沒有排名、沒有壓力,沒有了向上的動力,使得很多學校的辦學質(zhì)量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每所學校得到的政府資助都相差不多,學校禁止創(chuàng)收,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每所學校的財政都“緊緊巴巴”,沒有足夠的財力發(fā)展壯大,而且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是免費,這樣國家財政負擔也很重。在這樣的不滿聲中,德國也開始進行試點改革,改革先從大學開始,德國也仿照其他國家引進“精英大學”制,即政府考核各個大學,最后將實力比較強的幾所大學列為“精英大學”,精英大學將得到政府更多的撥款,以增強其實力,在世界上更具競爭力,同時也給其他高校做出表率。
“精英大學”制實施了一段時間,有人說“碩果累累”,也有人說“毫無用處”。就目前而言,德國教育還是繼續(xù)著它的平均主義,讓數(shù)量龐大的普通民眾從教育中受惠,而不是弄出幾個高大上的精英給自己貼金。
雖說德國大學試著搞了次“精英制”,但是德國小學以及中學還是牢牢延續(xù)著“沒有重點、沒有名牌、不搞排名”的平均主義模式。
同樣的,這種形式也引起某些家長的不滿。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這些家長的孩子是“高智商的孩子”,這些高智商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才能發(fā)揮出他們的潛力,而和普通孩子在一起,不但浪費他們的才智,而且有可能被其他孩子“拖下水”。
用吃飯做比喻,平均主義給每個孩子飯菜量是一樣,然而胃口大的孩子需求量更大,如果他得到的分量和其他孩子一樣,那么他肯定是吃不飽的。德國小學的學習內(nèi)容過于簡單,老師又常常以“差生的進度”為標準,即要等到全班所有孩子都弄明白了,才會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這樣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在課堂上很快就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內(nèi)容而無所事事。而對于這類智力特別超群的孩子,德國學校并不是特別待見他們,有的學校會讓他們跳級或者去上高年級的數(shù)學課。有的學校則推薦這樣的孩子去參加政府舉辦的高智商孩子的活動。
也有的學校不愿意接收這樣的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在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如果有精英小學,那么選拔出來的孩子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老師授課難度就會增加,這些孩子就不會在課堂上無事可做,并且能學到與自身智力水平相匹配的知識了。
而德國專門種針對高智商孩子的學校,要到初中才會有,而且數(shù)量非常少,如果政府給少數(shù)天才孩子投太多錢,估計民眾會抗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