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

字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的對象不同,感受也會不同,因而,同樣的文本、視頻,總能得到不同的讀后感。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guī)怼啊堕單⒉萏霉P記》讀后感”,更多內容盡在出國留學網(wǎng),歡迎大家的閱讀。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1
    20xx年冬,余孤身寓居河南新鄉(xiāng),晚上頗有時間,閑來重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于世態(tài)炎涼,頗有感慨。
    古往今來,人殊不同,道卻相同。雖筆記以記錄鬼狐怪故事為主,但于民生之疾苦,吏治之黑暗,社會之時弊,世態(tài)之炎涼,人性之卑微,頗多針砭。借《閱微草堂筆記》的故事,對照當今之中華,余也發(fā)一回牢騷,詠嘆一下社會吧。
    先來看段作者簡介吧: 紀昀(1724-1805),清代文學家。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謚文達。直隸河北獻縣人。學問淵博,長于考證訓詁,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任總纂官,并主持寫定了《四庫全書總目》200卷。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xiāng)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畫像 《閱微草堂筆記》以文言文為主,讀起來頗有些費力,如一一進行翻譯,浪費時間。愿讀書不愿聞其詳,也是一種境界吧。個人的理解如有偏頗,也在情理之中。
    先來看一段盛時彥的序言: 夫道豈深隱莫測秘密不傳,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訣哉!萬事當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瀉地,顆顆皆圓,如月映水,處處皆見。大至于治國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動一言,無乎不在焉。文,其道之一端也。文之大者為六經,固道所寄矣;降而為列朝之史,降而為諸子之書,降而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足以明道;再降而稗官小說,似無與于道矣。
    然漢書藝文志列為一家,歷代書目亦皆著錄,豈非以荒誕悖妄者?雖不足數(shù),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嘗無所裨歟!河間先生以學問文章負天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榜門戶,亦不喜才人放誕詩社酒社,夸名士風流。是以退食之余,惟耽懷典籍,老而懶于考索,乃采掇異聞,時作筆記,以寄所欲言。
    灤陽消夏錄等五書俶詭奇譎無所不載,洸洋恣肆無所不言,而大旨要歸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故誨淫導欲之書,以佳人才子相矜者,雖紙貴一時,終漸歸湮沒,而先生之書,則梨棗屢鐫,久而不厭。是則華實不同之明驗矣。顧翻刻者眾,訛誤實繁,且有妄為標目如明人之刻冷齋夜話者,讀者病焉。時彥夙從先生游,嘗刻先生姑妄聽之,附跋書尾,先生頗以為知言,邇來諸板益漫漶,乃請于先生,合五書為一編,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燈手校不敢憚勞,又請先生檢視一過,然后摹印。雖先生之著作不必藉此刻以傳,然魚魯之舛差稀于先生教世之本志,或亦不無小補云爾。
    嘉慶庚申八月門人北平盛時彥謹序。 文以載道,讀書明理。但道豈在深山老林,密而不傳,在佛家的經書里,道家的口訣里嗎?萬事萬物自然的規(guī)律,就是道!道在天地,像水銀倒在地上,每顆都是圓潤的,像月亮映在水上,處處可見。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無所不在。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在高山流水,也在屎尿。
    歷來,文字記載的東西,無非是一種“道”而已。不論是六經、二十四史、諸子百集,甚至稗官野史,記載的東西都是作者理解的“道”。有人覺得稗官野史,小說之類的東西與“道”無緣,無非是博人一笑而已,但越是淺顯易懂的東西,其蘊含的道理豈不是越深刻,豈不是越容易讓人理解?雖然有人覺得《閱微草堂筆記》記載的東西都是些神鬼狐怪的內容,但其要旨不正是要使人歸于醇正,知道規(guī)勸和懲治?
    現(xiàn)代的人,趨于浮躁,不讀書,不明理,紙醉金迷,心靈沒有慰藉,信仰缺失,只信當世,不怕報應,于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如果能知道報應不爽,“人心一動,神明知之”,或許,社會會更加和諧,生活會更加美好!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2
    《閱微草堂筆記》印刷很精美,仔細看了下目錄和封面,是《閱微草堂筆記》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叢書中的一冊。夜里閱讀此書,一字一句的讀完了此書,時而如古時私塾讀書一般,朗朗讀出聲。其中多是鬼妖之詞,夜里讀來,稍有膽怯之心。沒有對紀老先生的一絲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靜了
    了解紀曉嵐,當從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說起,這部不是歷史的電視劇,因了演員的精彩演技和劇情的亦莊亦諧,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當然,僅從一部不是歷史的電視劇中了解紀曉嵐,是不能夠的,但正是這部電視劇,讓我對紀曉嵐有了濃厚興趣
    我讀到的這本書,只是前三卷,因為沒讀過全書,故不知所讀過的是全書文章的多大比例。僅就讀過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紀先生的用心良苦,書中大都勸戒的文字,幾十字到幾百字的簡短小文,讀后卻大有暢快淋漓之感。
    所見所聞,街頭巷議,均被紀先生入文,每篇文的開首或尾末,紀先生都有議論,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議論,當然,依我們現(xiàn)在的觀點和思考角度,有些議價未必我們會接受。看似隨意的簡短文字,蘊涵豐富,顯現(xiàn)了紀先生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雜文,不同于雜文的是,紀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論理說教,讀時,便不覺得枯燥乏味,間或會心一笑,意味深長。
    鬼,狐,妖出現(xiàn)在文章中,想來是環(huán)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類筆記小說,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隨心而寫,隨意而論,便“鬼話”連篇,以狐說人,借妖說事。不知有著高深學問,一生只編書,不寫書,只留有這部《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的紀先生,是不是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
    “余一侍姬,平生未嘗出詈語。自云親見其祖母善詈,后了無疾病,忽舌爛至喉,飲食言語皆不能,宛轉數(shù)日而死”。這一篇是書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數(shù)語,干脆利落,主題鮮明,寓意深刻。
    “南皮瘍醫(yī)某,藝頗精,然好陰用毒藥,勒索重資。不饜所欲,則必死。蓋其術詭秘,他醫(yī)不能解也。一日,其子雷震死。今其人尚在,亦無敢延之者矣。或謂其殺人至多,天何不殛其身而殛其子?有佚罰焉。夫罪不至極,刑不及孥。惡不至極,殃不及世。殛其子,所以明禍延后嗣也
    這兩篇皆意在以善為人,言及因果報應。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為之,良善為人處世,但當今是功利的社會,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個詞叫做積德,如今,這個德字已經不是為人之本,長此下去,我倒是擔心這個德字會被遺忘在某個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老話,怕是也會記不得了。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3
    總纂《四庫全書》的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著有一部《閱微草堂筆記》。我在中學時代讀過其中兩篇文章《河中石獸》和《抱陽奇石》,留有深刻印象。最近重溫此兩文,頗有新的感受。前者深蘊哲理,發(fā)人深醒;而后者純屬幻覺,足以警世。面對當今中國某些理論大腕或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亦即離經叛道、數(shù)典忘祖的現(xiàn)實,我認為大家非常有必要求教于古人以正視聽?,F(xiàn)將其轉錄如下,以饗諸君: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抱陽奇石》
    從侄虞惇,甲辰潤三月,官滿城教諭時,其同官戴君邀游抱陽山。戴攜彭、劉二生,從山前往;虞惇偕弟汝僑、子樹璟及金、劉二生,由山后觀牛角洞、仙人洞諸勝。方升山麓,遙見一人巖石立,意戴君遣人迎也。相距尚里許,急往赴之。愈近其人漸小,至則白石一片,倚巖植立,高尺五六寸,廣四五寸耳,絕不類人形,而望之如人。奇矣!凡物遠視必小,歐羅巴人所謂視差也。此石遠視大,而近視小,抑又奇矣。
    迨下山里許,再回視之,仍如初見狀。眾謂此石有靈,擬上山攜取歸。彭生及樹璟先往覓不得,汝僑又與二劉生同往,道路依然,物物依舊,石竟不可復睹矣。蓋滿谷深崖,神靈所宅,偶然視現(xiàn),往往有之。是山所謂仙人室者,在峭壁之上,人不能登,土人每遙見洞口人來往,其必練精羽化之徒矣。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4
    第一次看《閱微草堂筆記》,只是草草略過,把它作為小說故事書看待,雖知道它的題材以因果報應為主,卻也沒有多大感觸,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未報,時辰未到而已。這次重看,因為看得比較仔細,慢慢咀嚼,竟然讓我嘗到了個中滋味,才知因緣果報的道理之細微和復雜;才了解因果的深淺程度,對學佛修行的進展影響極大。這才明白祖師大德的話真真不錯,學佛的基礎是建筑在因果輪回的真理上。
    不過,我自己的體會還是很淺,只能說個大概。從《閱微草堂筆記》中,明白了幾個道理:首先,因緣果報極是細微,一飲一啄,一針一線,上公車能坐到哪一個位子,去超級市場能買到便宜的貨色,考試拿到滿分,這些結果的呈現(xiàn),隱隱中,都有其前因而決定之。因緣果報與六道輪回,就像連鎖反應一樣,只要第一個單位起了作用,其他的關聯(lián)是自然而然跟著起反應。如果能以原子、電子的現(xiàn)象看三世,那么,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的連鎖反應圈。只要是一粒原子、電子動了,其他的必然相繼起反應。無數(shù)的原子、電子起了反應,再引發(fā)無數(shù)的連鎖反應,用我們的空間時間的觀念去解釋,便是十方三世的形成、存在,改變和消滅,也就是所謂的成住壞空了。我們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喜怒哀樂,飲食男女,就是這種連鎖不斷的現(xiàn)象,我們肉體的成長和外在環(huán)境的變遷,也都是這種極細微極細微的連續(xù)現(xiàn)象。
    最可悲的就是這種輪轉不息的性質,因為不管現(xiàn)象是如何的幻變不定,性質永遠相同,都是不由自主,任由這種力量(業(yè)力)擺布當中的差異,只是我們行善作惡所引發(fā)的不同現(xiàn)象而已。 打個勉強的比喻:養(yǎng)在魚缸里的魚,可能只為了吃和交配的生存問題而煩惱,但是做為人類的我們,卻會為它們只有窄小的生活空間和失去自主能力而感到嘆惜。我們生活在業(yè)因果報的相續(xù)相當中,只會為金錢和愛情等等而煩惱,佛菩薩卻為我們不能自主隨業(yè)流轉而嘆息。我們這種身在苦中不知苦的無知和痛苦,才是修行的第一障礙。這種不自知的情形,說穿了,也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個樣子?自認為是真實不虛的,偏偏滄海桑田;明明歷歷在目,卻是海市蜃樓。在不知道真相以前,我們只能夠隨業(yè)流轉。所以,輪回的可怕,不在生于那一道,而是那種無量劫無量劫的飄泊,在茫茫業(yè)海中茫然的流浪,作一個無可奈何的、可憐的過客。
    此外,我另一個感受深刻的層次是行善作惡的準則。簡單來說,真正了解到因緣果報道理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一個惡念都不起的。我們一般都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但壞念頭卻不能止住,那是對因果報應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明白和體會所致,即相信的程度未達一百分之一百之故。蓋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能推動連鎖反應的力量,本身是下一個反應的因,又同時是把兩個反應串連在一起的緣。所以,無量劫的因已經種下,果分分秒秒在償,不能避免,只待時機成熟而已。唯一的方法是把造成這一切事理的條件和負責串連工作的緣拿掉,使心里一絲不掛,萬念俱灰!再看看因緣的復雜情況,果報的形成往往又是出乎人意料之外,不可思議,回頭看才知道,太遲了。(這一點《閱微草堂筆記》可以說已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若能從此點出發(fā),則不管惡念、善念皆可止之,不須強克。所以,只要深信因果,那怕是學愚夫愚婦,因害怕而不敢起妄念,亦有無量功德。若能真正明白因果的真相,即能契合彌陀大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在《閱微草堂筆記》里,另一個令我動容的地方是對孝道的肯定與提倡。那種無我和至誠,決非筆墨所能形容!那種能驚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不就是專注與至善發(fā)揮到了極處的表現(xiàn)嗎!孝里面沒有分別計較,沒有對錯,現(xiàn)在聽起來像天方夜談,沒想到,距離紀曉嵐只有二、三百年的時間,會有那么大的差距,再想想以后,不知道孝道會不會變成只是教科書里的一段內容。為什么二、三百年前的人能夠做到,現(xiàn)代的卻不能?難怪凈空師父說他歷年來只看過十幾個孝順兒女,信焉!
    再者,從《閱微草堂筆記》中,體會到心懺和行動配合的重要。心懺不難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為要以知錯做為大前題。能知錯又需智慧與勇氣,用智慧去判斷,勇氣去承擔。一般學佛人根據(jù)經典的指引,應該是可以判斷日常事理的對錯,卻沒有勇氣去承擔,不是因為面子問題,不愿面對;便是斗爭堅固,不愿服輸。這是普遍的情況,批評別人時都可以一針見血的指出其執(zhí)著處,面對自己的時候,卻是諸般道理,辯才無礙。所以,心懺是既容易又艱難。佛法是心法,因為一切唯心造,一切因緣以心地作實。又,到最近才了解到行動的重要性,我把它看作測試儀?;谖覀兂3W云燮廴耍唇浡牻?,對佛法依然是一知半解,自以為是,把僅知的一鱗半爪認作不變的真理,以為自己對佛法和自身都了解,結果造成偏執(zhí)。有些毛病,覺得改了,太認真固執(zhí)的態(tài)度,以為看破了,放下了,豈知道只是一種假相。
    采取行動就是測試這種情形有效的指針,是真的看破、放下了?還是假的看破、放下了?是真的改過了?還是假的改過了?一試便知曉。放下了的心地是光明正大的,是平靜舒坦的;看破了的人是逍遙自在的。再打一個勉強的譬喻:我們如果是決定吃長素,首要明了吃素的原因,如果心有貪著,吃素與吃肉等同。然而,道理是明白了,但明白和深信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入,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試一試,看看念頭的波動起伏就知道功夫到哪里。在起心動念處,為人處事間,以看破、放下的準則,來堪驗自己的行為,才是真實修行。
    所以,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得包括觀念和行動,缺一不可。要能凈定安樂,就要從改變觀念配合行動入手;要清凈平等覺,更不可離開深信因果,因為對因果了解到極處,便是空有不二,真假同時。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