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病因及治療方法

字號: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fā)作性炎性疾病。下面是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提供的“痛風的病因及治療方法”,感謝閱讀,更多有關內容請訪問出國留學網實用資料欄目。
    痛風的病因及治療方法
    痛風介紹:
    痛風(gout)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fā)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關節(jié)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jié)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多見于體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后婦女。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方式改變,其患病率逐漸上升。
    痛風病因:
    1.飲酒(25%):
    飲酒容易引發(fā)痛風。因為酒精在肝組織代謝時,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濃度加強,使到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tǒng)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癥。痛風古稱“王者之疾”,因此癥好發(fā)在達官貴人的身上,如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飲酒過量而飽受痛風之苦。
    2.飲食(15%):
    痛風可以由飲食,天氣變化如溫度氣壓突變,外傷等多方面引發(fā)。一些食品經過代謝后,其中部分衍生物可以引發(fā)原來積蓄在軟組織的尿酸結晶重新溶解,這時可誘發(fā)并加重關節(jié)炎。
    3.尿酸長期增高(15%):
    血液中尿酸長期增高是痛風發(fā)生的關鍵原因。人體尿酸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1)人體細胞內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類化合物,經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內源性尿酸。
    (2)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類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經過消化與吸收后,經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
    尿酸的生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一些酶的參與,這些酶大致可分為兩類:促進尿酸合成的酶,主要為5-磷酸核酸-1-焦磷酸合成酶、腺嘌呤磷酸核苷酸轉移酶、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轉移酶和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尿酸合成的酶,主要是次黃嘌呤-鳥嘌呤核苷轉移酶。痛風就是由于各種因素導致這些酶的活性異常,例如促進尿酸合成酶的活性增強,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減弱等,從而導致尿酸生成過多;或者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腎臟排泌尿酸發(fā)生障礙,使尿酸在血液中聚積,產生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如長期存在,尿酸將以尿酸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jié),皮下組織及腎臟等部位,引起關節(jié)炎,皮下痛風結石,腎臟結石或痛風性腎病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本病為外周關節(jié)的復發(fā)性急性或慢性關節(jié)炎,是因過飽和高尿酸血癥,體液中的單鈉尿酸鹽結晶在關節(jié)、肌腱內及其周圍沉積所致。
    4.發(fā)病機制
    尿酸分解降低作為導致高尿酸血癥的機制已被排除。在核酸和核苷酸的正常轉換過程中,部分被降解成游離嘌呤基,主要是次黃嘌呤和鳥嘌呤。合成核苷酸所需要的核酸過剩時,會迅速降解為次黃嘌呤、鳥嘌呤,在鳥嘌呤酶作用下脫氨成為黃嘌呤,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經黃嘌呤氧化酶作用被氧化成尿酸。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黃嘌呤核苷酸和鳥嘌呤核苷酸是嘌呤生物合成的末端產物。上述3種嘌呤核苷酸可經2個途徑中的1個合成,直接從嘌呤堿合成;如鳥嘌呤轉化成鳥嘌呤核苷酸,次黃嘌呤轉化成次黃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轉化成腺嘌呤核苷酸,或者它們可重新合成。嘌呤代謝的首步反應及其反饋抑制的部位是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谷氨酰胺+H2O氨基磷酸核糖+谷氨酸+焦磷酸(PPI),該反應由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轉移酶(PRPPAT)催化。
    此反應調節(jié)失控和嘌呤合成增加的可能機制是:PRPP,谷氨酰胺濃度增高;酶的量或活性增加,酶對嘌呤核苷的反饋抑制的敏感性降低,對酶活性由協(xié)調作用的腺苷酸或鳥苷酸濃度減少,導致對酶的抑制作用降低;在HPRT缺乏和PRPP合成酶過度活躍時,細胞內PRPP濃度明顯增高,嘌呤合成增多。在尿酸生成增多的患者,其PRPP的轉換是加速的。此外,部分高尿酸血癥的原因是由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所致。當該酶異常時,PRPP增多,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增多。其他還包括任何導致細胞內腺苷酸分解加速的過程,均會因嘌呤降解加快而尿酸生成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癥。
    對部分痛風患者來說,其高尿酸血癥的直接病理機制是腎小管對尿酸鹽的清除率下降,腎臟對尿酸鹽的排泄是由腎小球濾過,但濾過的尿酸鹽幾乎完全被近曲小管吸收(分泌前重吸收);腎小管分泌的尿酸鹽部分在近曲小管的遠端也被重吸收,少量在亨利襻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后重吸收)。因此,尿酸鹽排泄幾乎是腎小管所分泌,最終尿酸從腎臟排泄是腎小球濾過量的6%~12%。當腎小球尿酸鹽濾過減少,腎小管對尿酸鹽的重吸收增加或腎小管分泌尿酸鹽減少,均可引起尿酸鹽腎排泄的降低,導致高尿酸血癥。當血尿酸增高超過超飽和濃度,尿酸鹽在組織內沉積,在痛風病人的研究中已證實腎單位對尿酸鹽的分泌是下降的。
    痛風癥狀: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前沒有任何先兆,輕度外傷,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癥(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fā)痛風急性發(fā)作。常在夜間發(fā)作的急性單關節(jié)或多關節(jié)疼痛通常是首發(fā)癥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于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fā)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fā)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跖趾關節(jié)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等也是常見發(fā)病部位,全身表現(xiàn)包括發(fā)熱、心悸、寒戰(zhàn)、不適及白細胞增多。
    開始幾次發(fā)作通常只累及一個關節(jié),一般只持續(xù)數(shù)日;但后來則可同時或相繼侵犯多個關節(jié)。若未經治療可持續(xù)數(shù)周,最后局部癥狀和體征消退,關節(jié)功能恢復。無癥狀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愈來愈短,如果不進行預防,每年會發(fā)作數(shù)次,出現(xiàn)慢性關節(jié)癥狀,并發(fā)生永久性破壞性關節(jié)畸形,手足關節(jié)經常活動受限。在少數(shù)病例,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關節(jié)亦可受累,粘液囊壁與腱鞘內常見尿酸鹽沉積,手、足可出現(xiàn)增大的痛風石并排出白堊樣尿酸鹽結晶碎塊,環(huán)孢菌素引起的痛風多起病于中央大關節(jié),如髖、骶髂關節(jié),同樣也可見于手,甚至破壞腎小管。
    1、無癥狀期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血尿酸持續(xù)或波動性增高,從血尿酸增高到癥狀出現(xiàn)時間可長達數(shù)年至數(shù)十年,只有在發(fā)生關節(jié)炎時才稱為痛風。
    2、急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期
    是原發(fā)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好發(fā)于下肢關節(jié),以拇趾及第一跖趾關節(jié)為多見;初發(fā)時為單關節(jié)炎癥,反復發(fā)作則受累關節(jié)增多,痛風的發(fā)作表明血尿酸濃度長時期過飽和而導致大量尿酸鹽在組織中沉積。
    3、間歇期
    痛風發(fā)作持續(xù)數(shù)天至數(shù)周可自然緩解,不留后遺癥而完全恢復。而后出現(xiàn)無癥狀階段,稱為急性發(fā)作間歇期,此后可再發(fā),約60%患者1年內復發(fā),間歇期也有長達10余年者。
    4、痛風石
    在慢性關節(jié)炎期未經治療或治療不佳的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軟骨、肌腱、滑囊液和軟組織中。痛風石為本期的常見表現(xiàn),常發(fā)生于耳輪、前臂伸側、跖趾、手指、肘部等處,尿酸鹽在關節(jié)內沉積增多,炎癥反復發(fā)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jié)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jié)發(fā)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隨著炎癥的反復發(fā)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嚴重影響關節(jié)功能,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癥,病者可無本期的表現(xiàn)。
    痛風治療:分為中醫(yī)和西醫(yī)治療
    中醫(yī)治療:
    1、急性發(fā)作期
    癥候:病人發(fā)熱、頭痛、關節(jié)明顯紅腫、脹痛,證屬風濕熱痹。
    治法: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
    方藥:方用四妙散加味湯。
    2、真寒假熱型
    癥候:關節(jié)紅腫、疼痛,口渴不欲飲,苔白兼黃,脈洪無力。
    治法:以滋陰補腎、清利濕熱。
    方藥: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桂枝、刨附片以溫經通脈散寒;加木瓜、川牛膝以活血舒筋通絡佐以引藥下行。
    3、慢性期
    癥候:關節(jié)疼痛,反復發(fā)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jié)僵硬、畸形,活動受限。
    治法:治宜調理氣血,補益肝腎,酌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療法。
    方藥: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4、痛風石瘺
    癥候:證屬久病氣衰,陰寒內積、寒阻血凝、肌膚失養(yǎng)、破潰成瘺。
    治法:治以濟生腎氣丸內服,每次1丸,每日2次,外敷回陽玉龍膏,以暖血生肌;
    方藥:以干姜、肉桂、草烏、南星化寒痰,活死肌;以赤芍、白芷散滯血,生肌肉。
    5、合并尿路結石
    可取具有堿化尿液和促進尿酸結石溶解作用的青皮、陳皮、金錢草煎湯內服,加用鴨跖草,兼有降尿酸和利尿作用。
    治療痛風的中藥方:
    1、清熱痛痹膏
    石膏,忍冬,知母,黃柏,蒼術,黃連,黃岑,赤芍,元胡,大黃,山梔(梔子),研末,加醋調和。
    2、四黃散
    大黃,梔子,黃柏,黃岑等份,水調。
    3、黃柏散
    大黃,黃柏,側柏葉,澤蘭,薄荷加蜂蜜調和。
    4、四色散
    黃柏,白芷,青黛,紅花加蜂蜜調和。
    5、黃金散
    生大黃,生南星。白芷,黃柏,姜黃,厚樸,蒼術,陳皮甘草,花粉 ,醋調。
    6、住痛散
    生川烏,生草烏,羌活,獨活,木香 。細辛,干姜,當歸,醋調。
    7、云南白藥氣霧劑。
    8、六神丸,加醋調和。
    西醫(yī)治療
    (1)用抗炎藥物終止急性發(fā)作。
    (2)每天預防性應用秋水仙堿以防止反復急性發(fā)作(若發(fā)作頻繁)。
    (3)通過降低體液內尿酸鹽濃度,預防單鈉尿酸鹽結晶進一步沉積和消除已經存在的痛風石,預防性保護措施應針對兩個方面,即防止骨、關節(jié)軟骨侵蝕造成的殘疾和防止腎臟損傷,特殊療法應根據(jù)本病所處不同時期及病情輕重選用,應治療同時存在的高血壓、高脂血癥及肥胖癥。
    1、一般處理
    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1g/(kg·d)左右,不進高嘌呤食物(動物心、肝、腎、沙丁魚等);嚴格戒酒,避免誘發(fā)因素,鼓勵多飲水,使尿量在2000ml/d以上,當尿H 濃度在1000nmol/L(pH值6.0以下)時,宜服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1~2g,3次/d,使尿H 濃度維持在630.9~316.3nmol/L(pH值6.2~6.5)為宜;若晨尿呈酸性時,晚上加服乙酰唑胺250mg,可使尿保持堿性,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結石形成。同時,不應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煙酸等。
    2、急性關節(jié)炎期的治療
    應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jié)負重,持續(xù)至關節(jié)疼痛緩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漸活動,應盡早應用下列藥物控制關節(jié)炎,緩解癥狀。
    (1)秋水仙堿:
    對控制痛風性關節(jié)炎具顯著性療效,當為首選,一般于服藥后6~12h癥狀減輕,24~48h約90%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緩解。常規(guī)劑量為每小時0.5mg或每2小時給1mg口服,直至癥狀緩解或出現(xiàn)腹瀉等胃腸道副作用,或雖用至最大劑量6mg而病情尚無改善時,則應停用。靜脈注射秋水仙堿能迅速奏效,胃腸道副作用少
    用法:秋水仙堿2mg,溶于10ml生理鹽水,緩慢注射(注射時間不短于5min),如病情需要,隔6h后可再給予1mg,一般24h總劑量應控制在3mg以內。但應注意:如果靜脈注射時藥液外漏,則可引起組織壞死,應嚴加防范。此外,秋水仙堿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外,尚可導致骨髓抑制、肝細胞損害、脫發(fā)、精神抑郁、上行性麻痹、呼吸抑制等。因此,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腎功能損害患者劑量應減半,并密切觀察,血白細胞減少者禁用。
    (2)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對不能耐受秋水仙堿的患者尤為適用。此類藥物與秋水仙堿合用可增強止痛效果,但應在餐后服用,以減輕胃腸道反應。常用的藥物有吲哚美辛、吡羅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保泰松和羥布宗等,其中以吲哚美辛應用最廣。本類藥物一般在開始治療時給予接近最大劑量,以達最大程度地控制急性癥狀,然后,在癥狀緩解時逐漸減量。
    ①吲哚美辛:開始劑量為50mg,每6小時1次,癥狀減輕后逐漸減至25mg,2~3次/d,此藥可有胃腸道刺激、水鈉潴留、頭暈、皮疹等副作用,有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癥者禁用。
    ②布洛芬:常用劑量為0.2~0.4g,2~3次/d,通常2~3天內可控制癥狀,該藥副作用較小,偶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及肝轉氨酶升高,應加以注意。
    ③保泰松或羥布宗:初始劑量為0.2~0.4g,以后每4~6小時 0.1g,癥狀好轉后減為0.1g,3次/d,該藥可引起胃炎及水鈉潴留,偶有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有活動性潰瘍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④吡羅昔康(炎痛喜康):作用時間長,20mg/d,一次頓服,偶有胃腸道反應,長期用藥應注意周圍血白細胞數(shù)和肝、腎功能。
    ⑤萘普生:抗炎鎮(zhèn)痛作用較強,而胃腸道反應較輕,口服0.25g,2~3次/d。
    (3)糖皮質激素:對急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作具有迅速緩解作用,但停藥后容易復發(fā),且長期應用易致糖尿病,高血壓等并發(fā)癥,故不宜長期應用。僅對用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證者,可考慮短期使用。一般用潑尼松(強的松)片10mg,3次/d,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以免復發(fā)。
    (4)抽吸關節(jié)和液,隨后注入皮質類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風急性發(fā)作,根據(jù)受累關節(jié)的大小,注入強的松龍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單劑量肌內注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靜脈用秋水仙堿一樣,特別適用于術后不能服藥的痛風發(fā)作的病人。多關節(jié)發(fā)作時,也可短期應用強的松,如20~30mg/d,偶爾需聯(lián)合應用幾種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fā)作。
    (5)除特殊療法外,還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攝入液體,防止脫水和減少尿酸鹽在腎臟內的沉積,病人宜進軟食。為了控制疼痛,有時需要可待因30~60mg,夾板固定炎癥部位也有幫助,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的藥物,必須待急性癥狀完全控制之后應用。
    3、間歇及慢性期的治療
    雖經上述治療但癥狀仍不宜控制,反復發(fā)作者,可用小劑量秋水仙堿維持治療,方法:0.5~1.0mg/d,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秋水仙堿對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合理應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控制高尿酸血癥,使血尿酸水平維持在360 μmol/L(6mg/dl)以下。
    這兩類藥物均無抗炎、止痛作用,通常依據(jù)患者的腎功能及24h尿尿酸排泄量進行選擇。如果腎功能正常,24h尿尿酸排泄量小于3.75mmol者,可選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腎功能減退,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75mmol者,則應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
    (1)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主要有別嘌呤醇。為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它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使次黃嘌呤和黃嘌呤不能氧化為尿酸,因而可迅速降低血尿酸濃度,減少痛風石及尿酸性結石的形成。若合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可加快血尿酸水平的下降,并動員沉積在組織中的尿酸鹽,溶解痛風石
    常用劑量為100mg,2~4次/d,病情需要時可增至200mg,3次/d,直至血尿酸濃度降至360μmol/L(6mg/dl)后,逐漸減量。用藥初期可能會因血尿酸轉移性增多而誘發(fā)急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此時可加用秋水仙堿治療,少數(shù)患者使用本藥可發(fā)生過敏綜合征,表現(xiàn)為發(fā)熱、過敏性皮疹、腹痛、腹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應提高警惕。一般經停藥和對癥治療均可恢復,個別患者可發(fā)生嚴重的上皮組織中毒性壞死溶解,急性脈管炎,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等,甚至大面積的肝壞死,病情危重,應積極搶救治療。通常副作用多見于有腎功能不全者,因此,伴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使用劑量應酌情減少并密切觀察,此外,老年患者使用此藥也應謹慎。
    (2)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此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尿酸排泄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適用于腎功能正常,每天尿酸排泄量不高的患者,對于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3.57mmol(600mg)或已有尿酸性結石形成者,應用此類藥有可能造成尿路梗死或促進尿酸性結石的形成,故不宜使用。為避免用藥后因尿中尿酸排泄量急劇增多而引起腎臟損害及腎結石,故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同時應口服碳酸氫鈉3~6g/d,以堿化尿液;并多飲水,保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某些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煙酸等,可抑制尿酸的排泄,應避免同時使用。
    ①丙磺舒(羧苯磺胺):初始劑量為0.25g,2次/d,2周后逐漸增至0.5g,3次/d,最大劑量不應超過2g/d,約有5%的患者可發(fā)生皮疹、發(fā)熱、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
    ②磺吡酮(苯磺唑酮):為保泰松的衍生物,其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較丙磺舒強,副作用亦相對較少,與丙磺舒合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初始劑量一般為50mg,2次/d,漸增至100mg,3次/d,最大劑量為600mg/d,該藥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潰瘍病患者慎用。
    ③苯溴馬?。壕哂休^強的利尿酸作用,常用劑量為25~100mg,1次/d,副作用輕微,少有皮疹、發(fā)熱和胃腸道反應。
    (3)輔助療法:所有痛風患者都需要攝入大量液體,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結石患者更應如此。服用碳酸氫鈉或檸檬酸三鈉5g,每日3次,使尿液堿化,臨睡前服用乙酰唑胺50mg,能有效堿化晨尿,注意避免尿液過堿化。因為這可能促進草酸鈣結晶沉積,因為藥物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所以通常不需要嚴格限制飲食中嘌呤含量。在痛風靜止期應設法減輕肥胖病人的體重,正常皮膚區(qū)域的巨大痛風石可以手術切除,其他的痛風石均應通過適當?shù)慕档脱蛩嶂委熅徛亟鉀Q,為使腎結石崩解可考慮使用體外超聲波碎石術。
    4、并發(fā)急性腎衰竭的治療
    由尿酸性腎病所致者,應立即給予乙酰唑胺500mg,其后為250mg,3次/d,同時,靜脈補充足夠的水分,適量滴注1.25%碳酸氫鈉液,為增加尿量,可靜注呋塞米40~100mg。此外,應盡早給予別嘌醇,初始劑量為8mg/(kg·d),3~4天減為100~300mg/d,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顯著者,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腎盂或輸尿管尿酸性結石所致尿路梗阻也可引起急性腎衰竭,除使用別嘌醇和堿化尿液外,可先行經皮腎造口術,以緩解尿路梗阻,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去除尿路結石。
    5、飲食控制
    減少外源性嘌呤來源,避免食入含嘌呤的飲食如動物內臟,魚蝦類、肉類、豌豆等;防止過胖,一般不主張飲酒,提倡多飲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
    痛風保?。?/strong>
    1.日常保健
    第一:要注意避免受冷、過度疲勞、感染、外科手術、進餐過飽、飲酒等誘發(fā)因素。
    第二:控制攝入含嘌呤的食品?;颊咭苑逝终呔佣啵虼吮仨毧刂骑嬍?,降低體重。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以減輕腎臟排泄蛋白質代謝產物的負擔。本病系嘌呤代謝紊亂所致,故每個患者應熟知各種食物中所含嘌呤的多少。
    第三:盡量多飲水。必須使每天尿量至少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以利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在炎熱的夏季,尿量往往較少,故更應注意多飲水。
    2.食療保健
    1、紅花蘇木飲:紅花,蘇木,加水適量,煎二十分鐘,去渣取汁加食糖適量調味,一日分3次食前溫服。適用于關節(jié)腫脹,皮下有結節(jié)者。
    2、木瓜車前苡米飲:木瓜,鮮車草(干車前草用30克),薏苡仁,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不拘時當茶飲于關節(jié)腫痛,小便黃熱者。
    3、薏苡仁粥:薏苡仁配大米,加水適量煮粥。早晚各服1次,十天為一療程。適用于血尿酸高而無明顯癥狀者。
    宜
    (1)可吃的低嘌呤食物:
    ①主食類:米(大米、玉米、小米、糯米等)、麥(大麥、小麥、燕麥、蕎麥、麥片等)、面類制品(精白粉、富強粉、面條、玉米面、饅頭、面包、餅干、蛋糕)、蘇打餅干、黃油小點心、淀粉、高粱、通心粉、馬鈴薯(土豆)、甘薯、山芋、冬粉、荸薺等。
    ②奶類:鮮奶、煉乳、奶酪、酸奶、麥乳精、奶粉、冰淇淋等。
    ③肉類:豬血、鴨血、雞血、鵝血等。
    ④蔬菜類:白菜、卷心菜、萵苣(萵筍)、莧菜、雪里蕻、茼蒿、芹菜、芥菜葉、水甕菜、韭菜、韭黃、番茄、茄子、瓜類(黃瓜、冬瓜、絲瓜、南瓜、胡瓜、苦瓜等)、蘿卜(包括胡蘿卜、蘿卜干等)、甘藍、甘藍菜、葫蘆、青椒、洋蔥、蔥、蒜、姜、木耳、榨菜、辣椒、泡菜、咸菜等。
    ⑤水果類:蘋果、香蕉、紅棗、黑棗、梨、芒果、橘子、橙、檸檬、葡萄、石榴、枇杷、菠蘿、桃子、李子、金橘、西瓜、木瓜、葡萄干、龍眼干。
    ⑥飲料:蘇打水、可樂、汽水、礦泉水、茶、果汁、咖啡、巧克力、可可、果凍等。
    ⑦其他:西紅柿醬、花生醬、果醬、醬油、冬瓜糖、蜂蜜。油脂類(瓜子、植物油、黃油、奶油、杏仁、核桃、榛子)、薏苡仁、干果、糖、蜂蜜、海蜇、海藻、動物膠或瓊脂制的點心及調味品。
    (2)宜限量的中等嘌呤食物:
    ①豆類及其制品:豆制品(豆腐、豆腐干、乳豆腐、豆奶、豆?jié){)、干豆類(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豆苗、黃豆芽。
    ②肉類:雞肉、野雞、火雞、斑雞、石雞、鴨肉、鵝肉、鴿肉、鵪鶉、豬肉、豬皮、牛肉、羊肉、狗肉、鹿肉、兔肉。
    ③水產類:草魚、鯉魚、鱈魚、比目魚、鱸魚、梭魚、刀魚、螃蟹、鰻魚、鱔魚、香螺、紅繪、鮑魚、魚丸、魚翅。
    ④蔬菜類:菠菜、筍(冬筍、蘆筍、筍干)、豆類(四季豆、青豆、菜豆、豇豆、豌豆)、海帶、金針、銀耳、蘑菇、菜花、龍須菜。
    ⑤油脂類及其他:花生、腰果、芝麻、栗子、蓮子、杏仁。
    忌
    禁忌的高嘌呤食物:
    ①豆類及蔬菜類:黃豆、扁豆、紫菜、香菇。
    ②肉類:肝(豬肝、牛肝、雞肝、鴨肝、鵝肝)、腸(豬腸、牛腸、雞腸、鴨腸、鵝腸)、心(豬心、牛心、雞心、鴨心、鵝心)、肚與胃(豬肝、牛肝、雞胃、鴨胃、鵝胃)、腎(豬腎、牛腎)、肺腦、胰、肉脯、濃肉汁、肉餡等。
    ③水產類:魚類(魚皮、魚卵、魚干、沙丁魚、鳳尾魚、鯖魚、鰱魚、烏魚、鯊魚、帶魚、吻仔魚、海鰻、鳊魚干、鯧魚)、貝殼類(蛤蜊、牡蠣、蛤子、蠔、淡菜、干貝)、蝦類(草蝦、金鉤蝦、小蝦、蝦米)、海參。
    ④其他:酵母粉、各種酒類(尤其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