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的書多嗎?讀過之后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喧嘩與騷動》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范文【一】
意識流過腦海,順手抓一把上來。這句話,是我高中意識流系列周記的題記。那時候,習(xí)慣于將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亂想都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反復(fù)閱讀,細細回味,并樂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記本,重讀那所謂的“意識流”周記,不禁啞然失笑,有些不過是人物、場景和事件幻想得比較具體的故事,有些則是相對于彼時較為深邃的思想的沉淀。與此刻我手中的《喧嘩與騷動》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記錄思想起伏,刻意地細致描述思緒的片段,而在??思{筆下,無論班吉還是杰生,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微黃的紙張之上,太精確太詳盡,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雜亂無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長,最終沒有讀完便放下書,揉揉酸澀的眼睛,拍拍緊繃的雙頰。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說是一個可憐的癡呆兒,他腦海中流淌的意識,純粹而簡單,相對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說較為粗獷。因為即使班吉能夠?qū)懽?,水平也不會多么高明,至多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筆一揮寫下去,文字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優(yōu)美細膩。但正是因為他低智商,單純無知,由他的視角望去,整個世界才顯得那么真實。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數(shù)個時期發(fā)生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凱蒂失身,凱蒂結(jié)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只有看得見看不見,聞得見聞不見,聽得見聽不見這些分別。常人的內(nèi)心與外界交織,班吉則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說,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識,真正的由“感”而發(fā)??梢韵胍?,這個家庭人員比較多,有等級制度但不森嚴,仆人對班吉并不夠尊重,全家只有凱蒂和父母對班吉有親人的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電影版《簡愛》,開場古舊的歐式音樂,昏暗的山坳,陰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遠的獨門宅第,衣衫整潔緊閉雙唇的歐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著他的家庭也是這樣的一派場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圍從來與快樂安詳無關(guān),在通篇的描述中我僅僅在班吉提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略微感到輕松。他大哭大吼大鬧,他看到黑夜來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聞得到死亡的氣味兒——他仿佛一個能夠預(yù)知災(zāi)難與悲劇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間暗示,班吉平時哼哼唧唧仿佛展現(xiàn)著這個家族毫無生機的氣氛,班吉哭哭啼啼則作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隱喻,班吉聞到了病,聞到了死則毫無掩飾地證明悲劇的降臨。以感官代替心靈觸碰并反映世界,我想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點。
杰生是哈佛的高材生,卻內(nèi)心壓抑,決定自殺。和班吉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敏感得像個女孩,而他又明顯具有悲觀主義傾向,于是,家族的衰落使他相信,自己的未來一片昏暗;原本天真善良的妹妹失去貞潔,也成為自己的錯,自己要負上臆想中“亂倫”的責(zé)任;父親的思想明明腐朽不堪,他卻被其深深影響,不可自拔。家里的奴仆是下等人,學(xué)校的同學(xué)不可一世,他都不愿也無法與之傾訴心聲。久久郁結(jié)于心中的負面情感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用我們現(xiàn)在人的話說就是,心里怎么也想不開,于是想到了死,想到了以死亡結(jié)束并代替茍活。可是他自殺之前要交代的事怎么會如此之多,去很多地方見各種人物,每個略過他眼前的事物都一一躍然紙上,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甚至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他如此留戀人間,何必選擇死亡。然而我轉(zhuǎn)念一想,死前的人,眼睛格外清澈,思想格外清晰,世界在他的眼中,也格外透明和真實,的確是這樣。
昆丁部分我并沒有讀,但僅就前兩個人物來看,作者選擇兩個相對普通人來講比較特殊的人物,由他們的雙目反射那個色彩灰暗落寞的時代,真可謂苦心經(jīng)營獨具匠心。
《喧嘩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圣經(jīng)》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里多次重復(fù)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shù)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杰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于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里,逼著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dāng)下。循規(guī)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么認為。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于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著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并不是通過細致的描寫體現(xiàn),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復(fù)出現(xiàn)而生動強烈的展現(xiàn)。何為文字的表現(xiàn)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我一直認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性,這種重復(fù)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為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思{,在這之前我已經(jīng)在其他作品中領(lǐng)略到重復(fù)出現(xiàn)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里,小詞小句的重復(fù)出現(xiàn)無疑會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詞小句聯(lián)系到前面的情節(jié),在這里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于詳細的分析。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范文【二】
“人生如癡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莎士比亞《麥克白》
這是一本典型的意識流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很難抓住作者的思緒,著重的是心里活動描寫。它不是傳統(tǒng)小說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聯(lián)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lián)想來組織故事。
美國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guān)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有人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gòu)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xiàn)出來與現(xiàn)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現(xiàn)實性的時間感。
所以在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中,盡管他寫的是南方?jīng)]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很難把他們之間故事情景聯(lián)系起來。
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家庭的女兒凱蒂。雖然全書沒有以她的視角來單獨成章,可是她卻息息相關(guān)滲透到每一個人物的行動中。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tǒng),因為凱蒂的風(fēng)流成性,愛恨交加,悲憤溺水自殺。康普太太是自私冷酷的“病人”,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拖累了整個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沒落。凱蒂生活在被壓抑的黑暗中,擺脫“閨秀”束縛,卻走過頭,風(fēng)流放蕩,與男生幽會有了身孕,然后嫁給了另一個男人。不過她也免不了被拋棄的命運??蓱z的是那個也叫昆丁的私生女??尚Φ母改笡]有征求她的意見生下了她,痛苦悲哀注定伴隨著她的一生?;脺绾蟮拿魈?,正如文章所說,“在痛苦中誕生,在疾病痛苦中長大,在腐朽中死去?!?BR> 其實在單純、不被世俗和虛偽污染的班吉眼里,凱蒂小時候是可愛的,善良的,充滿愛心,也勇敢渴望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她生活在注定沒落的南方家庭。在林達的書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封建的南方家庭在時代的淘洗下混亂不堪,注定的墮落和命運的選擇。就算吶喊,光明也只是短暫的一瞬,在差點看到福音來臨的那一刻死去。
我看到文中在最后的吶喊,試圖喚醒“羔羊的血”去救贖罪惡的一家。然后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死去的是幸福的,留下來的只能殘喘等待復(fù)活。
當(dāng)上帝轉(zhuǎn)過他那無所不能的臉去時,他說:我不想讓天堂承受過重的負擔(dān)!我能夠看到鰥居的上帝關(guān)上了她的門;我看到洪水在天地之間泛濫;我看到一代又一代始終存在著的黑暗與死亡。接下來呢,看??!兄弟們!是的,兄弟們!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什么,罪人們啊?我看到了復(fù)活和光明;看到了溫順的耶穌說:正是因為他們殺死了我,你們才可以復(fù)活;我死去,為的是讓看到相憎奇違的人永遠不死。兄弟們啊,兄弟們!我見到了末日的霹靂,也聽到了金色的號角吹響了天國至福的音調(diào),那些銘記羔羊鮮血的事跡的死者紛紛復(fù)活。
至于杰生的冷漠無情,貪婪成性大概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灯仗珜ψ约旱淖优膼憾?、自負,全部給了杰生。他更深一籌。最邪惡的,最自私自利的,最好面子的,也是報復(fù)心最強的。他沒有受到關(guān)愛,也遭受被許諾后的遺棄。于是只有把自己投身于金錢的慰藉中,文中說“錢只是屬于命中注定會賺錢會存錢的那些人”,大概意思是相信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也相信物質(zhì)是不朽的吧,有了金錢,再也不會有人背叛了。
那只所有希望與欲望墳?zāi)沟谋硪蚕笳髁诉@個冷漠家庭的沒落。所以到頭來,留下的只有凱蒂“失落的天真”和班吉“人性的天真,以及那個高尚正直的黑人女傭。流過淺灘時水波微微起伏,就像是一匹布,它依舊保留著一絲光線,水總是這樣的。他們也總是這樣的。
《喧嘩與騷動》讀后感范文【三】
如果沒有對大師跪舔的態(tài)度和敬畏之心,跳開了譯序或是忽略批注,我想你會明白什么叫“書中陣亡”。在讀完一周之后,再來回味這本威廉???思{的代表之作,有種霧霾散去陰沉依舊、殘夢初醒枕邊水涼之感,遺忘了細節(jié)人物卻愈發(fā)凸現(xiàn),作品的藝術(shù)之美始上心頭。
“意識流”是這本小說主要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中有個片段:在超級碗的明星秀時,一臉嚴肅、全副武裝的比利對著星條旗默默流淚,觀眾還來不及感同身受去制造感動,結(jié)果鏡頭閃進的卻是比利此時和拉拉隊性感美女的一腦春夢。如果不了解意識流,可以嘗試著借用這個片段快速入門。
從一個傻子的意識流開始的第一章,時序錯亂、沒有邏輯、甚至連續(xù)幾頁都沒有一個標(biāo)點符號(譯者太牛了),但對于一個白癡來講,這卻是最棒的意識邏輯,簡直是逼真現(xiàn)實性和悲觀穿透力的神來之筆,也為后續(xù)其他人物的真實呈現(xiàn)做好了有力鋪墊。至于后續(xù)出場的其它人物,在多角度敘述方法的描述下,也都形象飽滿,各具特色,通篇看似錯綜復(fù)雜但銜接卻是天衣無縫。
讀書和閱人一樣,也會有很多的似曾相識。在閱讀這本《喧嘩與騷動》的過程中,我常常想起幾年前翻看過的《舊地重游》,康普生家和布萊茲赫德莊園、昆丁和塞巴斯蒂安、凱蒂和茱莉亞、哈佛和牛津、基督與天主、甚至差不多的故事年代,還有??思{和伊夫林?沃以及他們各自的意識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