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教師資格證考試頻道為您整理“教師資格考試語文詩歌教學經驗分享”,希望考生們能順利報考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
語文教學應該重欣賞,這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方向,也是大語文教學之區(qū)別于應試語文教學標志之一。而詩歌教學尤其要重視欣賞,那是因為:
其一,詩歌乃是性情突現,情感沖動之作。其構思并非精雕細琢,而且也沒有必要過多雕琢。
創(chuàng)作之時,一般都選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現自己情感的語詞,由于詩歌本身字數不多,選詞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構思之時無須考慮技法煉字的問題。
其二,欣賞詩歌過分糾纏于詞句及構思,反而會破壞詩歌本身的整體美。
詩歌講究語言精練,注重內容的高度集中,也考慮整體的音韻美,這樣完美的組合最終構筑了詩歌濃縮的整體美感。如果我們欣賞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字詞或技法上,就會破壞這種整體的美感。就如蘇軾《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整首詩無非通過寫自己的生活,表現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愜意。其本身的語言、內容理解并無障礙,音韻自成一體,完全沒有必要進行詞句分解。
其三,詩歌因為語言精練而樸實,往往淺顯易懂,手法也比較單一,讀者一看便知,對詩歌進行分析完全是枉費時日的事。
下面舉李白的《靜夜思》為例: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若將李白的《靜夜思》采用分析法賞讀,恐怕太難為人了。這首詩用語樸實,并無難懂的詞句。從技法來看,無非是先景后情,借景抒情,通過寫眼前的月色引起感觸,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的比喻也是很自然的修辭運用。四句話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表現一個寂靜的月夜游子思歸的意境,構成意境的意象只有三個:床、人、月。其實這些特點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要分析延伸也不過十分鐘的事,若是用上一節(jié)課來分析這篇詩歌,有必要嗎?
其四,即便是較長篇目的古代歌行詩或現代新詩,也沒有必要在詞句和技法上過分糾纏。
就如舒婷在聽完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分析她的《致橡樹》后所說的那樣,老師的講解“像一把手術刀,把我的詩弄得支離破碎”,“把‘我’剁成肉醬,包成了各種各樣的餃子,喂給了學生”。為什么詩人會這樣來嘲諷講課的老師呢?那是因為詩人寫詩往往一氣呵成,中間并沒有太多地考慮,而老師們(或者是評論家)非要說成有這樣的講究、那樣的雕琢,這不是“包餃子”是什么呢?
也許有人會舉出賈島的例子來反駁我的看法,甚至羅列出李清照“綠肥紅瘦”、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等例子來佐證自己的看法:還得分析。我要說,李、王等人的詩句中有經典詞句,那并不能說明他們構思時就有多少講究。古人寫詩一般都才思敏捷,像曹植那樣能在七步之內成詩的可以說不在少數,而曹植雖是七步成詩,不也寫出了經典之作嗎?賈島推敲用詞,實際是因為拿不準造就怎樣的意境好,因為使用“推”和“敲”,詩歌本身的意境會產生變化,而哪一種意境更能體現自己所思也一時拿不定主意。其實,他當時用哪一個詞都可以,而且都會寫成好詩,這一點美學家朱光潛也有過論說。
詩歌教學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教師多用“細雨”“微風”去熏陶學生,也許比那種灌輸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們的詩歌教學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通過讀對詩歌進行總體把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整體觀。若是在詩歌教學中再貫穿一些仿寫詩句、語段或整篇的練習,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的勇氣,進而增強他們文學的整體鑒賞能力。要知道,會寫詩的人肯定更會欣賞詩歌。
總之,詩歌教學也罷,現代語文教學也罷,還是少一些支離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體感知好,否則,我們也許讓學生考了高分,卻最終毀了一個文學青年。
教師資格證考試欄目為您推薦: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教師資格證面試題庫
教師資格合格證明有效期限
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合格分數線
2017上半年教師資格證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匯總
教師資格考試題庫 | 教師考試備考輔導 | 教師資格證技巧 |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 教師資格考試大綱 |