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亞的國會開始了,但是卻指多元化表現的不是非常淋漓盡致,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很多出國人士比較關心的問題,和出國留學網一起來了解澳大利亞國會多元化表現欠佳 亞裔代表嚴重不足,歡迎閱讀。
澳大利亞國會多元化表現欠佳 亞裔代表嚴重不足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道,如果把國會視為一個小區(qū),那么澳大利亞這個小區(qū)人口的特點就是“老人”“白人”“男人”眾多。盡管總理聲稱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多元化社會,國會卻是最不多元化的地方。
如果從多元化角度來觀察,雖然這個國家的亞裔人口逐涉增加,但他們在國會的代表長期嚴重不成比例。大多數政客是澳大利亞出生的英裔和歐裔人士。
全體國會議員中,僅40%是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海外出生,相比之下有53%的澳大利亞人在海外出生或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海外出生。
澳大利亞現在有150萬華人和印度人,但僅黃英賢和古登格(Ian Goodenough)的父母中有一方是在亞洲出生。兩人均有馬來西亞華人血統。黃英賢在馬來西亞出生,母親是澳大利亞白人,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古登格有英裔、葡裔和馬來西亞華人血統,出生在新加坡,其父系在英國是“名門”,出過圣公會主教和海軍上將。此外,辛莉莎(Lisa Singh)則是斐濟印裔后代。
盡管華人和印度人占澳大利亞人口的3%,但自帕爾默聯合黨(Palmer United Party)的王振亞在2016年離開參議院后,現在國會沒有任何議員的父母是在中國或印度出生。中東裔情況比亞裔稍好,但代表性亦不成比率。國會議員的中東裔人口為1.4%,父母有一方在中東出生的議員約為0.8%。
一項研究顯示,95%的國會議員來自盎格魯-凱爾特-歐洲背景。類似情況亦出現在澳洲200家最大上市公司總裁和高級公務員、大學校長和院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