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教育局學校發(fā)布的2017年度調查問卷顯示,今年共有43.3715萬名美國6年級到12年級的學生參與填寫,其中81%的學生反映有學生騷擾、欺凌、恐嚇他們的同齡人。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為你解析美國校園凌霸頻發(fā),留學生們怎么辦。
有律師提醒,校園暴力并不局限于某個地區(qū)或某種方式,除了肉眼可見的身體上的傷害以外,校園欺凌還會給孩子帶來可能會伴隨一生的心理傷害。
2015年6月,美洛杉磯地區(qū)的一樁中國留學生欺凌綁架案一經(jīng)披露,手段之殘忍震驚中美華人。在美國就讀高中的十幾名中國學生,因瑣事將兩名女同學綁架至當?shù)匾惶幑珗@,對其進行了長達近七小時的折磨、毆打和恐嚇。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xié)議,三人將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
據(jù)悉,其中兩名留學生被捕后第一次出庭時,表示自己沒想到自己竟然會涉及刑事犯罪。在他們的心里,這種在中國司空見慣的學生打架就算被校長知道了,頂多是教訓一頓罷了,連開除學籍都談不上,更不用說要被捕入獄了。
如果說這幾個小留學生會對同學施以如此殘忍的欺凌是因為對美國法律的無知的話,那華裔新生鄧俊賢參加“兄弟會”入會活動時被霸凌致死的案件更是令人唏噓。
2013年12月8日,19歲的紐約市立大學(CUNY)勃魯克學院新生鄧俊賢到賓州參加“Pi Delta Psi”(兄弟會)的入會活動,在一個叫“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暴力性質入會游戲中被當作菜鳥霸凌,遭受致命創(chuàng)傷,頭部受重傷后,因延誤搶救導致其死亡。
還有很多亞裔新移民子女,因語言、生活習慣、種族或者成績原因,加之華裔在部分學校屬于少數(shù)族裔且體格相對較弱,在學校也會受到比他們強壯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人的欺凌。例如當時赴美僅兩年的華人學生鄭小果,在布魯克林的拉菲逸高中就讀期間,被六名非洲裔學生毆打重傷住院。
在此提醒各位父母,校園暴力并不局限于某個地區(qū)或某種方式,除了肉眼可見的身體上的傷害以外,校園欺凌還會給孩子帶來可能會伴隨一生的心理傷害。
澳大利亞青年本?考克斯6歲時長期遭到一名年長學生的欺凌,導致精神失常,成年后仍無法找到工作。2012年11月,20歲的荷蘭小伙子蒂姆?利普博林科因長期遭受欺凌,在給父母留下遺書后自殺身亡。
研究表明,欺凌對學生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被欺凌者抑郁的概率是常人的4.8倍,焦慮為4.3倍,自殺概率高達18.5倍。甚至還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生理問題,比如情緒失控、胃痛、頭痛、失眠等。在長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無力自衛(wèi)時,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對世界的極度不信任感,有點受害者默默承受,不敢反抗和告發(fā)欺凌者,導致身心深受煎熬。
甚至有的受害者可能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反向攻擊他人;也可能誘發(fā)一些極端報復行為,吸毒、酗酒、自殘、自殺,也被認為是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
在此提醒各位華人父母,如果出現(xiàn)以下情況,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正在遭受校園欺凌的威脅:一些解釋不通的傷痕;衣物、書籍、電子產(chǎn)品等的損壞或遺失;經(jīng)常性的夢靨、失眠;成績的下降,對學業(yè)產(chǎn)生厭惡心理,不想去上學;避免參加社交活動;一些自殘性的行為,比如傷害自己或是提到自殺。
除了要關注自己孩子是否被欺負以外,提醒父母同樣也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是施暴者。欺凌別人實際上是一種惡的傾向,若孩子以欺壓別人取樂,在少年時期不加以干預,一旦攻擊性人格形成,也會影響其正常的社交行為。而欺負者集合在一起結成不良同伴團伙,將進一步增加其反社會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經(jīng)常欺負他人的兒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值得一提的是,倘施暴者雖未成年,但性質特別惡劣或屢教不改,法院有權援例將之以成人刑事案件提起訴訟,并以成年人犯罪的標準宣判量刑——即“未成年人例外”。如果學校局或學校被認為負有失察或處理不當?shù)呢熑危矔惶幰粤P款,負責人會受到人事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