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美國的高中教育也不輕松

字號:


     
    高考結(jié)束了,但是有關它的傳說還遠遠沒停止。高考狀元“專業(yè)戶”衡水中學火了。
    據(jù)說,在美國也有“衡水中學”,管理嚴格、學習強度大,學校用鋪天蓋地的標語口號往學生的腦子里灌輸“核心價值觀”,但是他們“窮”孩子,卻沒有異化成考試機器。
    走路的時候怎么拿東西,甚至上廁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幾張紙擦手,都有嚴格規(guī)定。學校用鋪天蓋地的標語口號往學生的腦子里灌輸“核心價值觀”,不過采用的方式更加靈活多變。
    努力學習,做個好人——這兩條其實說的都是自控力,前者是學習中的,后者是人際交往中的。
    在美國公立學校改革中誕生了這樣一個奇葩——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在這個學校系統(tǒng)上學的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自窮人家庭,他們依靠抽簽而不是成績決定是否被錄取,可它的大學升學率卻超過80%——要知道,美國貧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學的只有8%!而它的管理之嚴格,更是堪比國內(nèi)的衡水中學。
    為窮人準備的學校,靠抽簽錄取學生
    1993年,青年教師Mike Feinberg和Dave Levin因為不滿當時公立學校的落后局面,決定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校系統(tǒng)——KIPP。
    KIPP算公立學校,仍然拿政府的教育經(jīng)費,對學生免收學費,但是其運營方式有非常大的自主性——可以選擇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法,自己招聘老師,接受社會捐款,乃至在各地開分?!,F(xiàn)在遍布全美的幾十個學校擁有兩萬多名學生。
    這是給窮人準備的學校。KIPP專門在各地最差的學區(qū)辦學。學生中90%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來自貧困家庭。
    兩人借鑒了當時各學校的教學方法,招到一幫志同道合的老師。他們判斷教學手段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有利于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這些手段從一開始就取得了顯著的成功。被媒體廣泛報道之后,KIPP獲得了大筆私人捐款。
    KIPP錄取學生的方式很獨特——不看學生之前的成績,而是采取抽簽的形式。
    這可能是那些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會,能不能抽中簡直是天壤之別。
    正因為入學沒有選拔,KIPP取得的成就才更令人敬畏。KIPP的學生在五年級入學的時候,其數(shù)學和英文水平比同齡人落后的可是一到兩個學年!到八年級時,他們的成績100%超過平均水平。KIPP在其所在的整個城市內(nèi),比如紐約市,在所有學校中名列前茅。
    

    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法,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第一個辦法非常簡單:不是家庭和環(huán)境因素不好改變嗎?那就干脆讓學生每天在學校多待幾小時!一般美國中小學都是早上8點多開始,下午3點結(jié)束,而這里則是早上7點25分開始,下午4點30分結(jié)束。這意味著,學生要在早上五六點鐘起床,晚上五六點鐘才能回到家里,累了一天,估計寫完作業(yè)就得直接睡覺了。不但如此,KIPP還在星期六上半天課。他們的暑假也比別人短。
    但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里所領教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
    提高學習強度,加強精神鼓勵
    KIPP的理念,可以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概括。
    一個中心,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學。“大學”,是KIPP學校里最常出現(xiàn)的詞語。老師跟學生說的話,跟家長說的話,學校里的各種口號,處處體現(xiàn)上大學這個中心目標——哪怕他們只不過是初中生。他們很小就被領著去大學訪問,去接觸從KIPP出來并成功考上大學的校友,樹立自己有朝一日也要上大學的意識。教室用各個大學的名字命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心儀的大學。
    兩個基本點,叫做“work hard, be nice”——努力學習,好好做人。這兩句聽起來很俗的話絕對不是隨便說著玩的,在KIPP看來,這是考上大學所必備的基礎。
    除了更長的在學校時間,學生每天還有兩個小時的家庭作業(yè)。老師都得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學生即便晚上在家里寫作業(yè)遇到問題,也可以立即打電話問老師。在美國學校普遍鼓勵合作和討論的情況下,這里的學生每天早上做數(shù)學題的自習時間則要求必須絕對安靜。
    他們有一句口號是“There are no shortcuts(這里沒有終南捷徑)”。他們讓學生完全理解學習不是鬧著玩的,不能投機取巧。在第一堂數(shù)學課上,老師會播放星球大戰(zhàn)的音樂,告訴學生這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旅程。
    提高學習強度,加強精神鼓勵,這兩條措施深得中國學校的真?zhèn)鳌3酥猓麄冞€有一套物質(zhì)獎勵系統(tǒng)!
    學生入學第一天是沒有桌椅的,只能坐在地上,因為這里,一切東西都必須是努力“掙”來的。誰表現(xiàn)好,誰才可以得到桌椅。
    這套獎勵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于,讓學生通過做好自己本來應該能做好的事情去獲得獎勵,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怎樣把素質(zhì)教育落到實處
    KIPP絕對不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學校: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時候怎么拿東西,甚至上廁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幾張紙擦手,都有嚴格規(guī)定。
    課堂上有同學發(fā)言時,全班同學按規(guī)定動作看著他;在教室里,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兩種統(tǒng)一的音量說話,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使用哪種音量;如果哪個同學在課堂上有小動作,老師會立即停止上課,然后全班討論怎么“幫助”他克服這個壞毛病。
    這些規(guī)定,就是KIPP所謂的“be nice”。對KIPP來說,“好好做人”絕非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系列詳盡的行為準則。而這套準則并非是領導層拍腦袋想出來的,其背后有科研結(jié)果的支持。
    光把人培養(yǎng)到能考上大學的程度,作為一個簡單的考試機器,似乎也不能叫成功的教育。KIPP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David Levin曾經(jīng)對KIPP畢業(yè)生進行了跟蹤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些最終在大學取得成功的學生,并不一定是學校里成績最好的學生,而往往是那些擁有某些優(yōu)良品質(zhì)的人,比如說樂觀、適應能力強、善于社交。他意識到自己此前犯了個錯誤:KIPP在學業(yè)上的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在品格方面的教育卻不夠好。
    要怎么做才算把素質(zhì)教育落到實處呢?Levin并沒有停留在感嘆和呼吁上,他直接采取了行動。
    當時有兩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總結(jié)了24條美德。Levin很喜歡這個理論,便直接找到這兩位心理學家,請他們幫忙提煉。于是KIPP的學生有了現(xiàn)在的7個目標品質(zhì):堅毅、自控、熱忱、社交、感恩、樂觀和好奇。
    這7個品質(zhì)成了KIPP的“核心價值觀”。KIPP用鋪天蓋地的標語口號往學生的腦子里灌輸,不過采用的方式更加靈活多變。
    比如我們都聽說過“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那些能堅持不吃第一塊棉花糖,一直等到實驗人員拿來第二塊棉花糖再吃,表現(xiàn)出強硬自控能力的孩子,最后都有出息。顯然KIPP的每個學生都知道這個典故,因為學校給他們的T恤衫上印的不是“自控”這個名詞,而是“別吃那塊棉花糖!”
    KIPP的品行教育還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有甚者,KIPP還搞了一個CPA(Character Point Average,品格平均績點),與一般學校常用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績平均績點)并列。老師根據(jù)表現(xiàn)給學生在這7個品質(zhì)方面打分,像評估足球運動員的技術(shù)特點一樣評估每個學生的品行特點。一旦發(fā)現(xiàn)短板,就進行個別談話,而且還會通知家長,共同研究怎么改進。
    

    非常嚴格的禮貌教育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窮人家孩子和中產(chǎn)階級家孩子的一個顯著區(qū)別是平時的待人接物。對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來說,基本社交禮儀通常都是跟著父母潛移默化地就學會了,而窮人家孩子可能就不懂這些。
    所以這里有非常嚴格的禮貌教育:
    坐直 坐得筆直,才能體現(xiàn)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是尊重別人。
    傾聽 聽是比讀更重要的學習方法,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說話,你必須仔細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更復雜的對話交流。
    提問與回答 學生必須敢于提問并且能回答問題。如果不敢提問,老師就不知道你掌握的如何。
    點頭 你要是理解對方在說什么,你就要點頭。
    眼睛盯著說話的人看 一方面是表示尊重,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信息傳遞。
    一個人如果到KIPP訪問,有機會找個學生交談的話,他可能會有一種受寵若驚的不適應感。這個學生會非常謙遜地注視你,用心地傾聽你的話,一邊聽還一邊點頭。在這些彬彬有禮的學生中間,你可能會在一瞬間有一種自己突然變成一個了不起人物的感覺。
    但真正了不起的是KIPP的師生。努力學習,做個好人——這兩條其實說的都是自控力,前者是學習中的自控,后者是人際交往中的自控。
    為什么KIPP最喜歡自控力?現(xiàn)在有句流行的話說“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談不上拼天賦”,其實是有道理的。一個有自控力的人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自控力是比想象力更為基本和行之有效的個人素質(zhì),是擺脫貧困的關鍵一步。
    讓孩子快樂地成為優(yōu)秀的人。
    50萬美金,購房、綠卡、上學,一次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