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字號:


    哈薩克族是一個草原游牧民族,所以哈薩克族文化也因這種獨特的生活習性,而獨具特色。雖然中國的游牧民族有很多,但以馬背為家的也就只有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人民在這種長久的生活習慣中,將文化也帶上了馬背。下面跟著留學網(wǎng)小編一起看看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民族文化】哈薩克族馬背上的文化傳承
    我國有不少“馬背民族”,但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真正的“馬背民族”當屬哈薩克族。游牧時代,哈薩克族以馬背為家,一頂頂漂亮的牧帳隨著馬背在天山南北的草場之間移動。甚至,哈薩克族青年男女的愛情也是通過他們獨有的“姑娘追”來完成。
    “姑娘追”,掀開哈薩克族青年跨入婚姻大門的門簾,已經(jīng)進入婚姻年齡的哈薩克族青年加爾肯·鐵提布漢在清真寺里做完禮拜后,很認真地向寺里的阿訇咨詢《古蘭經(jīng)》中關于婚姻的講述。阿訇告訴加爾肯·鐵提布漢:作為伊斯蘭教唯一根本經(jīng)典的《古蘭經(jīng)》,對穆斯林的婚姻制度作了很詳盡的論述,這種論述同樣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有著很大的影響。
    大家都認可為繁衍子孫而結婚是穆斯林的“遜奈”(即圣行)。哈薩克族同樣尊奉《古蘭經(jīng)》中規(guī)定的“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結婚是‘瓦直卜’(意為當然)”。聆聽完阿訇的講述后,加爾肯·鐵提布漢輕松地走出清真寺,開始計劃他的愛情第一步,參加“姑娘追”。
    哈薩克族同胞從小與馬結緣,一般10歲左右便開始舉行“庫南卡布”——賽馬駒活動。比賽時,孩子們跨上不備鞍的、兩歲左右的小馬駒,他們的馬背一生便這樣啟程。在這種人生中,最令他們興奮的便是馬背上的愛情追逐,哈薩克族稱之為“克孜庫瓦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姑娘追”。當筆者來到天山南北的哈薩克族中時,更是想一睹這個場面,更深地了解哈薩克族的這種歷史傳承。
    “姑娘追”活動開始時,一對對哈薩克族青年男女會并轡向指定的目標徐徐進發(fā)。按照歷史傳承,在“姑娘追”途中,小伙子可以向心儀的姑娘表白愛慕之情,而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對的表示,只能默默傾聽。當青年男女漫步到指定的地點后,要隨即返回。這時,“姑娘追”的精彩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只見姑娘們在返回的路上,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對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頭上晃幾下,或是象征性地打兩下。如果姑娘不中意,那小伙子可就要吃苦頭了。
    哈薩克族攝影師努爾肯(音)告訴筆者,他年輕時就參與過“姑娘追”這種民間活動。在哈薩克族男人的眼里,這是他們尋求戀人、表白愛情的特殊方式。其實,在平時的放牧、轉(zhuǎn)場過程中,他們心中早已有了中意的人,只是想通過“姑娘追”的方式,在公開場合展現(xiàn)自己在馬背上的雄姿,贏得心上人的欣賞,這也是他們將自己和心上人的戀情公開化的一個渠道。
    氈房,隨馬背漂移在草原上的家。哈薩克族是一個游牧民族,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足跡隨水草而動。為了適應游牧生活,哈薩克族同胞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簡捷而便于搬遷的房屋——氈房。從夏季場到冬窩子,穿行在季節(jié)間的哈薩克族,僅需二三頭牛或駱駝,就可將房屋和生活用品馱載遷移。他們騎在馬上,家便隨馬背而移動。每到一個新的草場后,他們往往只要幾個小時便可將氈房搭建起來。這種由圍墻柵欄桿、房頂桿、頂圈、房氈和門5部分組成的家,就是他們存放生活用品的地方,也是一家人親情與愛的存放地。
    “握塔什”,從馬背上延伸出的獨特技藝?!榜R背民族”難保不會有來自馬背上的意外傷害,哈薩克族也就自然掌握了一項從馬背上延伸出來的獨特技藝“握塔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筆者看到了一組申報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有來自福??h申報的哈薩克族民間醫(yī)學“握塔什”技術?!拔账病?,漢語意為“接骨”。
    漫步在伊犁或烏魯木齊市的大街,和內(nèi)地城市一樣,這些地方也有很多的醫(yī)院或診所,像“握塔什”這樣的民間醫(yī)學已經(jīng)被淡忘了,就像福??h很多哈薩克族已經(jīng)淡忘了“握塔什”的傳人扎肯·木哈西一樣。
    按照木哈西老人的說法,“握塔什”在阿爾泰山里的哈薩克族中已經(jīng)流傳600多年了。那時,牧民騎馬意外摔傷的事很常見,他的祖先便開始試著摸自己的骨骼。掌握了人的骨骼構造后,便結合那些受傷的哈薩克族的骨骼來分析,并嘗試大膽地接骨,然后用羊皮裹上木棍固定綁好。沒想到這種方法很有效,并被傳播出去,于是,不用任何藥物的“握塔什”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樣,一年一年地傳承了下來。到木哈西的爺爺時,又發(fā)明了把木膠敷在羊皮上來促進傷骨生長的方法,使得骨折者的休養(yǎng)期大大縮短。
    木哈西是50歲退休后才開始真正傳承“握塔什”的。作為第七代傳人,他將家傳的“握塔什”接力棒一接就是20多年,治療過的人既有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也有漢族、維吾爾族,還創(chuàng)造了為一位耄耋老人接骨后21天康復的奇跡,但他從不向病人要錢。如今,他將這種技術和美德傳給了兒子沙肯、女兒努爾古麗。
    
納西族文化專題知識匯總
納西族的鷹獵文化及精神
納西族飲食文化,納西族特色傳統(tǒng)美食
納西族獨有的宗教信仰——東巴教
納西族服飾的特點,納西族服飾的傳說
納西族的姓氏有哪些?
納西族“熱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納西族傳統(tǒng)習俗——木雕
納西族的民間藝術——打跳
納西族你不得不知的禁忌
麗江納西族走婚風俗介紹
納西族的文化遺產(chǎn)有哪些?
納西族春節(jié)習俗知多少?
納西族“木”姓的來歷與傳說
納西族的由來與起源
納西族的傳統(tǒng)婚俗有什么特殊性
納西族民居特點,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建筑
納西族和摩梭族是什么關系?
納西族前稱有哪些?納西族不同時期的名字
納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的來歷
納西族支系摩梭人——母系社會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