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

字號:


    我們制作清明節(jié)手抄報的時候,有哪些內(nèi)容范本呢,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歡迎閱讀,僅供參考,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清明節(jié)由來
    清明節(jié)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jié)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nèi)均屬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zhàn)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zhàn)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jié)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jié)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jié)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jié)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guān)的節(jié)俗。據(jù)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fā)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钡玫焦俜降目隙?,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間掃墓。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qū)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yōu)槿A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jié)前后可延續(xù)十天左右。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清明節(jié)傳說
    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爸矘湓炝郑^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guān)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清明節(jié)古詩詞
    清明【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八聲甘州【宋】羅椅
    甚匆匆歲月,又人家、插柳記清明。
    正南北高峰,山傳笑響,水泛簫聲。
    吹散樓臺煙雨,鶯語碎春晴。
    何地無芳草,惟此青青。
    誰管孤山山下,任種梅竹冷,薦菊泉清。
    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須醒。
    問何時、樊川歸去,嘆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
    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飄零。
    《百字謠/念奴嬌》【宋】張倅
    榆煙新起,正清明節(jié)過,翠蓂九葉。
    欣會謫仙初度日,鳳穴產(chǎn)真鸑鷟。
    心腸瑯瑯,文章錦繡,看鏡期勛業(yè)。暫居馬帳,后知有賴先覺。
    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遜蘇秦學。
    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風摶鶚。
    詩酒琴棋,風花雪月,養(yǎng)浩全真樂。
    壽觴五福,太公須遇文獵。
    《卜算子》【宋】劉克莊
    已怪社愆期,尚喜巢如故。
    過了清明未肯來,莫被春寒誤。
    常傍畫檐飛,忽委空梁去。
    忘卻王家與謝家,別有銜泥處。
    《采桑子》【宋】歐陽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清明節(jié)氣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睍r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xù)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jīng)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一些地區(qū)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清明時節(jié),除東北與西北地區(qū)外,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nèi)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鼻迕鲿r節(jié),麥長三節(jié)”,黃淮地區(qū)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jīng)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小麥也進入拔節(jié)期,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jié),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袄婊L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懊髑安?,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chǎn)區(qū)已陸續(xù)開采,應嚴格科學采制,確保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范本:清明柳
    插柳,作為清明節(jié)重要的文化符號,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沒再衰微。這與寒食習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時節(jié),屋檐插柳已蔚然成風。
    當時,家家都到西湖邊上折柳,甚至把湖邊柳樹都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故有詩人感嘆:“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BR>    柳樹屬于楊柳科,泛指其中柳屬、鉆天柳屬的500多種植物。柳樹也有性別,可分為“柳男”與“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被稱為葇荑花序。
    柔荑,在古時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贊其溫軟、細滑。《詩經(jīng)·碩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樹之花,可見古人對柳之愛。
    每一朵柔荑小花發(fā)育成熟后,花內(nèi)的小蒴果逐漸裂開,帶著種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國的原生樹種,另外,它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為什么選擇清明時節(jié)折柳枝插于門上呢?后人對此解釋不一,分歧頗多。
    蕭放博士有自己的見解。他以為,古人選擇柳枝避邪,主要因為柳樹是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一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楊柳常常被用來作為春天的標志。
    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具說服力,也頗有實用意義。據(jù)載,有的地方在清明時插柳條于屋檐,是用來預報天氣。而這樣的說法正契合了古諺“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之說。
    更有意思的是,柳葉也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jié),柳葉會在陰雨天前變白,客串一把“天氣預報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