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會選擇去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那么有哪些名人去過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呢?和出國留學網(wǎng)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哪些名人留學過美國康奈爾大學,歡迎閱讀。
哪些名人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
胡適
現(xiàn)代最有爭議的學者之一。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曾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jù)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余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并建造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
楊杏佛
經(jīng)濟管理學家、辛亥革命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楊杏佛,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與茅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武昌起義爆發(fā),赴武昌參加保衛(wèi)戰(zhàn)。1912年1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他到南京任總統(tǒng)秘書處收發(fā)組組長。孫中山辭職后,他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學習。畢業(yè)后,又轉入哈佛大學學習。留學期間發(fā)起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荷蘭建筑師。早年曾做過記者和電影劇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間,庫哈斯在倫敦的建筑協(xié)會學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學習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75年,庫哈斯與艾利婭?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倫敦創(chuàng)立了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后來OMA的總部遷往鹿特丹。目前,庫哈斯是OMA的首席設計師,也是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教授。庫哈斯于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中央電視臺的新大樓便是由他所設計。
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出生于新澤西州,美國建筑師,因其碎片式建筑語匯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師一起被打上了解構主義的標簽。雖然他拒絕被標簽化,但仍為了保留他在學術界中的注視而惹起爭議。他在建筑學的理論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堅持一個企圖-解放形式-一種很難了解的奮斗。他與歐洲知識分子像他的英國輔導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學家Manfredo Tafuri有著牢固的文化關系。哲學家德里達的工作對艾森曼的建筑有很關鍵的影響。
于貝爾?雷弗
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科普推廣者。1953年從蒙特利爾大學科學系本科畢業(yè),1955年從麥基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60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原子核物理。1960 年到 1964 年他在蒙特利爾大學教授物理,他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顧問。1965年之后他常住法國,在法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71年他同兩個學生合作發(fā)表了有關星系原子結構的論文。4年后他的著名論文 B2FH 被認為填補了宇宙形成大爆炸理論的空白。于貝爾?雷弗是1991年度加拿大 Order of Canada 獎獲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