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樣是華文地區(qū),同樣有很多名校,同樣面臨著每年的小升初?,F(xiàn)在香港采用的小學升中學的學位分配辦法是經(jīng)過各界充分討論、尊重各方意愿,讓各方比較滿意的方案。下面86留學網(wǎng)整理發(fā)布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李芝蘭博士和楊振杰博士的研究成果《香港小學升中學機制介紹》,為大家透視香港小升初全貌。
香港中小學教育基本情況
要討論香港的小學升中學的學位分配辦法,先要了解香港中小學的整體情況,尤其是學校種類,這對于理解香港的學位分配辦法是必要的。從學校種類可以看出香港基礎教育的多樣性,學生和家長的選擇面是比較寬的,而不是單一的,學生可以參加全港的統(tǒng)一派位,也可以選擇上私立學?;蛘咧辟Y學校。
香港教育基于《教育條例》、《教育則例》和《資助則例》等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來管理,具體負責教育管理是的香港教育局、財政司、稅務署等政府部門。教育局負責學校常規(guī)管理,如相關政策制定、學校規(guī)劃布局、收生等,財政司負責學校財政補貼等資金管理,稅務署負責營利性學校的稅收管理。
從香港教育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2011/12學年,香港在校的小學生有326,200人,在校的中學生(初中和高中)人數(shù)為487,000,這些學生分布在全港的1092所學校。從歷史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總體數(shù)量是逐漸減少的。2013學年會有59,700個小學生升讀中學,比2012學年減少5,400人。學位出現(xiàn)富余,于是政府推出減少每班的學生人數(shù),從2012年為每個班級派位34人逐步減少到每班派位31人。而且對于學校開辦的標準也降低了,從2012/13學年開始,中學一年級的開班的標準由30人放寬至25人,如果學校收錄51名中一學生,那就可以開三個班,平均每班17人。
根據(jù)現(xiàn)在香港教育局的統(tǒng)計分類,香港的中小學校分為:官立學校、津貼/資助學校、直資學校(“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私立學校、國際學校。
1、所謂官立學校,是指政府創(chuàng)辦和經(jīng)營的學校,政府承擔這些學校的所有開支,并且學校教職工屬于公務員。2011-2012學年,在香港1092所(同時辦有中學和小學的單獨計算)中小學校中,僅有6%屬于官立學校。
2、所謂津貼/資助學校,是指由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商會、慈善組織、同鄉(xiāng)會等)創(chuàng)辦的,由政府提供全額資助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津貼學校除了所有權、以及由辦學團體委任的校董會管理和其教職工退休待遇不同外,在收生、課程設置、教學語言的選擇、教職工薪級表等方面與官立學校沒有差異。政府制定了《教育條例》、《教育則例》和《資助則例》等條例規(guī)管這些學校的日程運作。這類學校屬于非營利學校,占全港學??倲?shù)的72%。
3、目前在香港通常所指的私立學校是指不接受政府財政補貼、由獨立團體創(chuàng)辦的學校,因而不包括上述的津貼/資助學校。這類學校主要依靠學費運轉,有的是為了保持學校的獨立性不接受政府資助,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有的是以營利為目的不接受政府資助。政府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標準,規(guī)范辦學團體和學校的行為,并不直接介入學校事務,由辦學團體自我管理。這類學校占總學校數(shù)的7.7%。
4、直資學校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參加“直接資助計劃”的學校。在資金來源上,這類學校可以收費也可以獲得政府財政補貼,一學年的收費水平從幾千元到6-7萬元不等,在辦學上享有私立學校的自主權。直資學校有的是原來的私立學校參加“直資計劃”轉為直資學校的,有的是津貼學校參加“直資計劃”轉為直資學校的。這類學校占總數(shù)的7.7%。
5、以上幾類學校提供的是本地課程教育,除此外,還有一批國際學校提供國際課程。在香港的外國人家庭以及本地不少中上階層家庭會送子女到這類學校就學。這類學校基本靠高額的學費維持運轉。這類學校占總學校數(shù)的6.6%。
6、如果單純從所用權來區(qū)分,除了官立學校,其他學校可說都屬于私立性質的,也就是說94%的中小學都屬于私立性質的學校。不過在香港,大家習慣上把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歸為一類,統(tǒng)稱為官津學校,因為這兩類學校的日常運轉都是由政府財政全額供養(yǎng)的。而上文分類中所指的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是基本不獲得政府補助的,唯有直資學校既能獲得不低于同規(guī)模的津貼學校補助的中位數(shù),也可以收取一定的學費。
香港中小學教育基本情況
要討論香港的小學升中學的學位分配辦法,先要了解香港中小學的整體情況,尤其是學校種類,這對于理解香港的學位分配辦法是必要的。從學校種類可以看出香港基礎教育的多樣性,學生和家長的選擇面是比較寬的,而不是單一的,學生可以參加全港的統(tǒng)一派位,也可以選擇上私立學?;蛘咧辟Y學校。
香港教育基于《教育條例》、《教育則例》和《資助則例》等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來管理,具體負責教育管理是的香港教育局、財政司、稅務署等政府部門。教育局負責學校常規(guī)管理,如相關政策制定、學校規(guī)劃布局、收生等,財政司負責學校財政補貼等資金管理,稅務署負責營利性學校的稅收管理。
從香港教育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2011/12學年,香港在校的小學生有326,200人,在校的中學生(初中和高中)人數(shù)為487,000,這些學生分布在全港的1092所學校。從歷史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總體數(shù)量是逐漸減少的。2013學年會有59,700個小學生升讀中學,比2012學年減少5,400人。學位出現(xiàn)富余,于是政府推出減少每班的學生人數(shù),從2012年為每個班級派位34人逐步減少到每班派位31人。而且對于學校開辦的標準也降低了,從2012/13學年開始,中學一年級的開班的標準由30人放寬至25人,如果學校收錄51名中一學生,那就可以開三個班,平均每班17人。
根據(jù)現(xiàn)在香港教育局的統(tǒng)計分類,香港的中小學校分為:官立學校、津貼/資助學校、直資學校(“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私立學校、國際學校。
1、所謂官立學校,是指政府創(chuàng)辦和經(jīng)營的學校,政府承擔這些學校的所有開支,并且學校教職工屬于公務員。2011-2012學年,在香港1092所(同時辦有中學和小學的單獨計算)中小學校中,僅有6%屬于官立學校。
2、所謂津貼/資助學校,是指由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商會、慈善組織、同鄉(xiāng)會等)創(chuàng)辦的,由政府提供全額資助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津貼學校除了所有權、以及由辦學團體委任的校董會管理和其教職工退休待遇不同外,在收生、課程設置、教學語言的選擇、教職工薪級表等方面與官立學校沒有差異。政府制定了《教育條例》、《教育則例》和《資助則例》等條例規(guī)管這些學校的日程運作。這類學校屬于非營利學校,占全港學??倲?shù)的72%。
3、目前在香港通常所指的私立學校是指不接受政府財政補貼、由獨立團體創(chuàng)辦的學校,因而不包括上述的津貼/資助學校。這類學校主要依靠學費運轉,有的是為了保持學校的獨立性不接受政府資助,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有的是以營利為目的不接受政府資助。政府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標準,規(guī)范辦學團體和學校的行為,并不直接介入學校事務,由辦學團體自我管理。這類學校占總學校數(shù)的7.7%。
4、直資學校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參加“直接資助計劃”的學校。在資金來源上,這類學校可以收費也可以獲得政府財政補貼,一學年的收費水平從幾千元到6-7萬元不等,在辦學上享有私立學校的自主權。直資學校有的是原來的私立學校參加“直資計劃”轉為直資學校的,有的是津貼學校參加“直資計劃”轉為直資學校的。這類學校占總數(shù)的7.7%。
5、以上幾類學校提供的是本地課程教育,除此外,還有一批國際學校提供國際課程。在香港的外國人家庭以及本地不少中上階層家庭會送子女到這類學校就學。這類學校基本靠高額的學費維持運轉。這類學校占總學校數(shù)的6.6%。
6、如果單純從所用權來區(qū)分,除了官立學校,其他學校可說都屬于私立性質的,也就是說94%的中小學都屬于私立性質的學校。不過在香港,大家習慣上把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歸為一類,統(tǒng)稱為官津學校,因為這兩類學校的日常運轉都是由政府財政全額供養(yǎng)的。而上文分類中所指的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是基本不獲得政府補助的,唯有直資學校既能獲得不低于同規(guī)模的津貼學校補助的中位數(shù),也可以收取一定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