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是同一本書、同一個視頻,不同的讀者也能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下面,出國留學網為大家?guī)怼澳銊e無選擇讀后感”,更多內容盡在出國留學網,歡迎大家的閱讀。
你別無選擇讀后感1
王蒙在為劉索拉的小說集《你別無選擇》作的序里這樣說:“劉索拉的小說在1985年出現是一個先鋒性的,并非偶然的現象。它的內容與形式都具有一種不滿足的、勇敢探索的深長意味”。這種評價恰如其分?!赌銊e無選擇》一出現就引起廣泛注意,正在于其內容與形式上的先鋒性。內容上的先鋒性是指作者敏銳地感受、把握住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并且真實地把它表現出來:自信與自卑,追求與迷惘,無所畏懼與無可奈何,奉獻精神與放誕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種時代情緒,它不僅僅屬于那群大學生,而且屬于一代中國青年。劉索拉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給自己筆下的那些人物、那種生存方式以充分的理解。
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與對當代青年獨特精神面貌的表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賈教授和金教授這兩個形象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力量。以正人君子自居的賈教授代表保守、頑固的傳統(tǒng)勢力,才思敏捷、風度瀟灑的金教授代表寬容與探索的現代精神。這二者的對立與統(tǒng)一構成了那一群青年的生存背景。在這個背景上,不同的青年形象體現了當代青年精神面貌的不同側面,李鳴、馬力的無聊;森森、孟野的反常規(guī)與追求超越;小個子的由認真、刻苦到失望;石白帶有神經質的固執(zhí);董客古怪的思路與爭取參賽資格時的庸俗;等等。而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則比較完整地展示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小說最后讓森森在國際作曲比賽中獲獎、得到世界的承認,讓賈教授的門生石白轉而傾向于森森和孟野,讓無聊透頂的李鳴決心不再鉆回被窩,都體現了作家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說明作家對自己這一代,對未來充滿信心。小說形式上的先鋒性并不在于那種打破時空界限、輕松自如、意識流式的敘述方式(這對于當時的讀者來說已經不新鮮),而主要在于具體描寫中的變形與夸張,以及嘲諷、揶揄、幽默的筆調。
當然,這兩方面往往統(tǒng)一在一起。變形與夸張的描寫俯拾即是:金教授講課吃花生米,卻往嘴里扔進粉筆頭。因為馬力聽他彈琴時打了個哈欠,他就站起來滿面笑容對馬力鞠躬:“祝您健康!”教鋼琴的教授老太太給“懵懂”講彈鋼琴的“力度”時一連打了“懵懂”五拳,“懵懂”忍不住回敬一拳之后,她便認為“懵懂”理解了“力度”。馬力給自己買來的書畫藏書章還附上借書卡。董客經常發(fā)那些沒有邏輯性又似乎很有邏輯性的高論?!?BR> 所有這些描寫用現實生活的尺度來衡量都很難說是真實的,但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卻又是最深刻意義上的“真實”。正是這種夸張與變形才把兩位教授的獨特個性和青年學生那種獨有的苦悶、無聊、莫名其妙的情緒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來。“真實”往往通過“不真實”來表現,這是藝術的辯證法。
小說特有的那種引人發(fā)笑而又耐人尋味的魅力,主要來源于這種變形與夸張。嘲諷、揶揄、幽默的筆調一方面來自于某些帶有“惡作劇”色彩的描繪——比如寫李鳴只做兩分鐘的習題“就想去上廁所或喝水”,說石白學了七年和聲學但其和聲“用在作曲上聽起來像大便干燥”;另一方面來自于敘述語言的機智與俏皮——比如:“你再干也是白費,也超不過巴赫。超不過巴赫你就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師你就超不過巴赫。超不過巴赫你只有慚愧,你只有慚愧但不能超過巴赫”,“你認為的創(chuàng)新只不過是西方玩兒剩下的東西,玩兒剩下的東西再玩兒就未免太可笑,玩兒沒玩兒過的又玩兒不出來”,等等。
嘲諷、揶揄、幽默的筆調本質上是小說總體情緒的直接顯現,同時又增添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你別無選擇讀后感2
可能要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才會充分地意識到劉索拉的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在藝術思想和審美觀念上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最為觸目的是它藝術形式上的大膽。但這遠不是最重要的。沖破陳舊的觀念直截了當地向藝術法則中的常規(guī)和正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這才是小說的靈魂。
小說描寫的生活領域是特殊而又狹小的:這似乎只是音樂學院作曲系一群學生和教師的一段狂放、幽默,甚至有點滑稽和胡鬧的生活。有日常的學習,也有突來的考試,罕遇的國際比賽;有對藝術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與厭倦,也有對藝術法則的泥守與背叛;有婚姻的悲劇,友誼的真摯和深沉;……這一切,按說也沒有什么大不尋常。在相當多的當代青年題材的小說中,它們不是已經千遍百遍地被寫膩了嗎?
然而劉索拉卻自有她的新意。作為一個藝術叛徒,她的思路的猛銳、大膽,她在藝術處理上表現出的獨特的選擇力,自能使讀者注目。
我說劉索拉是藝術叛徒,是因為她筆下處處閃露著對我們的文學藝術教育和文學評論中的陳規(guī)舊范的批判鋒芒。她的批判是毫不妥協(xié)、毫無回旋余地的。她借著對賈教授的形象和作曲系整個學院氛圍的辛辣諷刺,把我們藝術教育中某些陳舊的內容與僵化的形式,把青年學生的心理,用最無諱飾的方式表現出來。
賈教授的形象是相當漫畫化的。但這是準確、簡練、深刻的漫畫化。我們慣于把漫畫化視為文學中性格描繪的粗陋形式。其實,對于象賈教授和他的風紀問題、方向問題這一類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相當漫畫化的現象,難道莊重嚴謹的筆調能夠得其風神嗎?從執(zhí)拗地召開文藝方向問題的討論會,到主持累死人的刻板而又莫名其妙的考試,一直到選拔學生參加國際比賽前后的表演,賈教授一切活動的目的就是防范二十世紀現代派作曲技法的滲入,固守他那些據說是萬世不變的藝術法則絕不松手。他一生平庸,所以就特別恨別人創(chuàng)新;他自視神圣,所以毫不懷疑任何與他不同的研究都是墮落;象套中人一樣刻板和拘謹的外形,包裹著一顆小器、敏感的心。雖說有些學究氣,但卻也不乏政治適應性。假手石白,把孟野的創(chuàng)新之作上綱為“法西斯音樂”這一手,就不是一介書生做得出來的。至于那種“不僅擔心自己的金字塔,而且擔心全國、全世界都必墮落無疑”的真誠和義憤,那種“一匡天下,舍我其誰”的幻覺,更是活畫出了一副閉目塞聽者的面孔。
使我們?yōu)樗囆g創(chuàng)新者的命運深感悲哀的是,賈教授阻遏創(chuàng)新的能量并不全是他的個性或品質帶來的,更多地是借助彌漫于全社會的因循守舊的習慣和惰性。對于賈教授來說,無個性即是他唯一引人注目的個性。所以作者并不過多地在沒有個性的地方尋找個性,她注意的是這個人物的社會思想和藝術觀念在周圍造成的氛圍。她幾乎是把這個人物當作無所不在的幽靈來寫,幾乎是從其他一切人的行為和心理中來發(fā)掘他的存在:作為一種頑固而狡猾的歷史惰性力的存在。劉索拉用賈教授這個人物的塑造,使我多少有些相信現代小說的寫法有時是不必傾注全力于人物的個性描繪而能使人物獲得某種典型性的。
你可以看到賈教授的陰影怎樣遮住了石白生命中一切創(chuàng)造活力的亮點的閃動。在不可企及的巴哈面前,石白把創(chuàng)新的無效性看得透透的,于是弄得他只好背誦和模仿巴哈,甚至被利用去做對創(chuàng)新者進行方向性抨擊的槍手。這是信守賈氏規(guī)范者的悲劇。
你還可以看到賈教授的陰影怎樣隔斷了孟野走向成功的創(chuàng)造之路。嫉恨和干預別人私生活的習慣和一聽到“法西斯音樂”的惡謚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政治警惕性,都以一種無法抵御的行政力量出現,終于把孟野逐出了校門。這是反叛賈式規(guī)范者的悲劇。
甚至在終于成功的藝術叛徒森森的靈魂中,你也可以看到他的創(chuàng)新沖動與賈教授的陰影的痛苦而又緊張的搏斗。在形形色色的賈教授們的造說和設計下,無法超越的貝多芬,“他的力度征服了世界,在地球上豎起了一座可怕的大峰,靠著頑固與年歲,罩住了所有后來者的光彩”。這是想尋找自己民族靈魂的森森最感悲哀的。貝多芬令人肅然起敬,但他不應該使后來者束手無為。貝多芬之所以對創(chuàng)新者產生精神壓力,其罪不在貝多芬,而在那些骸骨之迷戀者與販賣者。
在這種緊張的內心搏斗中,森森沖破賈氏規(guī)范奮然前進了。盡管貝多芬矗立在那兒,他“更覺得有許多事情得做”。終于毅然到異域去別尋藝術創(chuàng)造的新途的小個子對森森說的“去找找看”,成了森森的箴言,激動著他去尋找自己的音響,自己的力度。終于,他以自己的聲音被世界所知了。這是一個藝術叛徒莊嚴而悲壯的求索過程。
展開一群年輕活潑的生命怎樣投入這一場沖破藝術藩籬而走上真正的創(chuàng)造之路的求索,使得劉索拉的夸張的描繪中充滿了率真,嬉鬧的場面中充滿了激情,跳躍的敘述節(jié)奏中充滿了活力,荒誕的生活氛圍中充滿了莊嚴,流動著不羈的野氣的語言中搏跳著青春的旋律。在盡情地嘲弄了賈教授和他的規(guī)范之后,劉索拉也盡情地宣泄了藝術創(chuàng)新者靈魂中渴望未來的追求,走向世界的信念。
在這一群年輕的藝術探索者的形象中,除了森森和孟野這兩個“音樂世界的大破壞者”被置于革新與守舊的漩渦中心之外,最發(fā)人深思的就是李鳴的形象了。李鳴是被老師認為是有才能,有氣質,富于樂感的學生,但是他在小說中一出現,就“不止一次想過退學這件事了”。退學這個念頭一直粘附在李鳴頭腦中,他也似乎一直呆在被窩里消極地觀望著學院的生活。一直到森森在國際比賽中獲獎,才使他從被窩中鉆出來,并且再也不打算鉆進去了??梢哉f,李鳴內心的思想矛盾及其解決,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條主線。王教授在李鳴準備打報告要求退學時對他說的話:“你別無選擇”,被作者用來作為小說的標題,這也足見李鳴這一形象在小說中的特殊位置。初讀這篇小說,我曾覺得劉索拉這個新手在文壇上的別具一格的出場主要地表現在:她和那些在作品中強烈地留下自我形影的女作家不同,似乎一開始就打算把自我深藏起來,以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調來敘述。但是,細細品味李鳴這一形象,我發(fā)現作者是以李鳴的視角為自己的敘事角度的。她把自己對生活的思索放到李鳴身上去了。——盡管很隱蔽、巧妙。
事實上,真正對賈教授的那一套,對我們藝術教育中(當然,聰明的讀者會從藝術教育聯想到更廣泛、更普遍的生活)現存的使人無可奈何的格局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考的,不是敢于與賈教授公開爭執(zhí)的森森,也不是受到壓制、打擊最沉重的孟野,而是這個似乎要消極遁世的李鳴。他以躺在被窩里這個奇特反常的舉動,來表示他對這樣的學習生活的厭倦和失望。為了抗議賈教授呼吁進行的“對學生從生活到學習的一切正統(tǒng)教育”,他撕毀了作業(yè)本;而在累死人的考試中,他在一瞬間看透了“根本無所謂對錯,反正你永遠也無法讓賈教授說對”,從而在感覺上完全泯滅了受教者的求知欲;最后,他對自己“身體太健康、神經太健全”的癥狀的絕妙分析和對小個子抄的“準則”的絕妙思考,以一種冷嘲的調子宣示了他與賈教授式的教學內容的完全訣別。在他看來,賈教授奉為神圣的那些準則“從第一次出現時就已經走了樣,反復出現后已經面目全非”,有什么必要去背誦和實行呢?“所以他想永遠這么躺著,那怕躺到畢業(yè),躺到老,躺到死。”
由此看來,躺在床上的李鳴在外觀上和躺在床上的俯懶、空想、生命力已經蝕空了的奧勃洛摩夫相似,而在精神上卻相反。他對事業(yè)的厭倦是他追求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消極形式。他的生命力的沉寂是他等待真正的人生升華的過渡形式。他的苦悶是由于他太清醒、太富有悟性。小個子悲哀地說出的“我在這兒什么也找不到”,又何嘗不是李鳴的心聲呢!李鳴,他不是一個人,他幾乎是青年學生中一種情緒的概括。這種消極冷漠的情緒,最準確無誤地測出了賈教授們的準則和做法的荒謬性。在小說中,真正與賈教授遇遙成為對峙的兩極的,就是李鳴。真正顯示著小說的思想深度的形象,就是李鳴。
那些著墨不多,但精妙傳神的女性形象也是值得一提的:單純而熱情,愛哭又愛叫,優(yōu)雅而俏皮的“貓”;在漫不經心中自有關切和深情,在突發(fā)的大哭中泄露了內心的痛苦的“懵懂”;刻板、認真但也不乏隨和、溫柔,有時也會爆出義憤的火星的“時間”;忠實而執(zhí)拗的莉莉;——這些年輕活潑的女性形象也各各參與著獻身藝術探索的生活進程。活躍在這個進程中的還有戴齊、馬力、小個子、聶風……除了那個用莫名其艱深的晦澀來掩蓋自私的董客之外,這年輕的一群是那樣富有朝氣和活力,他們敢說敢做敢怒敢罵敢歌敢哭,他們有血有肉有靈有性有聲有色。在這生命群體的映照下,賈教授的枯瘠抽象的存在,如果沒有社會因襲的行政力量的支撐,那還剩下什么呢?
現代的美學潮流,不管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總要在生活中開辟自己的前進道路的?!澳銊e無選擇”,這是歷史老人對把生命供奉在藝術祭壇上的一代年輕的探索者發(fā)出的威嚴的聲音。這聲音穿透劉索拉奏出的這部不協(xié)和的、狂熱而怪誕的交響樂,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他們正在別無選擇地朝藝術創(chuàng)新的荊棘之路闖去。
讓我們象胸懷開闊、視野高遠的金教授那樣呼吁:
“讓世界知道他們吧!”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