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到底讓你得到什么

字號:

    很多留學生都會被問出國這些年到底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英語?文憑?其實,學到的就兩樣東西:一種被放到任何國家任何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種名車豪宅已動搖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tài)。這兩樣足以讓一個人受益終身。

    別人一出生就很有錢而自己很窮,明明不如自己,卻可能憑關系,憑忽悠,拍馬屁的本領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發(fā)現(xiàn)社會不公平了,自己得變得現(xiàn)實了。在國內,這被說成是挫折教育。
    出了國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絕非中國獨有,這是時代的弊病,社會的固疾,是需要我們自身變得足夠強大以后慢慢改變的東西。
    隨著留學市場化和物質化,加上國內留學生的低齡化和土豪化,“留學”這個本該象征著學術,名校,自由,遠方等等美好畫面環(huán)繞的詞匯,已被拉下神壇,Low為凡物。有人依然堅信留學是個開闊眼界,增強學術,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調侃留學只是混個文聘,燒些人民幣的游戲。
    “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過山后面,你會發(fā)覺沒什么特別,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翻過山的人會對沒有翻過山的人說,山后面不過如此。但終究還是有很多人從沒有翻過這座山。
    留學最吸引我的,是無限種可能。
    “
    你不知道若干天若干年后自己將會在哪里。還有就是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強大和平靜。
    ——留學生Jasmine Cheung
    ”
    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愛我們的兩個人都在身邊,我們卻還要離開他們。父母在,不遠游。內心當然不想因為該死的時差讓他們總是在電腦前坐幾個小時等著我們上線大家才說幾句話。不想每次見面時候心驚地發(fā)現(xiàn)他們多了些白發(fā)和愈發(fā)深陷的皺紋,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遮風擋雨的溫暖老屋變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為了有一天能夠不再漂泊,能夠保護起家人。只有經過這樣的折騰,這樣看起來的一種徒勞無功,才能明白原點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你不可能經歷所有的精彩,學習和經歷本身正是幫助你梳理你未曾經歷過的精彩。
    有一個同學這么說:
    出國就像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但是不遠離家,你并不知道家的好處。想起那個叫人非常澎湃的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出國念書不僅是上課念書。國外的教育對于沒有接觸過的人而言,能大大開拓視野,學會隨時作一個頭腦風暴,作出有建設性的質疑?,F(xiàn)在國內大學也開始鼓勵質疑了,但很多學生都是為質疑而質疑,提出的問題自己都并不懷疑,這不過是另一種服從,“服從要你質疑的要求”。
    但同時,很重要的是:拒絕價值觀和道德綁架,拒絕不尊重事實和科學研究。
    對于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可能錯了的那個概率,永遠不把自己認為是“絕對正確”的。這是國外大學學術訓練的結果,也是經歷的結果。少一點輕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專業(yè)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職,門外漢成事的概率其實很小,不斷妄斷,魯莽行事。
    你終究不會比律師更懂法律,也不會比警察更懂得如何抓壞人。要尊重那些思想家,藝術家,實業(yè)家,各種崗位上的人,及他們努力后的結果,不論成敗。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為一個全職批評家立過銅像。
    這里的教育原則:學術獨立、人格尊重、理解寬容
    中國文化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關系中的一員,都深深地和別人聯(lián)系起來。每個人都被別人評判,每個人都評判別人??稍谖鞣缴鐣?,人是社會功能的一員,
    一個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開的。西方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獨立,中國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聯(lián)系。作為一個文化上的自由主義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輕易評判”其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討厭。
    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響他人,不麻煩他人,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輕易評判別人等等。同時,也不要剽竊他人,因為這意味著你失敗的開始。
    在中國,大多數(shù)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念書,以后有事業(yè),有家庭,有車有房,這樣的生活才是應有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而對其他各種各樣的人生缺乏包容心,總是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左右兒女的生活。
    尤其是用一種多數(shù)人,集體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對錯,這可能也是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的一個原因,只求同,不存異,奇思怪想早早地就被扼殺了。
    想要活得與眾不同的人在國內的壓力比國外大多了,要頂住各種世俗壓力,在國外,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怪人太多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都是怪人,于是就沒有怪人了。
    留學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出國在外,你才會覺得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特別感人,會非常珍惜中國文化中人情味的這一點,覺得中國人有一種忍辱負重如平常、總是要活下去的、令人感動的生命精神,以及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
    這是一種天然的情感聯(lián)系,讓你保持著與中國資訊的同步,仍然感知著原來發(fā)生在神州大地上的諸多事情與你息息相關。你還會是那個心懷自由、但也有著強烈公共關懷,同時愛吃烤鴨和炒肝的中國騷年。
    出國并不會在生活方式上把你從一個東方人變成一個西方人。囊中羞澀?不喜喧鬧?或是當?shù)刂袊信c中國餐館,以及國外的魚炸薯條都會最終使你成為飲食上的“中華美食至上論”的忠實信徒,讓你對西式生活淺嘗輒止,鳴金收兵。
    真正的逆境教育,樂觀的精神
    “原來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挑戰(zhàn)生活。”
    大多數(shù)西方人都是心態(tài)良好,充滿正能量的人,懂得要競爭,更要有風度的道理。他們就算也會有時抱怨自己的失禮,或者國家政策,或者他人,但閑茶飯后的話題更多的是如何更地去享受生活,如何從頭再來,去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比較正面積極一些。對于這個世界的愛和樂觀,永遠都是成功的必要基礎。
    這是單純出國旅游學不到的。從國內校園跨入西方社會種種不適,在校園里,和同學相處,與教授探討,寫essay,做項目,這些過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的真味。工作更不必提了,照樣暗流涌動,各種比較,歧視,排擠,不公哪里都會有。
    留學生對西方社會的初次接觸,未必總是洋溢著輕松與愉悅。恰恰相反,歐美國家日益凸顯的諸多社會問題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在留學生眼前。但要告訴自己,在一種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環(huán)境中探求自己的欲望,夢想,無限的可能,這時候面臨的逆境一點都不可怕。還會使你體會到,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爆發(fā)戶精神,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它絕不是住別墅、買豪車、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國外的貴族學校和國內的貴族學校是如此的不同,培養(yǎng)出來的貴族精神從不同平民的精神對立,不意味著養(yǎng)尊處優(yōu),悠閑,奢華地生活。
    這是一種以榮譽、責任、表率,勇氣,克制,自律,奉獻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幼稚止于成熟,源于虛榮止于務實。
    不管到哪里,你是什么樣,你的社會就是什么樣。你什么樣,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樣。你會看到更大的世界,讓你有了更多的見識,有了更多的選項,也許這就是意義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