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文化】旗袍的樣式與象征

字號:


    旗袍是滿族文化里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的瑰寶,它在樣式上具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diǎn),在多民族融合中,經(jīng)過一系列以漢族女性為基礎(chǔ)上來進(jìn)行改良。后在近代更是中西文化糅合成為了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下面留學(xué)網(wǎng)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滿族旗袍文化!
    【滿族文化】旗袍的樣式與象征
    旗袍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yù)。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男子的長袍多是藍(lán)、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lǐng),前后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制,衣衩較長,便于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hù)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后,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qiáng)。領(lǐng)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diǎn):無領(lǐng)、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zhàn)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御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后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jìn)前襟。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后,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lǐng)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yōu)樽笥议_衩。40年代后,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旗袍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朵一奇葩,在國際流行服飾界享有很高的盛譽(yù)。旗袍能很好表現(xiàn)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受到國內(nèi)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diǎn),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布缬袑蟆⒛斫?、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干利落。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后,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lǐng)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yōu)樽笥议_衩。
    至本世紀(jì)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tǒng)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處),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四十年代后,受國內(nèi)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于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zhì),后來這一源于滿族的傳統(tǒng)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nèi)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辛亥革命風(fēng)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tǒng)苛刻的禮教與風(fēng)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yán)的種種桎桔。
    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jīng)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tǒng)沉重的負(fù)擔(dān)。由于滿族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并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漢族文化專題知識匯總
漢族的宗教信仰文化
漢族的飲食禁忌有哪些?
中國民間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
漢族的圖騰有什么象征意義
漢族為什么沒有民族服裝?
為什么叫漢族?漢族名稱的由來
色彩濃郁的漢族婚俗文化
漢族是在哪個朝代形成的?
漢族成人禮的內(nèi)涵
漢族民間樂器介紹
漢族的待客禮儀是怎樣的?
民族傳承之根本——漢語
漢族名茶——水仙茶的文化
排簫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漢族舞蹈有什么特點(diǎn)和講究?
漢服服飾琵琶袖的特點(diǎn)
坎肩是什么意思?它由哪個民族而來
禪讓的意思,禪在漢族歷史上的影響
華夏文化的濃縮——漢族的色彩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