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文化】湖南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湖南省位于江南,屬于長江中下游的一個地區(qū),由于湖南省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省文化產(chǎn)業(yè)在咱們現(xiàn)如今的中國是屬于比較前列的。大家知道不知道湖南的一些文化知識以及湖南的一些文化歷史呢?下面就讓跟隨留學網(wǎng)小編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來學習一下湖南文化知識吧!
湖南的歷史沿革: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jù)寧鄉(xiāng)縣、安鄉(xiāng)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nèi)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zhàn)國時代屬于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初期屬于長沙國,漢武帝之后屬荊州刺史轄區(qū),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岳陽樓(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岳陽樓(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tǒng)一中國后,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qū)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jù)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jiān),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岳麓書院(始建公元976年)岳麓書院(始建公元976年)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滴跞曛煤V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
長沙會戰(zhàn)(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長沙會戰(zhàn)(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qū);1938年湖南省調(diào)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1940年4月湖南省調(diào)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各區(qū)轄6-10縣不等,并成立長沙市(1933年)、衡陽市(1943年)兩省轄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qū)、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此外,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jù)地,或者成為游擊區(qū),并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qū)蘇維埃政府170多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
省一級蘇區(qū)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后改為湘鄂贛省工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初期設置長沙(1949年)、株洲(1956年)兩地級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qū),湘西行政區(qū)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qū)。2002年末,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qū)(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qū)包括34個市轄區(qū)、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湖南在近代發(fā)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湘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后被開辟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創(chuàng)立華興會,成為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戰(zhàn)爭期間,湖南農(nóng)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nóng)會成員發(fā)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谷諔?zhàn)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zhàn)役,包括長沙會戰(zhàn)、衡陽會戰(zhàn)和常德會戰(zhàn)等。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爸亓x”,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主要語言是湘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xiāng)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
湘語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方言,包括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益陽、婁底等,2010年統(tǒng)計約為4500萬人口。湘語從內(nèi)部語音差異上看,又有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分別。老湘語廣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寧鄉(xiāng)、衡陽等地,新湘語流行于長沙、株州等大中城市。
湖南省位于江南,屬于長江中下游的一個地區(qū),由于湖南省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省文化產(chǎn)業(yè)在咱們現(xiàn)如今的中國是屬于比較前列的。大家知道不知道湖南的一些文化知識以及湖南的一些文化歷史呢?下面就讓跟隨留學網(wǎng)小編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來學習一下湖南文化知識吧!
湖南的歷史沿革: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jù)寧鄉(xiāng)縣、安鄉(xiāng)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nèi)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zhàn)國時代屬于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初期屬于長沙國,漢武帝之后屬荊州刺史轄區(qū),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岳陽樓(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岳陽樓(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tǒng)一中國后,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qū)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jù)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jiān),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岳麓書院(始建公元976年)岳麓書院(始建公元976年)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滴跞曛煤V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
長沙會戰(zhàn)(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長沙會戰(zhàn)(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qū);1938年湖南省調(diào)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1940年4月湖南省調(diào)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qū),各區(qū)轄6-10縣不等,并成立長沙市(1933年)、衡陽市(1943年)兩省轄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qū)、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此外,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jù)地,或者成為游擊區(qū),并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qū)蘇維埃政府170多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
省一級蘇區(qū)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后改為湘鄂贛省工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初期設置長沙(1949年)、株洲(1956年)兩地級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qū),湘西行政區(qū)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qū)。2002年末,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qū)(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qū)包括34個市轄區(qū)、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湖南在近代發(fā)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湘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后被開辟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創(chuàng)立華興會,成為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戰(zhàn)爭期間,湖南農(nóng)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nóng)會成員發(fā)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谷諔?zhàn)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zhàn)役,包括長沙會戰(zhàn)、衡陽會戰(zhàn)和常德會戰(zhàn)等。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爸亓x”,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
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主要語言是湘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xiāng)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
湘語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方言,包括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益陽、婁底等,2010年統(tǒng)計約為4500萬人口。湘語從內(nèi)部語音差異上看,又有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分別。老湘語廣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寧鄉(xiāng)、衡陽等地,新湘語流行于長沙、株州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